同流合污

原谓随世浮沉。源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世污。”

战国中期的孟轲,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人。有一次,他与学生万章讨论孔子的言行。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时,为什么要思念那些在鲁国的狂放之人呢?”

孟轲回答说:“狂放的人向前进取,如果得不到中行即中道之人做朋友,那么能够有这些狂放的人做朋友,也就不错了。”“如果不能得到狂放之人,那就只有同那些不屑于做坏事的人交友,不过,这又是次一等的了。”“再一种人就是那些好好先生,孔子很看不起他们。这种人即使路过孔子的家门而不入,孔子也不感到遗憾。”

万章听后,问道:“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好好先生呢?”

孟轲回答说:“这种人言论和行动不一致,胸无大志,只求过得去便行了,在与别人相处中,八面玲珑,四方讨好。”“这种人,要指责他吧,却又举不出什么大错来,要责骂他吧,又抓不住什么把柄。但他的言行同不好的风俗、世故相合,居心好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方正廉洁,人们喜欢他,他自己也以为正确。但是,这种人的言行,与尧舜之道是完全相违背的。因此,孔子对他们非常厌恶。”

后来,人们把“同乎流俗,合乎世污”简化成“同流合污”。现在多用来比喻跟坏人在一起干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