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大臣郑浑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郑浑,字文公。开封人,汉末及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五世祖郑兴、高祖父郑众都是东汉的一代名儒。可以说家学渊源。早年间郑浑为了避难与郑袤逃去了淮南,在那里他受到了袁术礼待。但郑浑却觉得袁术并不是贤明之主,所以投靠当时担任豫章太守的好友华歆,后来被曹操征召为丞相掾属,随后又担任了蔡县长、邵陵县令等职。

image.png

  当时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很多人养不活孩子只能扔掉,所以郑浑一到职后开始实行政策,他先是督责百姓种地养蚕,又连带开辟稻田,还加强了对弃婴的刑罚。老百姓都害怕严刑峻法只能被迫听郑浑的命令,但是时间一长生活好转,吃穿都有些富裕,百姓为了感谢郑浑将生下来的男女,都取郑字为名。

  建安十七年(212年),凉州军阀梁兴烧杀抢掠,周围各县无力抵抗,特别恐惧。当时有人提议移将治所到别处据险防守,郑浑却觉得这是在对梁兴示弱,这么做无疑会助长他的气势,他还建议应该劝降梁兴部众,让他们内部自动瓦解。随后他下令他一方面修筑城墙,一方面以重赏鼓励吏民打击梁兴的部众,对于战利品的分配郑浑直接定下七三分配的超高比例,官府只拿三成,这项政策直接激发了老百姓的战斗欲望。不久,行护军将军夏侯渊率军赶到,与郑浑率领的民兵击破梁兴的部众,并斩杀梁兴及其党羽。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汉中,郑浑被任命为京兆尹。郑浑接着向汉中提供军粮和派民众到汉中耕作生产,这一系列政策下来,整个关中的百姓都安居乐业,让曹操十分欣赏他,再次任命他为丞相掾属。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任命郑浑为侍御史,加职驸马都尉,出任阳平、沛郡太守。因为这两个郡的地势原因导致遭遇水灾,百姓的生活问题难以解决,郑浑便在两县的边界,修筑陂塘土堰,开辟稻田,兴建水利设施。从那之后土地年年增产,租税的收入也比高了很多,深受百姓爱戴。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他听闻郑浑的事迹之后,下诏将其政绩布告天下,郑浑官至将作大匠,死后,任命其子郑崇为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