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抗金大臣李纲介绍 李纲保住大宋江山了吗_李纲的故事

宣和七年(1125年)冬季的一天,一匹快马来到东京汴梁城外。马上人风尘仆仆地跑到宫门前,将怀中的信函交给卫士,说:“边关急报!”卫士连忙将急报送入宫中。宋徽宗赵佶看完,变了脸色,一把拉住身边大臣蔡攸的手说:“金人要打来了!”说完就昏了过去。

御医们一顿折腾,将皇上救醒。“怎么办啊,金人已攻破定州,再有十天就到京城了!为今之计,只有速速逃命。”赵佶说。

“不能啊皇上,”给事中吴敏说:“您要是一走,我大宋就要亡了。”

“那你有何良策?”赵佶问。

李纲保住大宋江山了吗_李纲的故事

“臣保举一人,必能力挽狂澜。”吴敏回答,“此人就是太常少卿李纲。”

“朕知道这个人。”赵佶有些不高兴,因为李纲总是与他唱反调。

我们知道,赵佶是个琴棋书画全精,治国安邦不会的人。眼看北方的金一天天强大,对宋朝虎视眈眈,他却没有忧患意识,安于享乐。政和四年(1114年)是他即位的第十四年。当他像往常一样批阅奏折时,一封奏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奏疏上说:“金是宋最大的威胁,应该加强军备力量,防范敌人;皇上不能再安享太平、贪图享受了。再这样下去,大宋就危险了。”赵佶觉得这封奏疏明显是给自己心里添堵,一看落款,是刚刚被升为监察御史的李纲,于是贬了李纲的官。没想到十余年后,依然要靠这个人来挽救危局。

“李纲,眼下大兵压境,你有何对策?”赵佶问。

“京城是一定要守的。如果放弃京城,三军将士的士气必定低落。那时兵败如山倒,国家就危急了。”

“可是朕方寸已乱,快撑不下去了。”

“陛下如果实在撑不住了,何不效仿唐玄宗,将皇位传给太子?”

徽宗十分爽快,二话不说,就将皇位传给了太子赵桓(宋钦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仿佛做了太上皇,国家安危就不关他的事一样。后来他听说金兵已渡过黄河,便逃到东边行宫去了。

可是赵桓也不傻,一听说太上皇跑了,也坚持要逃命。

李纲说:“太上皇将社稷交给陛下,陛下能丢下祖宗基业逃命去吗?”

赵桓听了,沉默不语。一旁的太宰白时中忙说:“李大人说得轻巧,现在金兵大举来犯,京城怎么能守得住呢?万一守不住,皇上怎么办?”

“朕已经派李邺去与金人议和,谈割地的事。”赵桓说。

“大宋的疆土是祖宗开拓的,应该誓死保卫,一尺一寸都不能割让给别人!”李纲激动地说。

“那你说怎么办?”赵桓说。

“天下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了。何况这里还有宗庙,有百官与臣民。陛下离开,他们又该往何处去呢?如今,只有整顿军马、稳定民心,让他们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

“那你说谁可担此大任?”

“朝廷以高爵厚禄养着大臣,就是为了用之于有事之日。像白时中大人虽然不一定懂兵法,但仍应率领将士抵抗敌人,这是为官的职责。”李纲说。

白时中一听,心里老大不高兴,反问道:“莫非你懂兵法,能够领兵出战?”

“如果陛下不以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臣愿意以死相报。”李纲说。

“好,朕今日就封你为尚书右丞,全权负责京师兵力调度。”赵桓说。

“皇上,”一名太监慌忙上殿,说道,“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什么时候动身啊?”

“什么?!”赵桓一听就急了,说,“不跟你们说了,我得赶紧走了。”

“皇上不能走啊!”李纲哭着跪下,说,“皇上要走,臣就死在这里!”

赵桓顾不了许多,命令禁卫军整装待发,又驾好马车,准备开溜。

李纲无奈,冲着禁卫军高喊:“你们是大宋的子民。你们是愿意留下坚守祖宗的江山,还是愿意跟随皇上逃到南方去?”

“我们愿意死守。”禁卫军异口同声说。

“皇上,”李纲劝道,“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京城,他们都愿意与京城共存亡。如果陛下执意要走,万一他们半途逃回来,到时候谁来保卫陛下呢?”

赵桓这才省悟,表示再也不逃了。

“传旨下去,有谁敢再说逃走就斩首!”李纲说。

禁卫军听到这样的旨意,都拜伏于地高喊万岁。六军听说这个消息,无不感动流泪。在李纲的指挥下,军民上下一心,终于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半年后,李纲被排挤出朝廷,京城沦陷,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高宗令李纲兼御营使,负责抗金事宜。李纲提出抗金建国十大主张,并且积极改革弊政,使南宋国力增强,政权得以稳定。然而高宗偏安江南,无心北伐,于是李纲在为相七十五天之后,再次被排挤到偏远之地为官。李纲在任上关心百姓,深受爱戴。绍兴十年(1140年),李纲病逝于福州。

林则徐对李纲敬仰至极,曾题对联纪念他:“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