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国军师孙武生平 孙武著作 孙武结局

孙武,字长卿,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并与伍子胥一道率军攻破楚国,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一部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兵书;早在汉代,《孙子兵法》即已成为兵学之冠。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三国时著名政治军事家曹操也曾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并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要求军事家们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真谛。唐太宗也盛赞此书道:“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到了宋代,《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大约在七世纪的时候,《孙子兵法》传到了日本,18世纪以后,又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1972年美国出版的约翰·柯林斯的《大战略》一书,赞誉“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其实,这部著作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或兵法的范畴,而成为对于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都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的一部伟大著作,并为后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制定其谋略所取法或参考。即使在经济领域,也被许多企业家或金融家所重视和运用。
避乱吴国 隐居著书
  孙武,本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陈公子完因内乱逃奔到齐国,改姓田。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大夫,因攻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后来,孙书的儿子孙冯做了齐卿,这个齐卿孙冯,就是孙武的父亲。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田氏的支属孙氏,担心田氏家族一旦失势,会殃及自身,便离开了齐国,投奔吴国,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当时的吴国,占有今天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它东靠大海,南接越国,西与强楚为邻,北与齐、晋各国相望。在东周列国之中,它立国最早,开化却很晚,直到公元前584年,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在楚国后院点火,派大夫巫臣出使吴国,教吴乘车,教吴战阵,教吴叛楚。这样,吴国才开始同中原各国有了交往。
  孙武一来到吴国,便隐姓埋名,在吴国的边邑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一面灌园种田,一面勘察战史,写作兵书,并时刻关注着天下大事和时局的变化,等待时机,期望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干一番大事业。在这期间,孙武结识了由楚国逃亡到吴国的伍子胥。伍子胥很器重孙武,对他的军事才干和精谌造诣十分钦佩。两人遂成了知心的朋友。公元前514年,吴王僚的叔伯兄弟公子光让勇士专诸在酒席宴上刺杀了吴王僚,夺了王位,称为吴王阖阊。这阖阊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决心西破强楚,东并越国,进而北上争霸中原,想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成为一代霸主。为此,他施恩行惠,亲民爱士,并大力招贤纳士,网罗人才。阖闾首先选中了伍子胥,任命他做了行人。这行人本是掌管朝觐聘问的官,但吴王却非常器重他的内政外交才干,经常同他商议军事大事。
  公元前511年,吴王阖阊想率军伐楚,有心派伍子胥、伯嚭统兵攻伐,又怕他们到时只顾公报私仇,滥事杀伐,误了自己的大事。一天,吴王站在宫苑中的高台上,望着远方,慨然长叹。群臣不解其意,惟有伍子胥心中明白,这是吴王在为选将而发愁。于是他乘机推荐孙武,并向吴王介绍了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多大的本事。尽管伍子胥费尽口舌,吴王仍然无动于衷。据说在一天之内,伍子胥就曾七次向吴王提到并推荐孙武。最后,吴王听得厌烦了,便答应先见见孙武,试试他的才能再说。
廷前应答 纵论兵事
  一天早上,孙武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来到吴宫,拜见阖闾。吴王见到孙武一副村夫的装束,面露鄙夷之色,漫不经心地问道:“闻孙先生深谙兵法,熟知兵事,本王愿请教一二。”孙武忙谦谢道:“草野之人,才疏学浅。承蒙君王谬奖垂问,实不敢当。”吴王也不理会,开口问道;“寡人欲东并越国,西破强楚,北上争霸,请问先生如何治军用兵?”孙武没有正面回答,间接地答道:“远古之时,黄帝坐镇中央,四方首领为恶肆虐。黄帝先是与民休息,广积粮谷,赦免罪犯,取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势之后,才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四战四胜,天下平定。后来,商汤伐灭夏桀,据有九州;周武王铲除商纣,四海归一。这一帝二王,全都是因为有天时、天利,顺从民心,才无往不胜的。”吴王听罢,似有所悟,但他更想知道孙武在兵法上的本领。于是,又问道:“假如敌人围困我城池,掠夺我由野,禁我樵采,堵塞我交通,待我城中粮草空虚,而后乘虚急攻,为之奈何?”孙武一听吴王问道兵事,顿时来了精神,从容答道:“敌人深入我地,多远离故土;士卒以军为家,专志于斗。我兵在国,安土重生,斗志不坚,故不宜出城野战,而当备足粮草,聚众坚守,同时遣轻装精锐之兵,袭绝敌之粮道。待敌挑战不得,军粮匮乏,野无所掠,三军困馁之肘,我便可诱之与战,而夺得胜利。”吴王微微点头,又问道:“如果我深入敌境,士卒思归,前有强敌,难进而易退,又无险阻可守,三军恐惧,将帅欲进,士卒欲退,上下异心,而敌守其城垒,整其车骑,或当我前,或袭我后,为之奈何?”孙武答道:“兵至敌国,以人为务,不要注重于战。进入敌国,不要接近它的名都大邑,不要走它的交通大道。既入之后;注意设疑兵迷惑敌人,佯装退兵,而暗遣轻骑,衔枚突入,掠其牛马牲畜。三军见有所获,便可进而不惧了。这时我便可分遣精兵良将,密设埋伏,而后诱敌与战。当敌人进入我埋伏圈,便可击而歼之。万一敌不上勾,便可舍而去之,于我即已获益而无损了。”
  吴王又问道:“两军争地,而敌军先至,坚壁据守,选练兵卒,或出而袭我,或备我、以奇兵,为之奈何?”孙武曰:“争地之法,让之者得,而争之者失。当敌先得其地,我决不要轻易攻取之,姑且引兵佯退,并大张旗鼓地装作攻其所爱之地,以马拽柴扬尘,惑敌耳目,然后分我之精兵,密设埋伏。敌必出救其所爱之地,我便可袭而胜之。人欲我予,人弃我取,此乃用兵争先之道也。”
  吴王阖闾越听越兴奋,当即让孙武将有关兵法的问题撰写成书,以便经常翻阅。不久,孙武奉命写成了13篇专论兵法的文章,上呈吴王。吴王阅毕,赞不绝口,连称奇才。
斩姬练兵 军令如山
  一天,吴王再次召见孙武。见面以后,吴王赞赏地说:“先生的兵法,寡人已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不可以试一下呢?”孙武答道:“随君王的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行。”吴王有些惊异,问道:“宫女也可以?”孙武答道:“当然可以。不过练兵是一件苦事,用宫女操练,恐怕君王于心不忍。如果出了问题,还望君王不要见怪。”吴王用兵多年,从未听说过有这些奇事,便点头同意,并下令挑选了180名宫女,次日操练。
  第二天中午,孙武来到宫后的练兵场,把这180名宫女分成左右两队,让他们头戴兜鍪,身披铠甲,手持剑盾,并指定吴王最为宠幸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她们带领宫女们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吴王也饶有兴趣地来到现场。
  分派已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对她们说:“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吗?”宫女们觉得问得可笑,便心不在焉地答道:“知——道。”孙武说:“我命令你们向前,就是指的前心的方向;向左,就是指的左手的方向;向右,就是指的右手的方向;向后,就是指的后背的方向。大家都记住了吧?”宫女们嘻嘻哈哈,参差不齐地答道:“记——住——了。”然后,孙武又将操练要领和有关纪律三令五申,反复交待,于是开始操练。随着一阵鼓声,孙武命令“士卒”向右方前进。谁知宫女们听到鼓声,只是觉得有趣、好玩,一个个嘻嘻哈哈,笑个不停,东倒西歪,怪态百出,哪里还管什么号令不号令了。孙武见状,敛容自责道:“纪律不明,申令不熟,是为将之罪。”于是又将有关纪律和命令反复向大家交待,重新击鼓发令,命“土卒”向左方前进。两位队长和宫女们你推我搡,笑得前仰后合,有的丢了剑盾,有的撞歪了兜鍪,队形顿时大乱。孙武大怒,扳着铁青的面孔,厉声说:“纪律不明,申令不熟,是为将之罪。申令既明,而行不如法,就是吏士之罪。”于是决定行刑,斩杀左右二队长。
  坐在台上的吴王,见孙武要斩杀他的两个宠姬,大吃一惊,连忙下令道:“我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二姬,就连吃饭也不会香的。请将军手下留情,千万不要杀了她俩!”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毅然下令斩了二姬。这一来,宫女们大为惊骇,霎时间全场鸦雀无声,个个屏住声息,肃然而立,静听孙武的命令。孙武又用两个宫女做队长,重新击鼓下令,开始操练。宫女们个个如同换了个人一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跪、或起、都随令而行,用心尽力去做,谁也不敢稍有差错。整个练兵场上,只听到齐唰唰的脚步声和器械撞击声。
  操练完毕,孙武向吴王报告说:“兵已训练好,阵列已经整齐,王可下来试看。现在我把这支队伍交给您,惟您所用,即使用他们赴汤蹈火,也可以做到。”吴王阖闾正为二姬被斩而伤心,对孙武更是怒气未消,听罢孙武的报告,便敷衍道:“将军请回馆舍休息吧,我不想下去看了。”
  一连几天,吴王没有再去问孙武的事。孙武住在客馆,觉得十分扫兴,便对前来探望的伍子胥说道:“原来吴王所谓喜欢兵法,不过是徒好其言,而不好用其实!吴王若不肯用我,我留在这里有何裨益?”伍子胥见孙武要走,忙劝阻孙武,并立刻跑进宫去,劝谏吴王说:“兵属凶事,不可以空试。因此带兵的人,不行诛罚,就无法使全军严明军纪。现大王正在用人之际,如果放走了孙武这样少有的将才,大王依靠谁去率军伐楚,争霸天下呢?”经过伍子胥的多方开导,吴王终于回心转意,决定正式任命孙武为将军,积极筹划伐楚之事。
疲楚误楚 五战克郢
  吴王阖闾有了伍子胥、孙武两员股肱之臣,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随着吴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伐楚的时机日益成熟。
  公元前512年(吴王阉闾三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为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钟吾国国小民贫,不堪一击,旋即灭亡。然后,吴王又回兵伐徐。徐国君臣固守城池,负隅顽抗。孙武见强攻一时难以取胜;深恐旷日持久,楚兵来救,于已不利,便下令士卒日夜赶修堤防,堵塞山水,灌淹徐国。这样,未待楚兵赶到,徐国已被攻破,国君章禹及左右近臣出城投降。吴王见孙武旗开得胜,大为高兴,便想乘势移兵伐楚。孙武劝谏道:“楚军乃天下劲旅,远非钟吾和徐国可比。这次出兵,我军连灭二国,军资消耗,兵民疲惫,如继续用兵,必将不利。不如先班师回国,休整军士,再侍伐楚。”吴王依计而行,班师回国。
  吴王念念不忘伐楚,回国后不久便向孙武、伍子胥征求伐楚之策。伍子胥审时度势,提出了“疲楚误楚”之计;吴王大悦,当即责成孙、伍二人去实施。
  第二年(公元前511年),吴王以向楚昭王索回名剑“湛庐”为由,派兵攻取了楚国的潜(今安徽霍山县)、占(今安徽六安县)二城。楚昭王闻知,急令左司马枕尹戍率大军救援;孙武、伍子胥估计楚兵将至,便主动放弃潜、占二城,引兵东去。楚军日夜兼程来到潜、占二城下,吴军早已不见了踪影。还未待楚军休整几日,吴军又包围了弦城(今河南息县南)。楚昭王大怒,又命沈尹戍和右司马稽两员大将领兵出征。楚军昼夜兼程,才赶到豫章(今长江以北、汉水以东)地区,”吴军又已主动撤离。直气得二位楚将恼羞成怒,七窃生烟,只好引兵归郢。
  吴王阖闾七年(公元前508年)夏,桐国(今安徽省桐城县北)背叛了楚国。桐国的北面,原来有个小国舒鸠(今安徽舒城县),很早以前就被楚吞并了,因此舒鸠人十分怀恨楚国。孙武、伍子胥利用桐国背叛楚国之机,派出间谍前往舒鸠,唆使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办法诳骗楚军来攻打我国,我军便佯装惧怕楚军,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国对我不存戒心,这样就可以寻机消灭它。”舒鸠人为了报复楚国,便听从了吴国的误楚之计。他们编造了一套假情报,去欺蒙楚国。楚国君臣利令智昏,果然听信了舒鸠人的谎言,在这年秋天派令尹子常率大军伐吴。孙武、伍子胥领兵迎敌。二人谋划一番后,采用明攻和暗袭相结合的战术:一方面,大张旗鼓地调集水兵战船前往豫章,以迎击楚师;另一方面又暗集军队于巢地(今安徽巢县东北)。楚将子常得报吴军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便误以为吴军胆怯,想用伐桐来讨好自己,于是把大军驻扎在豫章地区,静观事态的变化。这样,楚军从秋天一直驻扎到冬天,时间一长,土气便日益低落,防备自然也开始松懈。孙武抓准时机,率吴军突然包围了楚军,打得楚军猝不及防,落荒而逃。随后,又出其不意地攻克了巢邑,还俘虏了在巢邑驻守的楚公子繁。
  这次对楚作战的胜利,又燃起了吴王阖闾进攻郢都的欲望,并故意激怒孙武和伍子胥说:“我想乘胜攻入郢都,灭掉楚国。如若不能,你们二位还有什么功劳可言?”但孙武、伍子胥二人仍然认为现在攻郢灭楚的时机还不成熟,举行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决不可轻忽,以免劳而无功,反为人所制。二人劝吴王隐忍待机,吴王只好作罢。
  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夏,晋国支持蔡国灭掉楚国的附庸沈国(今河南汝南东南)。这年秋天,楚国发兵围攻蔡国,为沈国报仇。
  吴王阖闾打算乘机大举伐楚,便向孙武、伍子胥征询意见。吴王问道:“当年本王主张伐楚,二位认为时机尚不成熟。经过这几年的准备,现在出兵该可以了吧?”孙、伍二人见吴王主意已定,便答道:“楚将子常贪而无能,得罪了不少诸侯,唐、蔡二君早对他恨之入骨,大王要想大举伐楚,须得到唐、蔡二国的帮助才行。吴王有些疑惑,孙、武二人便如此这般地讲了起来。
  原来,作为楚国附庸的唐、蔡二国每年都要向楚国进贡并按时觐见。有一年,蔡昭公带着两件很精美的皮裘和两块珍贵的玉佩去朝楚。他将一件皮裘和一块玉佩献给了楚昭王,而自己留用了一件。令尹子常见物眼开,也想得到一件,便多次向蔡昭公索要。蔡昭公舍不得给,子常便一气之下把他扣留起来,不让他回国,一直扣留了三年。不久,唐成公也去朝楚。他有两匹名贵的宝马,一匹名叫肃,一匹名叫爽。子常又厚着脸皮向唐成公索要名马,偏偏唐成公也是个倔性子,不吸取蔡昭公的教训,硬是不给,结果也被软禁了三年。随同唐成公一道被扣留的从人着急了,他们互相商量,决定设计将成公灌醉,然后把他的马偷出来送给子常。后来,子常如愿以偿,便放了唐成公。蔡昭公见唐成公被放回国去,只好服软,忍痛割爱地将自己的皮裘和玉佩给了子常,这才得以回国。归国途中,蔡昭公指着淮水发誓:“寡人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吴王听罢,非常高兴,决定依计而行。唐、蔡二君见吴国欲举兵伐楚,慨然应允,一致表示要鼎力相助。
  这一年冬天,吴王阉间亲自出马,拜孙武为将军,伍子胥、伯嚭为副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兵力,并联合唐、蔡二国,浩浩荡荡出师伐楚。
  楚国得知吴国大军来犯,忙拜贪婪无能的令尹子常为将,率兵与吴、蔡、唐三国联军对阵于汉水。孙武见楚军已经作了应战部署,不敢贸然渡水强攻,便略施小计,调动楚军。他故意卖个破绽,下令全军在豫章地区安营扎寨,休整待命。
  楚将子常见吴军按兵不动,不禁大笑,对身边的左司马沈尹戍道:“兵法上说,千里匮粮,士有饥色。吴军远征,利在速战。现孙武按兵不动,正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孙武这一失策,乃是上天保佑楚国取胜。”于是,他令沈尹戍率领本部人马,绕道吴军后方,征调方城以外的民众,焚毁他们的战船,进而扼守大隧;直辕、冥阪三关。自己则率兵拖住吴军,使他们不敢冒险渡河。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走后,武城大夫黑进见子常说:“吴军战车纯用木料做成,极耐风雨。我军战车外包皮革,用胶筋固定,遇到阴雨天气,胶化筋脱,容易损坏。长久相持,对我军不利,不如速战。”
  子常有些犹豫不决。这时,部将史皇又悄悄来到帐中,私下对子常说:“国人憎恶将军,爱戴左司马。假如左司马此去毁舟成功,那就等于是他独自战胜吴军。将军应赶在左司马行动之前发起进攻,否则难免出师无功。”
  于是,令尹子常倚仗兵多势众,不顾与左司马的约定,下令全军立即强渡汉水,在大小别山一带,连营数十里,摆出一副大战的架式。
  这正是孙武求之不得的。吴军早就秣马厉兵,跃跃欲试了。孙武乘楚军立足未稳,先发制人,一声令下,吴军个个奋勇冲杀,结果三战三捷,大败楚军。楚军且战且走,向西南退到大柏举(今湖北麻城以东)。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吴军先锋夫概率5000劲卒,乘楚军尚未开饭之机,发起突然袭击。楚军军心涣散,早巳成了惊弓之鸟,被杀得晕头转向。孙武见状,当即指挥大军掩杀过去。一时间,鼓声震天,人喊马嘶,车毂交错,刀剑相击。令尹子常见败局已定,乘乱逃命。楚军失去主帅,军心大乱,结果一败涂地。
  吴军乘胜追击,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湖北安陆西的资水)追上了楚军。溃败的楚军,正在抢舟夺船,争相渡河逃命。吴王乘楚军渡过一半的时候,命吴军向楚军发起进攻。楚军伤亡惨重,溺水者不计其数。
  疲惫不堪、侥幸过河的楚军残部一直向西南败退到雍筮(湖北京山县西南),并与前来救援的左司马沈尹戍残部会合。然而,还未待楚军定过神来,孙武率大军又追杀过来,左司马沈尹戍只好仓猝迎战。双方在雍筮又大战了三次。楚军终因军心涣散,人马疲劳,又被打败。左司马沈尹戍自知无力回天,自杀身亡。至此,楚军全线彻底崩溃,汉水天堑失守,郢都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
  十一月二十八日,吴军攻破郢都,楚昭王带着妹妹仓惶出逃。先逃奔郧(湖北安陆县),后又逃奔到随(湖北随县)。一国之君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好不凄惨。后来,楚大夫申包胥哭秦廷,不吃不喝,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收复了郢都。楚国君臣惧怕吴军再犯,便将国都迁到了若城(湖北宜城东南)。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这场吴楚大战中,孙武因势利导,以3万精兵击败楚国20万大军,五战克郢,使楚国遭到了立国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充分显示了孙武卓越的才智、深刻的洞察力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悄然归隐 兵书传世
  十年后,吴王阖闾死于伐越之战,其子夫差继位。在孙武、伍子胥的鼎力辅佐下,吴王夫差南服越国,北威齐、晋,并在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的黄池之会上与晋国争做盟主,使吴国的强盛达到顶峰,名显诸侯。这一切都是与孙武杰出的军事谋略分不开的。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的那样,吴王拜孙武为将后,“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黄池之会后不久,孙武便归隐田园,不知去向了。据《越绝书》记载,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东)的巫门外离县城十里的地方,有孙武的大冢。如果这个材料可信的话,可推知孙武大概死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之前。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13篇(简称《孙子》)。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一部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兵书。《孙子兵法》短短的五千余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
  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
  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宋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埸,竞争即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孙武虽非出生吴地,但一生活动是在吴地。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作为“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当之无愧的被誉为一代“兵圣”,为后世所景仰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