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都是谁?

五虎上将

蒋介石的军事集团里战将如云,内有五人能征善战,屡被重用,人称“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五人后来都担任过战区司令以上高职:刘峙曾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司令;顾祝同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蒋鼎文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陈诚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参谋总长;卫立煌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司令。

刘峙(1892年~1971年),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

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战无不胜,高居五虎上将之首,名声一时无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在平汉路战役被日军打的一溃千里,被讥笑为长腿将军。

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

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

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6年9月,在定陶战役失败去职。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的 徐蚌会战(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出任徐州"剿总"司令,布阵失误,遭到惨败。逃亡印度尼西亚以教书为生。

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71年病死于台湾,著有《我的回忆》等。

顾祝同(1893—1987),字墨三,涟水县南禄乡人。清宣统三年(1911)就读于南京江苏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因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即参加北伐军先遣支队,任排长。民国元年(1912)加入国民党,任江苏陆军第九师第三十六团排长,?月返江苏陆军小学复学,民国2年毕业,任南京卫戍部参谋。后入武昌预备军官学校,民国5年毕业。民国6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民国8年毕业。

民国11年(1922)顾祝同任粤军第二军参谋,在桂林与蒋介石相识。同年入闽打陈炯明时,任东路讨陈总部副长官。民国13年6月,任黄埔军官学校中校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民国14年参加东征,任王伯龄第二教导团第一营营长,旋调升第二团中校团副。

民国15年(1926)国民革命军北伐,顾祝同任何应钦的东路北伐军第一军第三师副师长,后任第二纵队指挥官。民国16年9月,蒋介石下野,何应钦将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一军扩编为三个军,顾祝同被任为第九军军长。民国17年7月第九军缩编为第二师,顾祝同任师长,11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民国18年任第一军军长兼第二师师长。民国19年阎、冯反蒋,顾祝同任蒋部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接着先后任洛阳、潼关行营主任,控制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民国20年6月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2月15日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民国21年6月任淞沪战区善后筹备委员会委员。民国22

年2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任命顾祝同为“剿匪”军总司令。同年,因枪毙新闻记者,激起京沪各地新闻界反对,于10月3日辞去江苏省主席职。随后,蒋介石又发动第五次“围剿”,任命顾祝同为赣、粤、湘、闽、鄂五省“剿匪”军北路军总司令。民国23年1月任军政部政务次长,驻赣绥靖主任。民国24年4月,授陆军二级上将,11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主任,兼管川、黔、康三省军政,同时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民国25年8月,兼任贵州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后,任西安行营主任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民国26年(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顾祝同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辖浙、闽、苏、皖、赣五省。同年11月兼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2月升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民国29年辞去江苏省政府职。民国30年元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顾祝同是主要参与者。

民国34年(1945)5月,顾祝同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2月调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民国35年5月升任陆军总司令部司令,9月兼任郑州绥靖主任。民国37年5月,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总长,11月派为中央训练团副团长。民国38年春赴杭州,重任陆军总司令,10月随蒋介石去台湾,旋又至重庆,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去海南岛指挥军事。

1950年3月去台北,任“国民政府”代理“国防部长”,后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59年调任“国防会议秘书长”。1967年再任“总统府u(‘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改任“总统府陆军一级上将战略顾问”,连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1987年1月17日在台北病逝。

蒋鼎文(1895.1.15-1974.1.2),字铭三,浙江省诸暨人。国民党“双料”高级将领,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不仅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之一,而且还被称为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早年毕业于浙江陆军讲武学堂。曾参加讨伐陈炯明、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第三、第五次对中共 “围剿” ,并参与过镇压福建事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4年,带领的部队在豫中会战中轻易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1949年3月去台湾,任东南区点编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蒋鼎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0 岁时入私塾读书,15 岁时进入县立中学就读。

1911 年秋,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6 岁的蒋鼎文立即投笔从戎,参加了杭州学生军。

1912年,他转入绍兴大通陆军中学堂,旋入浙江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被分派到浙江督军公署守备队见习,后升为排长、连长。

1917 年,护法战争开始,蒋鼎文前往广州,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行列。

1921 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部中校副官,第二年升任上校参谋,年仅27 岁。

1924年,先后任黄埔军校区队长、教导第1团副营长。

1925年,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作战勇敢,升任营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5团团长。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次年任第1军第1师师长,率部攻占直鲁联军后方指挥部所在地蚌埠。

1928年参加第二期北伐。7月任第9师师长。后任第2军军长,随蒋介石先后参加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此后,任第4军团总指挥、赣粤闽湘鄂“剿共”军东路总司令等职,率部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第五次“围剿”。其间,参与镇压福建事变。

1934年任驻闽绥靖主任。次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相继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44年,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未经重大战斗即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

1949年3月去台湾,此后,曾任“国民大会”代表、“总统府”战略顾问、国策顾问等职。

1974年1月2日,病卒于台北。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汉族,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国民党副总裁,军事统帅。陈诚以18军为骨干建立了土木系,从而使他在黄埔系中地位举足轻重。陈诚不但是黄埔系骨干将领,而且处处模仿蒋介石,最终成长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干要强于军事才干,施政台湾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台湾,通过改革为台湾经济的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诚字辞修,别号石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青田高市外村出生。

学历: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本科毕业,杭州省立体专毕业,民国十一年(1922)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

经历:民国十三年(1924年)黄埔军校上尉特别官佐;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十一师师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任十八军上将军长;民国廿七年(1938年)南京政府迁至武汉,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卫戍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

1949年后任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中央副总裁。

陈诚,青田高市外村人。祖父陈锦艺,一生务农。父名陈应麟,晚清秀才,毕业于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曾任青田县教育科长和县敬业小学校长,为教育事业服务终身。母为洪氏,育三男一女,长子陈诚,次子陈源(字正修),三次陈敏(字勉修),女儿陈金花。陈诚的原配夫人名吴舜莲,后娶谭祥为妻。

陈诚从小受学于五叔公陈一鹏,他是清末廪生。陈诚于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高市养正小学,民国六年(191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处州第十一师范本科学校。第二年又考入杭州省立体专学校,毕业后由师长杜志远介绍,进入保定军官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毕业于保定第八期炮科。在浙江陆军第二师任见习军官。

民国十二年(1923年)随邓演达去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粤军第一师第三团任上尉副官,后调任大元帅府警卫。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任黄埔军校上尉特别官佐,教育副官。民国十三年(1924年)一月,任炮兵连连长。九月,参加第二次东征,炮轰惠州城,立了战功,升任炮二营少校营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陈诚任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后任预备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十一月改任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上校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