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的儿子启结局如何 夏朝开国皇帝大禹姓什么 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成功了吗

大禹的儿子启结局如何

大禹的儿子是启,在大禹死后启夺取了政权,破坏了尧舜禹的禅让制度,成为开启中国几千年世袭制度序幕的第一人。所以,启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个帝王。

启像

启像

而启之所以能称帝,其实和大禹也分不开关系。在大禹晚年的时候,因为治水有功而大大提高了部落首领的威信。从那时候起,他就已经从部落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启后来的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励精图治,算是上古时期颇有作为的君主。他通过武力取得既有政权,建都安邑,自然会有一些部落对他的领袖地位口服心不服。尤其是那些自己拥有雄厚实力,同时对权力有觊觎之心的部落首领。其中有扈氏就是一个著名的代表,首先公然表示了不服。这就导致了激烈的启伐有扈的甘之战。

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大禹时代就讨伐过它,但是一直没有把它消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之间的战争就是一场权力之争。而启讨伐有扈氏也可以称得上是禹伐有扈的延续,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启和有扈氏的实力在伯仲之间,是强强相遇。狭路相逢勇者胜,经过长期的角逐,启终于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到了晚年,启的几个儿子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爆发了武观之乱,这可以说是启给他们开了一个头。最后,启因为荒淫无度而病死。

揭秘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禹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伟人,同时,他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帝国,夏朝,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禹雕塑

大禹雕塑

他的父亲鲧曾经接收尧的旨意前去治理洪水,最终却以失败结尾,也因为这个原因尧处罚了他的父亲,但禹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仅对尧没有过丝毫怨恨,反而满心敬意的接受了尧交给他的任务,继续治理洪水,禹在总结出他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后,对方法再一次进行了改革,由以前的截堵改为了后来的疏通,说明他很聪明、懂变通,经过将近十二年的努力,水患才终于被消除,为了感激他做出的贡献,人们对他的称呼后来改为了“大禹”。

治水的时候,他带领百姓四处奔波,认真研究治水路线,还曾多次自己独自一人带着工具去勘测,从没有喊过苦、累,是一个很能吃苦耐劳的人,他在自家门口路过了三次,却都因为治水时间紧迫,一次都没有进过家门,他是真正的将百姓放在第一位的,做到了舍己为人,一心为民,而且他还很能干,因为治水期间他几乎是走遍天下,所以他对各个地区都很了解,凭借这些,他将中国大地正式划分为了九个州。

在夏王朝建立之后,他还举行了涂山之会,这场大会邀请了天下诸侯,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取别人对他的意见,从这一方面看,他也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劝告的贤明君主。

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成功了吗

大禹是我国夏朝的首位帝王,因治水有功,舜禅让帝位给大禹,有说法是舜把帝王之位传给儿子,但当时的诸侯国都不拥护舜之子,而拥戴禹。大禹的父亲是鲧,历史记载鲧也是负责治理黄河水患,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被鲧赐死。

大禹雕塑

大禹雕塑

鲧是黄帝的后代,被尧封地在崇地,所以也被叫做崇伯鲧、崇伯。上古时候,人们都是依黄河而居,每年到黄河发大水的季节,都会害死很多人,当时的帝王舜找人去治理,众人推荐鲧,可见鲧是很有才能的人。鲧接受舜的命令去治理黄河,由于没有经验,他采用障水法,意思就是在岸边修建河堤,刚开始还有成效,后来洪水越来越猛,不断涌向修高的河堤,最后堤坝倒塌,水势更猛,淹死更多的人,更多的庄稼被毁。

鲧的障水法给自己带了杀身之祸,被舜赐死,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有鲧的失败在先,禹采用和父亲相反的治水之法——疏导之法,历时十三年,终于治理好黄河水患,禹也因此成为帝王,治水之功有鲧的一部分,成就帝王也有鲧的原因。

关于鲧的身世,除了是出生贵族以外,还有丰富的色彩神话,传说鲧是天上的神,偷偷跑到人间,走的时候还带着天庭的宝物,鲧治水的时候就是靠宝物帮忙,就在快要成功的时候,被天庭发现,天庭派火神到人间杀死鲧,还收走了宝物。这也是治水失败的原因。


夏朝开国皇帝大禹姓什么

禹,姓姒名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中,能与尧、舜齐名的贤君,夏后氏的首领,同时也是夏朝的开国皇帝,传说他是人文始祖黄帝曾孙的儿子,颛顼的孙子,母亲是有辛氏部落的女儿,名为女志,禹小时候跟着他的父亲鲧来到中原地区,当时的皇帝是尧,而那个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各处的百姓都经常受到洪水的冲击,鲧被尧封为崇后,奉尧的命令开始治理水患,经过近九年的努力却并没有成功。

大禹雕塑

大禹雕塑

后来尧又封禹为司空,并令他继续治水,在接到尧的命令后,他立刻与益、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帮忙,充分总结出父亲失败的经验之后,他对治水方法进行了改革,对抗洪水的办法由原来的截堵改为了疏通,在治水期间,他带领百姓从西向东各处走动勘测地貌,为了治水,禹不怕苦不怕累,费尽脑筋,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后,他终于成功将中原各处的水患引入了大海,彻底消除了影响各地百姓数年的洪水灾害,人们为了感谢他,对他的称号也变成了“大禹”,意思就是“伟大的禹”。

在他治水期间,尧将他的帝位传给了舜,后来舜退位,又将王位禅让给了禹,然而在舜去世之后,禹又将帝位还给了舜的儿子商均,并隐居起来,不过天下的诸侯却都只承认他的王位,纷纷去找他,于是,在各处诸侯的集体拥戴下,禹正式登基为皇,夏朝,由此建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那时候的我们或是在爸妈那里,也有可能是小伙伴的不完整叙述中,或多或少都听过大禹这个人,最不济在开始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也有讲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吧!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像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像

那个一心为民,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是多么的值得我们学习。相传大禹的父亲是鲧,尧在位时任用他来治水,但是他采取的是最传统的方法——“堵”,历时九年都没有解决水患,然后被尧在羽山斩杀了。但是杀了鲧并不能解决水患啊,还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百姓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舜即位后,启用了大禹来治水。

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总结了自己的父亲失败的经验,认为光靠“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他决定采用“疏”的方法。不得不说大禹是聪明的,通过他的方法,水患减少了很多,他曾将东海的水引人蛮荒之地,开山导流,将荒地变为良田,造福了一方的百姓。他在结婚四天后就又将精力投入到了治水中去,这一走就是十三年。据记载,在他离家的十三年间,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但是因为公事繁忙而一步也没有踏入过,就连自己的儿子出生也没有顾得上看一眼。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故事会被人们世代相传的原因。

大禹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这么久,不仅仅是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治水的方法,更是因为他一心为民的心意。

夏朝第一位帝王大禹的资料

大禹,历史上也叫作禹,他是鲧的儿子。他是夏朝的第一位帝王,他得位于舜,传位给伯益,有说法是传位给儿子启,自此以后,禅位制就被继承制取代,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启得位后每年都会祭拜大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后来的帝王在登基的时候都会祭拜大禹。

大禹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