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张灵甫为何会被黑成反面派

抗战英雄张灵甫为何会被黑成反面派

张灵甫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抗日英雄,作为74军的一名将领,参加过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兰封会战、长沙会战、衢州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上高会战、湘西会战等历次会战,其多次负伤不肯下火线,腿被鬼子机枪扫断,才治了一个月就一瘸一拐赶回前线,以致张这样的美男子,竟得了个“瘸腿将军”的外号。张灵甫在抗战中的悍勇,是令人敬佩的。

抗战英雄张灵甫为何会被黑成反面派

有人只知张灵甫是猛将悍将,以他骄气盛匪气重,当他是张飞、李逵一样勇而无谋的“莽将”,这个是误解。张灵甫其实是正宗的儒将,他高大英俊,尤其是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投笔从戎入黄埔。文北大,武黄埔,文武均是当时最高学府。且善书法能写作,著有多本军事书籍及文章,在国军中可算是才子。但张灵甫是标准的职业军人,无论抗战还是内战,均以服从命令为军人天职,抛开意识形态之争,其职业精神是可嘉的。

这么一位抗战英雄,文武兼备的帅才,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位恶贯满盈的反面人物呢?

有人说,“张灵甫是被内战抹去辉煌的抗日名将”,我们大陆民众对张灵甫反面印象定格就是因为一部描写内战的小说《红日》。这长篇小说是上海作家吴强1957年出版的,因为小说写的是国共内战,就塑造了解放军的几个正面人物,也塑造几个国军的反面人物,特别把张灵甫的骄横狂妄刻画得栩栩如生。

卢沟桥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吉星文在不少场合也被称为“抗日名将”,实际上他在抗战中的任职与张灵甫差相仿。

抗战英雄张灵甫为何会被黑成反面派

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电影《红日》,那个时代根据主题需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塑造人物都是“京剧脸谱化”,影片中他的形象是孤傲冷血而又顽固狡诈的“坏人”。

后来还有电视剧、连环画等文艺形式表现《红日》张灵甫这种反面角色的形象,另外孟良崮战役旧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石壁上刻有“击毙张灵甫之地”7个大字。

值得欣慰的是时间冲淡了历史恩怨,“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昔日在战场上生死相拼的对手冰释前嫌,探讨两岸合作,携手未来。如今孟良崮上“击毙张灵甫之地”的刻字黑漆已被洗掉,新立在孟良崮的石碑中,有一块是由张灵甫将军的遗孀王玉龄女士题写的“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