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的功与过 跟贪官干比跟清官强

  说到阉党,不少人以为阉党是太监组成,其实这是望文生义了。阉党的主力人马恰恰不是太监组,而是大臣组,魏忠贤的得意干将和主要谋士,大多都不在内廷,而在外廷。那么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为什么不皈依东林而投靠太监阵营?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为大家一一解释。 

魏忠贤

  阉党是什么人?

  主要是这么三种人。一是东林党不同道的大臣,道不同不相为谋;二是被东林内阁处理过的人,三是在东林内阁看不到升官发财希望的人。

  比如魏忠贤有一个重要幕僚,名叫崔呈秀。就集这“三种人”于一身。投靠魏忠贤之前,他是东林党的拥趸。天启初年,崔呈秀官居御史,巡按淮扬。路过顾宪成的东林书院,被这里的超强人气所感染,一度也驻足东林大会,甚至动了入会的念头。但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和东林人反目成仇。

  史书《明季北略》描述,崔呈秀是个喜欢索贿的贪官,他任御史,职责是反贪,但他却反过来贪。具体做法是,每当接到举报或者投诉,他先请被举报官员喝茶,然后把举报信晃给被举报的官员看,表示事态严重,这么一来,被举报官员大多很懂事,转身就送御史大人几千两白花花银子,于是,举报就石沉大海了。如此这般,崔呈秀几年内在地方转一圈,就发财了,满兜子全是钱,满载而归。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他的贪污行为遭到同僚举报,吏部尚书赵南星非常重视此案,认为崔呈秀这种“纪检干部”犯贪污罪,应罪加一等,下令革职查办。

  丢了官职的崔呈秀终于意识到,自己与东林不是同路人。于是急忙改换门庭,跑入魏忠贤私宅,叩头求救,抱住抱魏大腿,认干爹。魏忠贤遂以皇帝名义,重新起用崔呈秀,消除贪污指控。官复原职的崔呈秀发誓效忠魏公公。后来,在阉党反制东林党过程中,此人发挥了“阉党大脑”作用。

  可以说,在东林党对魏忠贤发动进攻前,几乎所有东林人,都低估了魏的能量。从移宫案的角度上讲,魏忠贤是东林党的手下败将,但是东林人不知,魏忠贤后劲十足。天启二年,以升任皇帝主笔——司礼监秉笔太监为标志,魏忠贤已经完成咸鱼翻身。并且,魏忠贤吸取人单势孤的前车之鉴,着力组织人马,组建阉党,已经建立了一个只听命于他自己的国中之国。在这个独立王国中,不仅太监云集,而且有大批不请自来的官员,包括内阁和六部高官。   

阉党

  为什么内阁和六部高官中,有很多人愿意跟着魏忠贤走?

  除了我说的上面三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用人策略。

  东林党的用人策略是什么呢?史料显示:“方东林势盛,罗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异者,诟谇随之矣……核人品者,乃专以与东林厚薄为轻重”。

  这句史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说东林党执政时,用人就用清流,如果你的品行达不到他们要求,就让你滚得远远的。这说明东林党用人,推行的是儒家传统价值观“君子入仕”,在他们眼里,世上只有两种人,君子和小人,然而大部分人既非君子,也非小人,而是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世俗人。东林非君子不用,确实拒绝了一些道德败坏的小人,但在用人上也出现严重“洁癖”,失去了大量有才华的干臣。而且,在评价人上,他们特别计较前科。天启二年,东林党在朝中气势正盛的时候,一批中间人士甚至少数对立党中人,都有依附之意。如果东林党此时宽以待人,不难形成天下归心的稳定局面。可是恰在这个时候,他们却搞起“秋后算账”。史料记载,东林党人王之寀上《复仇疏》,将挺击、红丸、移宫三案相提并论,翻历史旧账,对党外大臣进行政治清算,人人过关。结果“水至清无鱼”,很多人纷纷弃明投暗,找魏忠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