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大英雄,那戚继光到底是怎么抗倭的呢?

戚继光抗倭图片

戚继光抗倭图片

先说说“倭”是什么意思,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明朝时期之前日本人在我国东南沿海出没,他们分成不同的小分队对沿海百姓进行烧杀抢掠,他们擅长水战,人人都很凶恶,杀人如麻,普通百姓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有时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都被他们洗劫一空,手法狠毒。

戚继光最开始是抗击山东一带的倭寇,他到山东以后,训练士兵、加强海防,使山东一带的倭寇得到有效的控制。

后来戚继光被调到倭寇最严重的浙江一带,浙江的经济很发达,这成为倭寇不顾一切侵犯浙江的原因,当地的百姓提到倭寇就恨得牙痒痒。他带领当地的士兵抗击倭寇,取得了多次胜利,比较出名的有岑港之战和龙山所之战。

戚继光抗倭越久,就越发现倭寇分成小队作战,看似闲散,其实是有组织的庞大队伍,要想消灭他们必须要建立专门的军队。他多次向上级提出练兵请求,终于得到批准。他在义乌召集了四千人进行特殊训练,这四千人被人们称为戚家军,他针对倭寇的出没习惯,创立了鸳鸯阵。公元1561年,倭寇大部队进攻浙江的台州,倭寇多达两万人,船只上百艘,声势浩大。戚继光亲自迎战,创造了十三战十三捷的神话,基本荡平浙江的倭寇。

之后戚继光被调往福建抗倭,经历横屿之战、平海卫之战、仙游之战、南澳岛之战,基本扫平福建的倭寇。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

在我国古代的蓬莱地区有一位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将士,他姓戚名继光,他是我国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斩子图片

戚继光斩子图片

戚继光斩子说的是他为了严整军中的纪律而拿自己的儿子杀鸡儆猴。戚继光他从小就生活在将军家庭,所以成为一个抵御外敌的主将在所难免。他从小就写过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不太平但却对自己身份无法掌控的无奈,他斩子的故事可以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的这一个事迹还被我国许多的民间艺术家改编成了戏剧剧本,从此广为传唱。

戚继光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带兵打仗,抵御倭寇外敌。有一次戚继光在台州抵御外来的倭寇的时候,他发现这次来的倭寇太多了,在沿岸抢劫的大多有三千余人,戚继光见情况不妙于是差遣自己的孩子戚印在前面埋伏着,等到戚继光先在前面假装自己失败要逃跑把倭寇引到他们埋伏的地方时,再下令告诉戚印他们攻打倭寇,可是那时候戚印年轻气盛,想要和对方交战的心情太迫切,于是还没有等到戚继光下达命令就擅自带兵开始攻打倭寇,正因如此导致了还有一部分的倭寇逃跑了,戚继光回到根据地之后因为儿子没有遵循军纪导致这一仗没有大获全胜,将戚印拉出去斩首示众了。这就是著名的戚继光斩子的故事。

戚继光能够做到这种地步说明他是个真正的大丈夫,为了国家的安危不惜牺牲自己儿子,到现在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还被人们所传颂。

戚继光诗作介绍

戚继光在诗歌领域也有不俗的建树,至今仍有诗篇在世间流传。比如《马上作》、《望阙台》、《行边》等都是戚继光的诗的代表作。诗歌《望阙台》是戚继光所作的一首励志诗歌,全诗以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

戚继光画像

戚继光画像

《望阙台》全诗内容为:“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歌开头一句,戚继光用“十年”一词总结出了自己征战岁月,从中体现了诗人常年抗击倭寇的经历。“海色”两字表现了诗人在沿海一带驻扎,对抗倭寇来袭,保卫明朝海域安全的事情。第一句诗歌间接地交代了诗人的地点和工作,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第二句中,诗人用“孤臣”两字展现了自己身处的状态,即孤单和孤立无援。孤单体现在戚继光在东南沿海驻扎,远离了朝廷和家人。孤立无援体现在诗人只身一人在东南一带抗击倭寇,当年和自己一同抗倭的将领汪道昆遭遇了朝中官员的弹劾,最终被圣上免官。这件事情引发可戚继光的伤感之情,他以“孤”字概括了自己的心境和环境。后两句诗句中,戚继光以“血”和“红叶”两个意象展现了自己对抗击倭寇的信心和决心。后两句诗歌也成为了经典励志语句,深得后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