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一千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宗教知识 > 宗教典籍

6

宗教典籍(0591-0610)

0591.《太平经》

又名《太平青领书》,旧题于吉撰。传说于吉为北海人,患有癞病,十多年中使用百药无效,遂晨昏祷告,祈求神灵救护。太上老君被他的精诚所感,命仙人帛和化作卖药翁现身于市集。于吉便求他为自己治病,帛和约他翌日鸡鸣时于木兰树下相会。于吉按时赴约,帛和已经先至,怒斥于吉一通,命其半夜再来。于吉不敢怠慢,太阳落山便到木兰树下去等,稍后帛和来到,欣然授他一部经书,于吉叩拜而受,疾病顿然消除。太上老君又下凡亲授旨要,于吉遂将经书扩充为一百七十卷,名曰《太平经》。三百年后,于吉道成仙去,《太平经》辗转落入张角之手,被太平道奉为经典。

该书的基本内容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觋杂语”,是古代道家和阴阳家的余绪,更多当时巫觋方士、图书谶纬的色彩,内容庞杂。其宗教思想,是构筑了以后圣帝君、九玄帝君(亦称太平君)为至尊的天神体系。称“元气行道,以生万物”,重视精气神三者混一的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及服符诵咒、斋戒叩拜、服气守一、服药针灸等方术手段。宣扬大道主持下的己身报应和社会承负。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宣扬天、地、人三者相应的兴国广嗣统治术,主张中和阴阳之气以致天下太平,同时倡导儒家的伦理道德,表示出对明君清官的拥护和向往。

该书虽多有自相矛盾的论述,但总体反映了在宗教天道论下太平社会的理想,也有一些民本思想,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主张自食其力和救穷周急等,对早期道教以及后世的农民起义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0592.《老子想尔注》

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为道门必读经典。是道教创始人张陵著,或说是他的孙子张鲁所著。该书唐宋以后佚失,清末于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残卷,内容相当于原书上卷第三至三十七章。原件被英国人斯坦因掠走,现藏伦敦博物馆。

《想尔注》一是用删、增、改字的方法,对《老子》原文进行修改,从而表达自己的意思;二是通过注释,将哲学著作《老子》改造成真正的道教经典。全书注释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生”为修道追求,体现了道教思想特色,是研究早期道教史和道教思想源流的重要资料。

0593.《黄庭内景经》

与《黄庭外景经》合称为《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专谈养生内修的主要经典,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世传为晋道士魏华存所传。

该经是一部将道教观念、内丹实践,再结合我国古代医学成就,专谈养生内修的生命经典。“黄”指中央之色,喻“中央”;“庭”乃阶前空地,喻“中空”,乃指生命的核心所在。黄庭之景,意即修养功夫中所看到的“中空景象”中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

《内景》是一部七言韵文形式的修炼要诀,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重视“内视”“存神”之法,以身体脏腑各有所主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道教人身百脉关窍各有司神之说,把百骸九窍、五脏六腑等生命因素人格化。它所阐述的炼性养命原理,对于人类认识生命和把握生命,意义重大,为历代道教徒和修炼性命者所重视,发挥其学说的著作甚多,有“寿世长生之妙典”之誉。

0594.《黄庭外景经》

道教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世传为晋道士魏华存所传。

《外景经》的内容与《内景经》密切相关,仍以七言韵文的形式,叙写修炼存思法的要诀。《外景经》去掉《内景经》中诸多脏腑色像神名,语言简明平易,语词清显,意义通畅。还提出了吐纳行气,咽津和宝精、固精,恬淡无欲等观点。

《黄庭经》生动形象地总结了当时道教内丹学和中医养生学的最高成就,为后世的金丹修炼、中医养生和生命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0595.《抱朴子》

道教论著,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撰。《抱朴子》今存内篇二十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属道家;外篇五十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属儒家。外篇中之《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则探讨有关文学理论批评。

《内篇》包括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祛病,主要论述宇宙本体、神仙存在、金丹和仙药制作方法及其功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各种事理人情,揭示了道家、养生家不离人伦日用的特色。讨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究治民理事之法;评论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劝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提倡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箓、儒学与仙学统统熔为一炉,在战国以来神仙家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0596.《阴符经》

道教经典,旧题黄帝撰,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或稍后。其传本有三百言与四百言诸本。上篇讲天生天杀,为道之理。人应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从而达到天人合发。一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竟然让《西游记》中的能够千变万化的孙悟空永远也跳不出如来佛的代表宇宙的手心。主要讨论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中篇讲天地、万物、人这三才相互为盗,天盗人人死,人偷天人活,关键是要抓住时机。人应该食其时,偷其机。主要讨论天道和人道的法则。下篇讲利害生死,相互为用;害中有利,利中有害。人应该以时物文理而成哲人。主要讨论用兵理论。

《阴符经》用字精炼,言简意赅,义理深奥。历代注解,皆各有所发,从哲学、兵家、丹法、生命等不同的思想体系去诠释和运用。也是道教教理教义和修炼丹法的重要经典,与《道德经》《南华经》及《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等相比肩。

0597.《太上感应篇》

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后来又有八卷本流传,是道教最早的劝善书。

全书仅一千二百七十五字,以“太上”的口吻宣教,以天人感应、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等思想为宗旨:“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谓天地设有管理罪过的神灵,人身也有三尸神,记录人的善恶,依据人所积累的善功或所犯下的恶行,从而决定生命的寿夭。劝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它融合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及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在传统道教积善惩恶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其宗教道德规范,对后世影响甚大。此书还流传于朝鲜、日本等国,清代曾译为满文,是研究古代世俗道德观和宗教道德修养的主要资料。

0598.《度人经》

道教经典。全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又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系灵宝经系之首经。或说出自三国吴之葛玄,实为东晋葛巢甫所造。卷一为经文,后六十卷系敷衍经文而成。

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为众仙真演说灵宝经教,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宗旨。倡导斋醮持诵大梵隐语,升天成仙。并记述诸天帝内名隐韵之言及魔王、百灵的内讳、隐名,奉持念诵以度脱幽魂,延寿长年。普度的方法是奉诵经文及经中描述的诸神、仙真等的隐韵名讳。诵经的最佳时间是正月、七月、十月、八节日、本命日,奉诵之前当斋戒、叩齿、闭目、存神、密咒、引气。以“梵气”作为世界的本原,表现了神真世界的三界十方三十二天及地府酆都等神鬼天地。反映了道教济世度人的思想。

0599.《云笈七签》

道教类书。北宋张君房从编成的《大宋天宫宝藏》里抽出精要万余条,编辑成本书一百二十二卷。道门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总称七部,故名《云笈七签》,即“掇云笈七部之英”的意思。

该书包括道教经教义理、本始宗元、诸真语录、方药符图、内外丹道、仙籍旨诀、神仙传记、摄养方术、赞颂诗词、洞天福地等,共五十二大类。大都摘录原文,分类汇集,不加论说。

本书资料丰富,辑录的典籍达上千种之多,不仅保存了宋代《道藏》及宋以前道教经籍的主要内容,而且存录了不少佚失的道书篇章和片断,有“小道藏”之誉。

0600.《金刚经》

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最为坚硬,喻指勇猛,能断各种烦恼,从而顺利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是妙智慧;波罗蜜多,汉意为到达彼岸;经,是路径,谓学佛成佛之道路。全名谓依此修行,便可断除烦恼,增长智慧,到达解脱彼岸。可见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只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得到开悟而后成,就能到达佛菩萨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后来成为孙悟空老师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发愿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静地安住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的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0601.《楞严经》

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佛顶,谓楞严经是一经之最要,故取大佛顶三字,领一经之名题。又佛顶最为尊贵无上,比喻此经之尊贵;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是成就如来的秘密因地,修证成佛的究竟明了的义理;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诸位菩萨的上万种的行持法门中,最为究竟坚固的、颠扑不破的至理。楞严法门有三大主旨:一是悟本体(先行),认识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二是持心戒(初行);三是修大定(正行)。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楞严经》共十卷。清代曾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文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0602.《圆觉经》

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唐代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主要是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等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手可指月,但月不在指的公案,给后世提供了无穷的遐想。不仅将佛性比喻成明月,而且还有了一部公案集成的《指月录》。

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收入华严部。此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最早提倡此经的是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他为此经作了七部注解。近人胡适、吕澂曾经怀疑此书并非由印度传来,而是中土高僧所作,与《楞严经》《大乘起信论》同属于晚期如来藏真常唯心派。

0603.《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以莲花(莲华)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完美。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的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槃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被誉为“经中之王”。

大乘佛法兴起之后,便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之说。《法华经》即在此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因为“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作为最终目标,由此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佛学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乃至人类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0604.《四十二章经》

佛教经典。一般认为是传入中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据史料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因遣郎中蔡愔及秦景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可见,本经的初传当在公元64年至75年之间。

本经有多种异本,现存主要的有五种。全经大意说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证四沙门果。经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

0605.《无量寿经》

一名《大无量寿经》,佛教著名经典之一,净土宗的大经,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全书共两卷,内容大致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僧众说法,称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大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经漫长时期,积无量德行,在十劫前成佛,号“无量寿佛”,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其国土是安乐净土,无量功德庄严,万般美好。释迦牟尼劝僧俗人等,勤勉精进,虔诚信奉,便能化生彼土,等等。此经传到中国后,影响甚大。汉译本有十余种,最常见的为三国魏时康僧铠译本。东晋青山竺法旷以“无量寿为净土之因”,“有从则讲,独处则诵”。东魏昙鸾作《往生论注》,弘扬此经,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此后,历代注家辈出,疏释不绝。

0606.《心经》

佛教般若部经典。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的核心经典。

此经原出于六百卷之《大般若经》,其中包含了一切佛菩萨六度万行之智慧与功德,也是大乘佛教精神所在,而称之曰“心经”,亦为《大般若经》中之心要与精华。全经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字,是佛教经典中最为简短的经文。其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心无挂碍”四字,更将佛教的千经万典概括一空。后来,整个一部《西游记》演义的就是这四个字,并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由乌巢禅师把这部经典全文传给了唐僧。

全经组织严密有序,尽是般若思想心要,是佛、道、儒及禅宗的必读课本。

0607.《弘明集》

中国佛教论文集。南朝梁代释僧佑撰,十四卷。书为总集体,颇类似《昭明文选》。

本书的宗旨在于排斥当时社会上儒、道等对外来佛教的攻击和怀疑,为法御侮从而达到弘道明教的目的。选辑从东汉末至梁代颂扬佛教的文章,兼有数篇反佛的论文。反映了佛教和儒道的思想斗争及当时人对佛教的理解,保存了珍贵的文献。

所收入的文章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对研究中国佛教史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0608.《六祖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的经典著作。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它记录了禅宗六祖惠能的事迹以及其与弟子的问答机缘,多半为语录体。大体有四种版本:一为敦煌写本,是惠能弟子法海听法的记录本,题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该书不分品目,只分五十七节,被认为是《坛经》的古书;二是《六祖坛经》,为唐代僧人惠昕编,分上下两卷;三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一卷十品,据说为宋契嵩改编本;四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十品,为宗宝改编本,是常见的流行本。另外,中外学者还考证了不少其他版本。

《坛经》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宗经”,在中国哲学史及佛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中国佛教著作称为“经”的,只此一部。《坛经》的中心思想是注重净性,强调自悟,提倡顿教:“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真心,到如禅指。”慧能把东土西天的十万八千里当成了人心中的十恶八邪,除掉了十恶八邪,当下就到了西天。于是《西游记》中西天路十万八千里,唐僧得走十四年,而孙悟空只要一个念头就到了。

0609.《法苑珠林》

中国佛教类书。唐代释道世(字玄恽)著。该书系将佛教故事分类编排,凡百篇,若干部,均以二字为题,共六百四十余目,引佛教经、律、论原典分别隶属其下。各篇前有“述意”部,篇末或部末有“感应缘”,广引故事为证,而证必注明出处。

在内容上,注重佛教的基础知识及其日常生活规范等。终篇的《传记》,对东汉至唐初有关传译的经论、译者以及中国佛教著作、因遭禁佛而佚失的经籍,乃至度僧建寺等都有记述。所引据典籍,除佛经外,约有一百四十余种。

自《四库》著录以来,始为汉学家所注意。对研究佛教史、文学史及史学、印度中世纪历史和地理沿革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610.《五灯会元》

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著作。宋僧普济编,二十卷。“五灯”指:法眼宗道原撰《景德传灯录》,临济宗李遵勖撰《天圣广灯录》,云门宗惟白撰《建中靖国续灯录》,临济宗悟明撰《联灯会要》,云门宗正受撰《嘉泰普灯录》。宋僧普济对上述150卷的“五灯”删繁就简,缩编为二十卷,合而为一,故称《五灯会元》。

它以语录公案的形式,汇辑了禅宗从传说的过去七佛到唐、宋时期各派禅僧的问答机缘、语录。书中所录,上至帝王征召延请、禅师开堂说法,下至文人学士与僧人往返参学,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足见禅宗对唐宋皇室及当时社会影响之大。

该书对后世各宗参禅悟道、机锋答辩,足资参考,意义甚大,也是研究唐宋历史和研究中国禅宗思想及历史的重要资料。

上一章:没有了

下一章:宗教人士

6

宗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