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儿皇帝”司马聃介绍 晋穆帝司马聃有儿子么

导读:司马聃,东晋第五任皇帝,两岁登基,十九岁病亡,既是娃娃皇帝,又为短命天子。一娃娃登基司马聃是东晋康帝司马岳的儿子。建元二年(344)九月,年仅二十三岁的司马岳病势沉重,眼看就不能睁眼了。皇位接班人的问题急切地摆在朝中大臣面前。当时
 

司马聃,东晋第五任皇帝,两岁登基,十九岁病亡,既是娃娃皇帝,又为短命天子。

一 娃娃登基

司马聃是东晋康帝司马岳的儿子。建元二年(344)九月,年仅二十三岁的司马岳病势沉重,眼看就不能睁眼了。皇位接班人的问题急切地摆在朝中大臣面前。

当时东晋的实力派人物是庾冰、庾翼兄弟,他们手握重兵,正在北伐后赵的前线。他们认为,东晋王朝外敌环伺,北有后赵,西有成汉,局势险恶,应当由年长者出任皇帝,而不能由年仅两岁的司马聃继位。

庾氏兄弟看中的是会稽王司马昱,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小儿子,时年二十五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在庾氏兄弟看来,由司马昱登基称帝,再合适不过了。这样一来,他俩就可以专心北伐,再无后顾之忧了。

病危的皇帝司马岳接到庾氏兄弟的建议,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在他身边侍疾的中书监何充,关键时刻跳将出来,力劝司马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司马聃。

何充的理由很有说服力:第一,“父死子继”是老传统、老规矩,不能轻易变动。你司马岳又不是没有儿子,何必要让肥水流入别人的田地?第二,司马聃虽然只有两岁,但总有长大的那一天,娃娃皇帝古已有之,并不鲜见。在他不能处理国事的幼年时期,可以让司马岳的老婆代劳;第三,司马昱论辈份是司马岳的叔父,要是他继了位,如何对待死去的司马岳?这个世道哪有叔父给侄儿上坟烧香的?

司马岳闻听此言,吃力地点头,心中想道:俺百年之后,还得靠儿子给俺烧纸钱,让俺在那边也能衣食无忧,叔父是不管闲事的。他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写下了封儿子司马聃为太子的诏书,然后吐出最后一口气,含笑而逝。

建元二年(344)九月二十七日,两岁的司马聃正式登基。远在前线的庾氏兄弟见木已成舟,且鞭长莫及,只好接受既成事实。会稽王司马昱气得跳脚、流泪,也没有办法挽救,只能向侄孙表示祝贺。


 

(二) 政由他人

两岁的娃娃当了皇帝,国事有谁处置?故人自有办法,其中之一就是由他娘出来代劳。

已经去世的康帝司马岳,撇了儿子,也撇了如花似玉的老婆。他的皇后姓褚,名蒜子,不大好听,人长得还行。司马聃刚一登基,就由中书监何充替他发布了一道诏书,尊褚蒜子为太后,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就是在太极殿上挂上一张白纱帷帐,抱着儿子接见大臣,听取汇报,拍板国事。

褚太后毕竟是个女流之辈,顶多二十出头,甚至不满二十,毫无政治经验,只能倚仗有拥立之功的何充。

何充一言定邦,让司马聃当上了皇帝。褚氏对何充满怀感激,以儿子的名义酬谢功臣,提拔何充为录尚书事兼侍中,

何充自知拥立司马聃得罪了庾冰、庾翼兄弟,不敢大权独揽,请求褚太后把她自己的父亲褚裒搬将出来。太后一想也对,还是爹好,靠得住,就任命褚裒为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希望老爹拉她一把。

褚裒脑子很清醒,生怕别人说他外戚干政,同时又怕难以抵挡庾氏兄弟的势力,就跟女儿商量,不在中央干了,到外地去抓军政,保护女儿和外孙。褚太后拗不过父亲,就改任他为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二郡诸军事,驻扎京口。命令刚一发布,褚姥爷飞也似地上任去了,因为军权在握,比在朝廷里赤手空拳安全得多。

安顿好了老爹,褚太后不能不想起庾氏兄弟,不得不对他们有所表示,下诏请庾冰回朝辅政。庾冰婉辞谢绝,他身体不行了,不久亡故。庾翼连遭国丧、家丧,心中惨然,八个月后也去世了。何充大喜,急忙推荐徐州刺史桓温接替了庾翼的职位。从此,把持东晋朝政二十多年的庾家势力冰消瓦解。

庾冰死后,褚太后又想起了她爹,想让他老人家出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褚裒的亲信极力劝阻。他们认为,外公当政,名声不好,让人以为他褚裒是拽着女儿的裙带上去的;外公当政,下场不好,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外公杨骏当年大权在握,风光一时,最后落了个满门抄斩的结局。褚裒恍然大悟,拒绝了女儿的好意,并根据亲信的建议,上书女儿及外孙,推荐司马昱出山。

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小儿子,自幼就以聪颖著称,三岁时就当上了王爷。论辈份,他是褚太后的叔公公,司马聃的叔祖,由他辅佐幼主,还算较为合适,最起码不会让人怀疑褚家要接管司马家的权。褚太后是个乖女儿,对老爸百依百顺,下诏任命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何充死后,他成了满朝文武的头头,只对小皇帝和太后负责。

司马昱名为高官,实为名士,好读《老》《庄》,清心寡欲,尤喜玄学。除了这些本事,别无他长,对国事漠不关心,得过且过。皇帝不懂事,太后不揽事,辅臣不管事。这就给了桓温遥制朝廷的可乘之机。

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晋康帝司马岳的姑父,曾任琅玡内史,多年追随庾冰、庾翼兄弟。二人对他极为器重,说他有英雄之才。庾翼死后,桓温继承了他的职位,当上了安西将军,都督六州军事、荆州刺史等要职。

桓温本非善良之辈,类似曹操,为乱世之奸雄。他见朝廷虚弱,急于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为实现心中的野心铺路。

永和二年(346)十一月,桓温率军征讨盘踞在四川的成汉政权。这样重大的举动,事先并没有向朝廷汇报请示,只是在出发之际桓温才向朝廷打了个招呼。

朝廷接报,一片哗然,一方面是因为桓温擅自行动,另一方面担心他会失利。商议的结果是无法阻止,由他去吧。

桓温确非浪得虚名,指挥作战很有一套,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占领成都,俘获成汉皇帝李势。

灭蜀之后,桓温升任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实力大涨。会稽王司马昱这才从玄学中醒过神来,担心桓温抢班夺权,自己力不能制,急忙拉拢名重一时的扬州刺史殷浩,试图牵制桓温。

小皇帝司马聃七岁那年,即永和五年(349)春夏之交,北方后赵政权发生内乱。桓温闻讯,整军经武,准备北伐。司马昱生怕桓温再立新功,尾大不掉,迟迟不予批准,急得桓温骂娘。

静极思动的卫将军兼徐、兖二州刺史褚裒,亦想乘乱捡个大便宜,一面出兵,一面上奏,要为女儿和外孙出头,为自己的老脸贴金。姥爷出马,焉能不准?司马聃立即下诏加封褚姥爷为征讨大都督,领兵三万,攻打后赵。

褚姥爷生女有方,打仗没辙,出师不利,大败而归,又羞又恼,病发身亡。

两年之后,中军将军兼扬州刺史殷浩自告奋勇,继承褚姥爷遗志,连年北伐,屡战屡败,损兵折将,朝野哗然。一直冷眼旁观的桓温,于永和十年(354)正月上书小皇帝,历数殷浩罪名,要求将其罢免。十二岁的司马聃当然不知如何处理,会稽王司马昱唯恐军力最强的桓温借此翻脸,打上门来,答应了他的要求。殷浩被撤销一切职务,流放外地,不久去世。从此,朝廷内外大权皆归桓温。

搬倒殷浩的第二个月,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并扩大自己的权势,桓温亲自领兵北伐。他不同于老迈无能的褚裒,也远胜于徒有虚名的殷浩,率区区四万歩骑,转战不到三个月,竟然连战连胜,直抵前秦首都长安城下。当地百姓夹道欢迎,犒劳三军。有的老人喜极而泣,言道:“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官军!”

前秦政权也不是吃素的,一方面拼死抵抗,一方面坚壁清野。桓温粮草不济,被迫撤军。此次北伐虽无功而返,但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

永和十二年(356)七月,桓温再度北伐,占领洛阳。洛阳是西晋的首都,已经沦陷近五十年了,司马家的祖坟皆在此处。荒草凄凄,破败不堪。小皇帝司马聃闻听此讯,在母亲和司马昱的教导下,命人赶往洛阳,整修祖坟。他自己与群臣穿上孝服,在太极殿嚎了三天,以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

第二年,即升平元年(357)正月,十五岁的司马聃“加元服”,就是举行了象征长大成人的典礼,表示他已可以亲自料理国事了。褚太后撤去垂帘,退居崇德宫养老。司马昱也要求归还朝政,但未得批准。其实,司马昱归不归政都无所谓,朝廷实权并不在他手里,而是被桓温把持着。

不管事的皇帝司马聃,无力与桓温抗衡,唯一能做的就是拍他的马屁,让他不至于野心发作,找上门来。升平四年(360)十一月,桓温被封为南郡公,其弟桓冲被封为丰城县公,其子桓济被封为临贺县公。一门三公,兵权在握,权倾一时。

司马聃对得起桓家,老天爷却放不过他,于升平五年(361)五月将他收去,年仅十九岁,没有留下后代。

司马聃算是有福之君,没有遭遇废立之事。在他有生之年,姥爷褚裒没有野心,母亲褚氏没有权术,叔父司马昱没有非分之想。那个人人都认为野心勃勃的桓温,此刻忙于西征北伐,没有功夫对付皇帝。因此,司马聃虽然短寿,但也一生平安,未受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