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高句骊族在朱蒙建高句骊国前,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分布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至吉林省集安县一带,高句骊国的建立,标志着高句骊族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也是高句骊共同体兴起的开端。以后,随着高句骊国的强盛和破灭,高句骊共同体也随之壮大发展和解体。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西晋时期高句骊

  高句骊国建于公元前37年(西汉建昭二年)。传说始祖朱蒙(一作邹牟)出自夫余,为夫余王金蛙在长白山南所得女子柳花(河神女),因感日照有孕卵生。金蛙见柳花生一卵,弃之猪、狗,皆不食;又弃之路,牛、马避而走;再弃之野,鸟以翼覆之。金蛙欲剖之,终不能破,只好归还柳花;柳花以物裹之置暖处,旋一男婴破壳而出。长至7岁,自作弓矢,百发百中,因名朱蒙(夫余语,“善射”之意)。金蛙长子带素要父除之,金蛙未纳,使之养马。后带素与“诸臣”又欲谋杀之,柳花知后让朱蒙远走,他便与乌伊等3人南奔,途中又获3人,同至卒本川,结庐于沸流水附近山上,称纥升骨城(故址在今辽宁省桓仁县东北30里的五女山上)。随后建国称王,袭用高句骊族称作国号,以高为姓。高句骊国的建立,是高句骊族社会发展的结果。但透过这个传说扑朔迷离的情节,看到了高句骊族与夫余、?貊族的源流关系及其受夏商周文化的影响。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高句丽王城图

  朱蒙建国后,为求发展,采取对邻近同族系诸部兼并的扩张政策。建国初,朱蒙亲至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以相射校艺显示实力,迫使沸流国王松让次年“以国来降”。公元前32年(朱蒙六年),又发兵攻大白山东南人国(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取其地为“城邑”。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在今图们江流域)而有之。朱蒙死后,后继者皆世代相承地把向境外扩展作为基本国策。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一作如栗或闾达)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东),后又受王莽欺凌,向外扩张暂时为之收敛。到后期,又开始发兵侵梁貊(约在今太子河上游)。无恤(一名莫来,即大武神王)为王后,为反抗夫余压迫,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椽那部。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闻盖马国王被杀,惧祸及己,同年“举国来降”。瑠璃王在位后期,曾一度攻取汉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而有之。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高句丽壁画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代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在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整顿内部,加强集权;对被征服部落和民族,顺者抚之,逆者讨之。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的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顶之灾。向南的发展也不顺利,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骊在发展中再度受挫。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创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提高人民素质;颁布律令,严饬法纪。经过10余年的治理,经济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高句丽瓦当

  384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发展。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凭借“国富民殷,五谷丰熟”,接连对新罗、百济、夫余等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兼并。

  413年巨连(亦单称琏,即长寿王)即位,经过一段时间经营,使高句骊国先后扩展之地得以巩固,民户三倍于公元3世纪(三国)时。鉴于先世向西发展多次受重创的教训,时北魏又日益强大,统一朝鲜半岛成为其政策的重心。为实现其宏图,427年迁王城至平壤城(今平壤市)。此后,朝鲜半岛三国(新罗、高句骊、百济)的角逐,迄无休止,直至高句骊灭亡。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西晋时期高句丽

  未迁都前的高句骊疆域,东临日本海,西至辽河,南达汉江以北,东北有栅城(今吉林省辉春市)地,西北约以今第二松花江左岸一线为界。高句骊国直到破灭时,只是在东南、西北、西南稍有拓展。高句骊人除从军的驻防于各地之外,主要聚居在以今吉林省集安县为中心的鸭绿江流域和松花江上游的辉发河一带。内分五部:涓(一作消)奴部、桂娄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反映了高句骊国前期高句骊族成员的组成情况。大体上说,涓奴部,亦称掾那部、西部、右部,即原沸流国王松让所在部落,在今富尔江流域,故史称高句骊初以此部为王,夫余王带素被杀后万余名投奔高句骊的夫余人被置于此部;桂娄部,亦称内部、黄部,在今以辽宁省桓仁县为中心的浑江和鸭绿江中游,系朱蒙等人归附地之部落,故史称涓奴部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为王;绝奴部,亦称提那部,为五部中的北部、后部,在今哈达岭以东的辉发河流域,世与王族联姻;顺奴部,亦称东部、左部,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是由最先被征服的荇人国居民改组而成的;灌奴部,亦称贯那部、南部、前部,由盖马和句茶国居民改组而成。五部之外的沃沮等被征服部族,公元3世纪后也被同化于高句骊族,多数仍居故地,只是在被征服时有部分被俘掠的迁居他地。

  高句骊族是秽貊族系继夫余之后第二个建立王国政权的古代民族。王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只在嫡长子“不肖”的情况下才由次子继立,或实行兄终弟及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王权仍受到氏族制的制约,公元3世纪末为王的烽上王相夫,在“人相食”的灾年中大修宫室,国相仓助利谏之不听,即与群臣迎立相夫弟之子乙弗为王,相夫与二子惧,自缢。王国以下设有处理军政事务的各种职官。职官名称和序次,诸史记载不一。《三国志》等云,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一作古雏大加)、主簿、优台丞(或作优台、干台)、使者、皁(一作帛)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级。其中对卢与沛者,有前者则不置后者,反之亦然;古雏加为掌宾客之官,如汉之鸿肿卿。另外,诸“大加”亦自置使者、皁衣先人,但其“会同坐起”,不能与“王家”使者、皁衣先人同列。

  《魏书》记载较略,名曰谒奢、太奢、大兄、小兄。《隋书》和《新唐书》等皆云其官凡12级,但序次和名称又不相同。《隋书》则依次为:太大兄、大兄、小兄、对卢、意侯者、乌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新唐书》依次是:大对卢(或曰吐摔)、郁折(主图簿者)、太大使者、帛衣头大兄(秉国政,三岁一易,善职则否,凡代日,有不服者则相攻,王闭宫自守,听胜者为之)、大使者、大兄、上位使者、诸兄、小使者、过节、先人、古邹大加。后期有称莫离支者,比唐之兵部尚书、中书令。另外,大城置傉萨一,比都督;余城置处闾近支,亦称道使,比刺史。上述差异,除职官设置前后有变化的原因外,颇疑撰史者对高句骊官制不十分明了。应指出的是,《三国史记?职官》下引朝鲜国《古记》载,高句骊职官有左辅、右辅、大主簿、国相、九使者、中畏大夫。由于立国后高句骊实行对外扩张,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

 兵数各时期史书未载明,但从612年(隋大业八年)隋炀帝征高句骊调集100余万军队未能取胜,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率大军攻下白崖城后,高句骊北、南部傉萨引兵15万(包括部分靺鞨兵)来援看高句骊后期的总兵数,至少在30万以上。军官有大模达(比卫将军)、末客(比中郎将)等。作战中的功勋卓着者,国王常赐给食邑。食邑中的居民,须纳租赋,承担徭役。一般居民,早期由各部首领统之,后期由州县管理。“大家”和“下户”是高句骊社会中的两大对立阶级,“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由于对下户性质认识不一,今学术界对高句骊国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政权,众说纷坛,迄无定论。

  此外,还有两种地位最低下的人户:一为“烟户”,是在对外战争中被掠夺来的,国王死后为守墓户;二是奴婢,来源于被杀罪犯的家属等。租税按户征收,税每岁每户纳布5匹,谷5石;“游人”则三年一税,10人共交纲布1匹。租分上中下三等,耕户每年交谷1石,或7斗,或5斗。尚无牢狱之设。对犯罪者由“诸加”评议判处,被诛者妻子连坐,没为奴婢。对叛变和谋逆者用刑最严,均缚之于柱,?而斩之,并籍没其家。临阵脱逃、杀人行劫者,亦处斩。盗他人财物,以10倍(后为12倍)罚之。由于用刑严峻,社会内部罕有犯罪者。

  高句骊社会生产的门类齐全,有渔猎、畜牧、农业、手工业等。农业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不过,早期由于分布在今浑江流域一带的山区,地少而瘠,虽力耕作,收获极薄,故高句骊人有节食习惯。已知养蚕,用于缫丝织锦帛。公元3世纪时,农业中已存在雇佣劳动,如西川王孙乙弗(后为美川王),因父被烽上王疑其有异志见杀,畏祸及己,隐名埋姓,逃至水室村受雇于阴牟家“佣作”。渔猎业在社会生产中,已退居辅助地位,但由于农业收获有限,狩猎仍是补充衣食之需和习“骑射”的一种一举两得的生产,故一直为高句骊人重视,山上位宫(197—227年在位)就是一位“便鞍马,善射猎”的好猎手。畜牧业以养“便登山”的3尺马闻名中原。传说朱蒙即乘此种属“果下马”种的马。手工业行业很多,有纺织、建筑、冶炼、制陶、酿造、工艺美术等。其中建筑业独具风格,以善作山城,好修宫室为当时邻近各民族所不及。冶炼的金银,除用作冠饰外,是用作向中原王朝的贡物之一;铁除了自用,也用于对外交换,室韦人所用“金铁”率赖其供给。

  文化习俗,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深受汉文影响。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使用汉文。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六》载,公元372年(小兽林王二年),王国中央始“立大学,教育子弟”。此后,高句骊人读书蔚然成风,各地设有“肩堂”(一种大屋),未婚配前的“子弟”往读书习射。教材为五经、诸史。传入的汉籍除五经外,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等,尤以梁萧统编《文选》最受喜爱。衣着平时穿布帛,节日衣锦绣,以金银饰冠带,有等级之分。随山谷筑住屋,除王宫、官府、佛寺以瓦为屋面,平民居室皆以草盖顶。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高句丽六耳旋纹锅

  外出走路多急行。婚姻以男女相悦为前提,实行男先就女家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谈成后,女家于屋后筑小屋,名“婿屋”,男届时暮至女家户外,跪拜乞求与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允之。待生子长大后,男携妻子而归。无财礼之聘,男家只在成婚时送女家一些猪酒;若有受财物者,以为卖婢,人共耻之。史称“其俗淫”,“多淫祠”,反映了高句骊社会内部还有群婚制遗风。人死,殡三年择日而葬。葬时,早期将死者生前金银财物随之入葬,后则置于墓侧,由“会葬”者争取而去。对死者,只在死时哭泣,葬时则鼓舞作乐以送之。俗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名曰“东盟”,人皆衣锦锈。俗敬鬼神,372年前秦遣使送其佛像经文后,遂流行崇佛。后来也信道教。高句骊人性“凶急,喜寇钞”;爱洁净,好歌舞。当夜暮降临,“邑落”男女不分贵贱,辄群聚歌戏。乐有五弦琴、筝、筚案、横吹、萧、鼓等。发掘的墓葬表明,壁画艺术相当发达,并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延嘉七年铭金铜如来立像》 三国(高句丽) 539年 高16.2公分

  高句骊人在建国前,已是汉王朝版图内的居民。公元前108年(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破卫氏朝鲜后,次年设玄菟郡,以其地置高句骊县(县治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附近)。高句骊国建立后,与汉廷建立了“藩属”关系,成为汉的侯国,由汉中央政府颁发印缓,并负有从征义务。西汉末,王莽伐匈奴,调高句骊兵随征,先是其人不欲行,后亡奔为寇,王莽为此斩高句骊侯陷,又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作为惩罚。王莽的倒行逆施,激起高句骊人反叛。东汉建立后,东北各族纷纷归附,高句骊王于公元32年(建武八年)遣使朝贡,光武帝恢复其原有称号。后来,高句骊对东汉时叛时服。由于高句骊历世为王者奉行扩展领地、掠夺人口财物的方针,一旦有机可乘,即“寇钞”辽东郡、乐浪郡,或出兵玄菟郡;当遭到汉军的沉重打击后,又一次次“乞属玄菟郡”。汉末公孙度称雄辽东,高句骊遣使通好,还曾派兵助度讨“富山贼”。三国时,高句骊转臣曹魏,同时又暗通东吴。公元234年曹魏遣使高句骊和亲,从此专臣于曹魏,并在236年斩东吴使臣胡卫,传其首于曹魏幽州。238年曹魏讨公孙渊,东川王遣主薄、大加将兵助讨。

  公孙氏政权垮台后,东川王欲取代公孙氏称霸辽东,几次派兵袭取辽东郡西安平县等地,招致曹魏于正始中(240—249)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征讨,破其王城,东川王单将妻子东逃。降至晋,鲜卑慕容氏崛起,向东发展,而受毌丘俭打击后的高句骊时已恢复元气,于是双方对辽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慕容皝建前燕后,向高句骊展开进攻,339年前燕兵至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高尔山山城),故国原王被迫“乞盟”,次年派“世子”朝燕。总之,这一时期,高句骊胜则尽情掠取,败则乞盟。鉴于此,慕容皝为解除向中原发展的后顾之忧,于342年遣1.5万兵出北道,亲统4万大军出南道,直攻其王城丸都(在今吉林省集安县西通沟)。高句骊钊由于对皝的军事部署估计错误,丸都被攻破,单骑而逃。皝破丸都后,因北道兵“皆败没”,不敢追钊,便囚其母。发钊父美川王尸,掠其府库累世所积财宝,虏男女5万余口,毁丸都城而还。钊被迫于次年遣弟入燕称臣纳贡,皩才还美川王尸,仍留其母为质。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东晋与前秦时期的高句骊

  355年,钊接受燕封官爵,才迎还其母。前燕被前秦破后,高句骊南向与百济争夺,亲善前秦,由是双方来往密切,佛教即于是时由前秦传入高句骊。413年巨连即位后,当年遣长史入东晋奉表献赭白马,受封为乐浪郡公。425年,又遣使至后魏朝贡。迁都平壤后,直到公元7世纪前期,高句骊诸王均与中原王朝保持臣属关系。由于高句骊迁都平壤后,对新罗、百济的进攻越来越频繁,新罗、百济为了生存,总是在危急时请求中原王朝援助;而中原的形势是,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王朝先后统一了全国大部分疆土,对肆意扩张,不听劝解,进而向辽西拓地的高句骊,曾多次倾全国之师进行征讨,高句骊国终于在668年被唐与新罗联军所破灭。

  高句骊国亡后,高句骊族随之解体。唐共收69.7万户,为其境内的总户数,其中包括不少非高句骊族,估计其时高句骊族总户数不会超过15万户。去向有四,即被迁居中原,归入新罗,散投靺鞨、突厥。迁居中原的户数,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拔玄菟等10城后,徙辽、盖、岩三州凡7万人入中原。高句骊国亡后的第二年,唐高宗移3.83万户于长江、淮河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这次被迁的应是高句骊族主干部分,已近20万人。迁居中原的高句骊人,极大多数后来被同化于汉族。归人新罗的,分三种情况:一是投奔新罗,668年(新罗文武王八年),高句骊争权内证,唐应请发兵征讨,贵臣渊净土率民3500多往投。高句骊国亡后的第二年,钳牟岑率众叛唐,立安舜为王,唐发兵讨之,舜杀钳牟岑后,率4000余户投新罗;二是在唐与新罗联军攻高句骊时,被新罗俘掠去的,668年新罗文武王班师时,就随带“所虏高句丽人七千入京”;

  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唐朝初期的地图上已经没有高句骊国

  三是居住大同江流域的高句骊人,在国亡后,居地后划归薪罗管理。归入新罗的高句骊人,250年后在王建领导下于918年建高丽国,后夺取新罗权柄,又灭后百济,三族融合成为高丽族,14世纪末改称朝鲜。投奔靺鞨、突厥的高句骊人,主要是留居安东都护府管辖下那一部分。

  672年(唐仪凤二年),唐授原高句骊国王高藏为辽东都督,封之为朝鲜王,放回辽东“以安余民”。藏返回后,暗与靺鞨联络“谋叛”,唐发觉,高藏被召回流放邛州(州治在今四川省邛崃县),一部分高句骊人被迁往河南(黄河以南)、陇右(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诸州;未被迁走的,散投突厥及靺鞨。投奔靺鞨的,698年前后大多先后聚集到大祚荣的旗帜下,成了渤海国的成员,遂与粟末靺鞨等融合为渤海人。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1811/110483.html

以上是关于高句丽-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