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高祖指的是谁 北魏历史时间轴七下

目录导航:

  1. 北魏时期高祖指的是谁
  2. 北魏的世宗皇帝
  3. 北魏孝文帝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
  4. 天津北辰和武清历史
  5. 古略阳是哪里
  6. 668年前是哪个朝代
  7.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朝代建立的时间和灭亡的原因
  8. 七年级上册历史有多少个朝代
北魏时期高祖指的是谁

是孝文帝拓跋宏,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是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他推行汉制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融合重要人物。

北魏时期高祖是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

是拓跋宏。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皇太后执政。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由于拓跋宏深受祖母冯皇太后汉化改革的影响,亲政后继续推行汉化改革。

拓跋宏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 公元499年初(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引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于谷塘原行宫。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北魏的世宗皇帝

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公元499—515年在位。鲜卑族。孝文帝次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即帝位,时年十六,由咸阳王元禧、尚书令王肃等六人辅政。景明二年(501)亲政。疏远宗室,委事外戚高肇,先后诛杀元禧、元勰、元愉诸王。在位期间,朝纲不振,财力日乏,政治腐败,崇盛佛教。吏部标价卖官,贵戚生活奢侈,攻梁常遭失败,吕苟儿、法庆等相继起事,北魏遂由盛转衰。卒谥宣武帝。庙号世宗。

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公元483年~公元51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母高氏。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闰四月,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甲午,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十二即位,在位16年。死于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春正月,终年33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

公元499年,孝文帝病死,元恪即位。即位之后的元恪,首先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建新都洛阳。拒绝鲜卑遗老们雨返故里的建议,巩固了孝文帝元宏的改革。随后,元恪趁南朝正处于齐末帝萧宝卷的昏暴统治下,于公元500年开始南伐。战事直到公元508年才告结束。此时,北魏已经占领了扬州、荆州、益州等地,北魏的国势盛极一时。元恪踌躇满志,回身将精力放在治理国家的内政中。但此时北魏已经出现贪官污吏这些蛀虫。顾命大元恪的叔父元禧昏庸无能,侵吞了大量田地和盐铁产业。另一辅政亲王元详,则大搞“官倒”生意。上行下效,加上元恪没有及时严惩,使得朝廷上贪污腐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到了元恪统治的后半期,外戚高肇专权,朝廷更加腐败。出身卑微的高肇对皇族亲王们满怀嫉恨,利用外甥皇帝的宠幸,逼杀了北海王元详。又将诸亲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兆王元愉不满,遂起兵谋反,在信都宣布即位,不久被元恪派大兵镇压。随后高肇又诬陷彭城王元勰暗通元愉谋反,元恪于是下旨赐毒酒给元勰,逼他自杀。到了元恪统治末年,人民起义已是此起彼伏,元恪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将这些起义一一镇压。公元515年,元恪因病死去。

北魏孝文帝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天津北辰和武清历史

武清历史

武清是华北平原上最古老的县份之一,现为天津市武清区。无情历史悠久。

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在这里生产、放牧。战国时期,武清县有广袤千里的雍奴薮,属燕国管辖,“有鱼、盐、枣、栗之饶”。燕人在今豆张庄镇青坨村西筑长城,绵延百里,至今有迹可寻。

秦汉初年(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始设泉州、雍奴二县。泉州县城遗址在今黄庄街道城上村北,雍奴县城在今崔黄口镇大宫城村东侧。雍奴县范围大体在今运河以东,渤海湾以北,香河、宝坻以南的广大地区。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撤掉泉州县,并入雍奴县。此时雍奴县城已迁到今泗村店镇旧县村,该村南尚有称“四方台子”的县城遗址。古人云: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雍奴县城在雍奴大泽之北,故称“雍阳”。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朝廷规划区域,把全国一百多个不稳定的县重新命名,雍奴县更名武清县,改隶范阳节度使。据《郡县释名》中解释:“武清取武功廓清之义也”。

自此,武清县名一直沿用下来。先后属幽州、燕山府、大兴府、顺天府。1914年为京兆特别区,1948年属冀中第十分区,1949年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73年划归天津市管辖。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更名为武清区。

武清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武清北运河作为大运河的咽喉要段,漕运兴旺,给武清带来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使武清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武清的书画、武术、民间花会、民间技艺等,均与大运河结缘,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2011年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两度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这里走出了刘炳森、孙伯翔、刘继瑛、李润杰、师胜杰、王谦祥、杨立新等近代书画曲艺名家。

北辰历史

北辰区境古为幽陵(都、州)地。西周属燕国。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 年)属渔阳郡。汉高祖元年(前206 年)属渔阳郡泉州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 年) 属渔阳郡雍奴县。

唐天宝元年(742 年)属范阳郡武清县。 辽会同元年(938 年)分属幽都府武清、香河县。辽保大三年(1123 年)分属广阳郡武清、清化县。金天会三年(1125 年)分属析津府武清、香河县;大定十二年(1172 年)分属大兴府武清、宝坻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分属大兴府漷州、宝坻县。

明洪武元年(1368 年)分属北平府漷州、宝坻县;洪武十年(1377 年)分属北平府漷州、通州;洪武十三年(1380 年)概属北平府通州;永乐元年(1403 年)属顺天府通州。

清顺治元年(1644 年)分属顺天府武清、宝坻县;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分属东路厅武清、宝坻县;雍正三年(1725 年)分属东路厅宝坻县和天津州武清县;雍正五年(1727 年)分属顺天府武清、宝坻县;雍正九年(1731 年)分属顺天府武清、宝坻、宁河县和天津府天津县。

古略阳是哪里

略阳县,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略阳东南与勉县、宁强县接壤,西北与甘肃省康县、成县、徽县相连。总面积2831平方千米。下辖2个街道、15个镇。

略阳县地处陕甘川毗邻地带,素有秦蜀要冲、陕甘纽带之称,始建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兵家必争和商旅辐辏之所在。清雍正《重修略阳县志》载,当地人“兼有南北语音,类秦蜀”,积淀成兼有陕、甘、川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略阳县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古略阳是中国的一个历史遗迹。
因为古略阳是位于中国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的一处文化遗址,这里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故都遗址,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一个古迹。
同时在这里还出土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非常重要。
所以可以看出,古略阳是一个历史价值极高的遗址。
此外,对于保护和挖掘古略阳遗址来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发掘出更多珍贵的史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

古略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
因为古略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附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战国时期的国家。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
古略阳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与齐国、赵国等国家有过多次战争。
在历史上,古略阳曾经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出现过不少优秀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
因此,深入了解古略阳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古略阳是中国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的一处古代遗址。
因为这里发现了大量失落已久的古蜀文明的遗迹,所以备受学术研究者和考古学家的关注和重视。
在古略阳的发掘中,出土了许多文物和历史珍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发展和进程。

古略阳是中国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的一个历史遗址。
原址位于现今孟州市略阳镇,是殷商文化时期的都城遗址。
这个城址在九公山顶上,因地势平缓而又地势最高,使它成为周围地区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古略阳是中国四川省广元市旁边的一个县级市。
因为古略阳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去探索和发掘的地方。
同时,它也是四川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为前来旅游观光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古略阳的信息,可以去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

古略阳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境内。

古略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

据史书记载,古略阳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重要城市,曾经是楚国的都城之一。

在秦汉时期,古略阳成为了南阳郡的治所,是当时南阳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在唐宋时期,古略阳更是繁荣昌盛,成为了当时南阳地区的商业、文化和艺术中心。

如今,古略阳虽然已经不再是南阳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它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古略阳城墙、古略阳城门、古略阳城楼、古略阳城隍庙等历史建筑都是游客们必去的景点。

此外,古略阳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古略阳的民间艺术、古略阳的传统节日等,都是游客们了解古略阳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古略阳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值得游客们前来一探究竟。

古略阳是现在的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

(1)东汉时改略阳道置,治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陇城镇。属汉阳郡。西晋时废。北魏时复改陇城县置,属略阳郡。隋开皇二年(582年)改河阳县。

(2)南朝宋置,治今湖北省宜城市东。梁为德广郡治。西魏改名上洪县。

(3)今县名。在陕西省西南部,西北两面和甘肃省接壤。属汉中市。面积2831平方千米。人口20.2万。辖11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三国蜀建兴七年(229年)于今城关镇筑武兴城,设武兴督。北魏于武兴城置东益州、武兴郡和武兴县,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东益州为兴州,武兴郡为顺政郡;三年更武兴县为汉曲县。北周武帝时废槃头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顺政、落丛二郡;十八年改汉曲县为顺政县。大业二年(606年)废兴州复设顺政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顺政郡为兴州。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改兴州为沔州,并改顺政县为略阳县。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属宁羌州,崇祯七年(1634年)属汉中府。1914年属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1年并观音寺分县入略阳县。1949年属陕南行署区,1951年属南郑专区。1953年属汉中专区,1969年属汉中地区,1996年属汉中市。地处秦岭山地区。嘉陵江纵贯南北,支流八渡河、东渡河、小河、青泥河、西汉水、乐素河等分别从东、西汇入。黑河和白河自境东北南流,会沮水入汉水。

668年前是哪个朝代

公元前668年是中国传统纪年,是癸丑年(牛年),是在公元元年以前。是周惠王九年;鲁庄公二十六年;秦宣公八年;陈宣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86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东周时期。

公元前668年是:周惠王九年;鲁庄公二十六年;秦宣公八年;陈宣公二十五年;蔡穆侯七年;郑文公五年;宋桓公十四年;楚成王四年;齐桓公十八年;晋献公九年;燕庄公二十三年;卫懿公元年;曹僖公三年;杞惠公五年。

是元朝,668年前是1353年,处于元朝末期

公元1353年,朱元璋投奔明教。其时天下大乱,元王朝摇摇欲坠。

公元1353年,元朝泰州张士诚率起义军攻陷泰州及兴化县。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

唐朝始于618,终于907,共289年,所以 668年是唐朝,668年前也是唐朝。再之前是隋朝:581-618年。隋朝之前是南北朝:420-589年,北朝包括: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南北朝前面依次是东西两晋 ,魏蜀吴三国,东西两汉,秦,春秋战国,东西周,商朝,夏朝。

668年前是我国元朝末帝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十三年的公元1353癸巳年。

这是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国建立的元朝,为第十世皇帝,元惠宗公元1333年登基,公元1368年被明朝立国者朱元璋打败窜逃回蒙古,后投降明朝称臣。其在位36年是元朝98年政权中最后一个皇帝,在位年号有元统、至元、至正三个。这一年也是他临将丧权灭国的最后期限,15年后被明大将徐达大败逃亡,鼠窜回蒙古。

668年前是元朝时期的公元1353年农历癸巳蛇年。

668年前是1353年。那时是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此起彼伏。刘福通、郭子通、朱元璋、张士城、陈友谅、韩山童等等在南方割据一方。元朝元顺帝残暴昏庸。对百姓苛捐杂税。于是天下百姓揭竿而起。最终朱元璋笑到了最后,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北伐中原。元朝灭亡。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朝代建立的时间和灭亡的原因

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灭亡原因:秦二世及赵高过于残暴,秦朝法律过于苛刻。所以导致陈胜,吴广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但秦王朝根基已动摇,很快被推翻。

西汉:公元前202建立。灭亡原因:至汉宣帝,汉元帝以后大权旁落被王莽篡位。

东汉:公元25年建立。灭亡原因:太监专权,大权旁落后期黄巾起义,起义虽失败了但东汉己经士崩瓦解。后被曹丕所灭。

西晋:公元265年建立。灭亡原因:晋武帝分封诸王导致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引发异族入主中原西晋灭亡。

东晋:公元317年建立。灭亡原因:从开始建国到灭亡朝政一直被权臣掌握。

商公元前1675到1029汤建国,纣王灭亡。

周公元前1029到256(西周到公元前770建立者姬发灭亡周幽王东周建立者周平王

七年级上册历史有多少个朝代

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