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概况 夏朝时实行井田制度的时间

目录导航:

  1.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概况
  2. 夏商周开始时间和灭亡时间
  3. 井田制对夏商周社会阶层、上层政治的影响
  4.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事实
  5. 一亩的来历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状况如下:

1、它是逐渐演变成精耕细作的农业。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基本特点。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夏商周开始时间和灭亡时间

夏朝的开始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灭亡时间是公元前1559年,开国君王是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商朝的开始时间是公元前1559年,灭亡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开国君主是商汤

周朝的开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56年,开国君王是周文王姬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

1、夏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止,中国奴隶社会延续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

建立者:禹

亡国者:桀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殷,因此商朝也叫殷朝。

商朝时,奴隶制经济有了发展,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也很发达,最重要的是青铜器制造业,如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人在龟甲和兽骨上刻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的。甲骨文为人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所以商朝是中国目前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一个朝代。

建立者:汤

亡国者:帝辛(纣)

3、西周(前1046—前771)

建立者:周武王

亡国者:周幽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贵族国家所有制。井田制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到了西周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青铜工具逐渐增多。青铜器制造业也比商朝更加发达。西周由于实行分封制,不但巩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地区,而且发展成为一个比商朝疆域更加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井田制对夏商周社会阶层、上层政治的影响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影响就是维护了奴隶社会统治的稳定.

商鞅变法提出“废井田 开阡陌 承认土地私有”于是具有一家一户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特点的小农经济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事实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如下:

1、它是逐渐演变成精耕细作的农业。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基本特点。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一亩的来历

“亩”的历史

“亩”字来源于中国夏、商、周的井田制度所实施的井田模型,而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与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亩”字实际起源于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在先秦一些重要文献中,“亩”往外是对“私田”的称呼;“田”往往是对“公田”的称呼。“一亩”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测算约相当于0.2907市亩,那么,当时100亩就相当于29.07亩。

如果从还原出来夏、商井田模型并加以分解,就不难看出“亩”其实是夏、商时代农户在井田所耕种的土地规划状态的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其实,“亩”字的繁体字为“亩”,其中“亩”部表形,“久”部是对“亩”的当时的实际存在状态或者说结构的进一步的解释,这样一来,只要认识到夏、商的井田模型或者说农户耕作的具体的土地规划形状,“亩”对于自身解释的对象是可以不言自明的一种字符或者符号。所以,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亩”在夏、商时代也许既是对一户农户所耕作的一块土地如夏朝50亩、商朝70亩的称呼。而夏、商井田模型与周朝井田模型是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的,孟子正是把周朝井田耕作面积套入商朝井田模型中从而使得他的解释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的。历史上许多关于井田制度的讨论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以至于无法把其中的矛盾性予以解决。可见,解决夏、商与周朝之间的井田模型实际上是进一步讨论井田制度的关键所在。

一个“亩”字最初是中国古代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之一。

一亩等于六十分之一顷,也就是约合666.7平方米。

据传,这个单位的名称最初是由史记作者司马迁取自当时农业中孟子的“田疆之亩不同,地利之家不同”,后来逐渐为人们所采用,并延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通用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一亩就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制中的一个单位,原指田地的面积,即秦代《周禮》注曰:“度田之法,以亩为十十之一,以分为百百之一,以厘为千千之一。
”在清朝,一亩被规定为60.3164平方米,现今使用的标准是666.6667平方米,是由当时人们使用木农具在一天内耕种完成的标准面积,因此得名“亩”。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一亩田是指九十平方丈的土地
根据《周礼》、《仪礼》等古籍记载,一亩的土地可以种植三百斤谷物,但在实际生产中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地品质、天气、农作物类型等,一亩所能收成的谷物数量会有所不同
目前,在一些地方,一亩的土地已经不再是一个固定的面积计量单位,随着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新的计量单位,例如九亩和十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