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要求几品以上的官员上早朝 明朝多长时间上一次早朝

目录导航:

  1. 各个朝代要求几品以上的官员上早朝
  2. 古时候封建帝王上早朝一般是什么时候?天天都上吗
  3. 万历后期唯一一次上朝
  4. 明朝几天一早朝
  5. 古代大年初一要上朝吗
  6. 古代的时候皇帝每天都上朝吗?一般在几点
  7. 明清皇帝在哪个殿上朝
各个朝代要求几品以上的官员上早朝

明朝朱元璋曾破除高官上朝的规定,凡京城在职官员都可上朝禀事.比如明朝的御史,给事中等都是6品以下官员,但都能上朝~ 清朝四品以上京城官员都必须上早朝,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须得到皇帝的传召才能上朝. 基本上六部尚书,侍郎,内阁大学士,大理寺卿,督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些都是朝堂上的常客

古时候封建帝王上早朝一般是什么时候?天天都上吗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 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应该是亡国君崇祯皇帝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崇祯雄心壮志,立志做个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折到凌晨1,2点是很常见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勤政。

所谓“朝会”,《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由于诸侯、百官朝见天子的时间是早晨,故称之为“朝”。天子接见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性质跟今天各级官员向最高部门作“述职报告”差不多。

早朝并不是天天要上,明太祖朱元璋是个例外,他要求天天上朝。而明朝的万历皇帝则是28年不曾上早朝。

万历后期唯一一次上朝

万历绝对是封建王朝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皇帝。要说干皇帝,应该好好干对吧?不好好干,也得糊弄过臣民的眼睛对吧?可是这位皇帝佬却24年不上朝。在这“荒废”的24年中,唯一的一次在毓德宫召见大臣,他竟讲出了这样一堆“吓人”的话来。

万历皇帝讲出了啥

当时万历皇帝不上朝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托词——身体有病。可是万历18年,万历皇帝破天荒地接见了一次大臣的代表,如果将原因解释清楚,需要先说一份奏折,这份奏折是一个叫洛于仁的大臣上的《酒色财气四箴疏》。

其实也不算是正式上朝,不过是接见了一次大臣的代表。情形如下:

当时万历皇帝不上朝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托词——身体有病。可是万历18年,万历皇帝破天荒地接见了一次大臣的代表,如果将原因解释清楚,需要先说一份奏折,这份奏折是一个叫洛于仁的大臣上的《酒色财气四箴疏》。

洛于仁的官职是大理寺左评事,按照道理,他只是一个品级不高的京官,国家大事有皇帝,皇帝下面有一二三品的大员,可是洛于仁忧国忧民,针对万历皇帝手指甲,脚指甲都有病,脑袋上的头发都痛的“病”象,他写了这篇奏折,并将万历皇帝的病,归结为:酒色财气四个字。

洛于仁给皇帝开出的药方是针对病灶的,可是却深深刺痛了万历皇帝“怠政”“偷懒”“好酒”“好色”“好财”和“好气”的神经。

洛于仁的官职是大理寺左评事,按照道理,他只是一个品级不高的京官,国家大事有皇帝,皇帝下面有一二三品的大员,可是洛于仁忧国忧民,针对万历皇帝手指甲,脚指甲都有病,脑袋上的头发都痛的“病”象,他写了这篇奏折,并将万历皇帝的病,归结为:酒色财气四个字。

洛于仁给皇帝开出的药方是针对病灶的,可是却深深刺痛了万历皇帝“怠政”“偷懒”“好酒”“好色”“好财”和“好气”的神经。

万历皇帝将首辅(相当于宰相)申时行等四个人宣到了他居住的毓德宫,他要做三件事,第一,解释自己不上朝的原因(有病);第二,自己不喜欢酒色财气;最后一点就是干掉洛于仁,目的是以儆效尤,对敢于乱说话的臣子给予360°的全方位打击。

万历皇帝侧身倒在床上,他见到申时行,一脸的痛苦神色,开口就说自己因为病重,恐怕就要完蛋了。

申时行急忙劝解,说万历皇帝身体一定会好起来,也一定会万万岁的。

万历皇帝满脸气愤地拿出了洛于仁的《酒色财气四箴疏》,让四位大臣看过,接下来就开始自辩。

万历皇帝最后说,朕越想越生气,这个洛于仁胆大妄为,气煞朕了,你们立刻执行朕的旨意,将其处死。而且一定要让他死得很惨,炮、决,犬、决,想一想,有没有比这个还狠的“决”法!

申时行本想借这次面见万历的机会,苦劝他一个月至少上一两次朝,可是面对万历皇帝张口说自己要死了,闭口就要杀大臣,以及“劈头盖脸”的吐槽,他们是彻底无语了。

好在明朝的时候,基本上执行了言者无罪的章程,经过申时行等人的做工作,洛于仁的小命是保住了,可是官职却被一抹到底,罢斥为民,迁回老家陕西泾阳抱小孩去了。

申时行默默地离开了毓德宫,他的耳朵里,还回响着万历皇帝抱怨百姓们不理解,痛恨大臣们不作为,以及用有病推诿责任的声音。

申时行离开毓德宫百步之外,他驻足回望那个暮色苍茫中的毓德宫,想着那个只有自己,没有家国臣民,社稷江山的万历皇帝,不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口气有无奈,有绝望,还有惋惜,总之百味杂陈,不可名状。

明朝几天一早朝

:勤劳皇帝是每日一朝。

还有特例,比如过年,祭天,成婚(迎娶皇后)的时候是不上朝的。

古代皇帝一般是在早上4、5点左右上早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 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古代大年初一要上朝吗

我们看电视剧里那些皇帝,感觉好像每天都要上朝,但其实不是。每个朝代对上朝的规定都不一样,比如说清朝是每十日一朝,也就是十天上一次早朝。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康熙、雍正和乾隆这几位都是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真的就做到了每天上朝。

在西汉时期,是每五日一朝,然后五天休一天。这样的上朝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唐朝,都是这样。到了唐朝的时候,因为国家比较兴盛,但是事情也就比较多了,官员们休假变成了十天才休一天。

到了宋朝的时候,有几位皇帝觉得上朝真的太麻烦了,就改成了逢五上朝,比如说每个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上朝,其他的时候就都免了。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月大概只上朝三次。

到了元朝的时候,他们认为上朝更多的就是一种形式,他们对这种形式主义不太喜欢,所以就干脆直接免了早朝。除非是一些特殊的情况,其他时候几乎是不上朝的。

到了明朝,因为奇葩皇帝很多,加上内阁制度开始完善了,于是很多皇帝都开始不上朝了。到了清朝,刚开始的时候是十日一朝,如果事情特别多的话,那就是五日一朝。

之所以上朝的次数不频繁,这是因为上朝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上朝的时间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官员们凌晨3点到5点就要在大殿外集合完毕,等着皇帝的召见。

很多大臣只能够住在比较远的地方,这样大概凌晨2点就要起床开始准备。即便是皇帝这样上朝,也是很辛苦的,所以上朝的次数并不频繁。

古代的时候皇帝每天都上朝吗?一般在几点

不是的,一般每五天或者十天会有一个休沐日,那天皇帝和大臣都可以放假。明朝嘉靖皇帝几十年没上朝。到清朝好像就基本没休息了。。。至于上朝的时辰,貌似也是清朝的最早,大臣一般在寅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皇帝卯时(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起床上朝

明清皇帝在哪个殿上朝

明朝,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

明朝的朝会制度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完备于明成祖朱棣。

有大朝会,也称正朝,在正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举行,仪式极为隆重,仅低于皇帝登基仪式。正朝在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举行,主要是朝贺,皇帝并不问政事。又有常朝,分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洪武时定为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在奉天殿举行。于慎行《制典》篇说:“本朝朔望御正殿,百官公服朝参,而不引见奏事。”实际上仍是朝贺的性质,同样不处理政事。与政事有关联的是日朝。日朝在洪武时主要是指早朝,每日举行,初在华盖殿举行,后多在奉天门举行。

永乐七年十月,早朝制度有所变化。当时永乐皇帝巡狩北京,北京此时已是冬气严凝,繁琐的仪式,百官依次奏事,官员久立不堪,于是仪式与奏事分开。简短的仪式后,大臣们到右顺门内便殿依次奏事,无事者则退还各自衙门办公。这就是通常说的“御门听政”。

清代没有专门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门听政"有些早朝的意思。顺治皇帝亲政之前,国事都由多尔衮代为处理,当时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都被烧毁,办公一般在武英殿。

多尔衮于顺治7年死后,顺治亲政,修复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宫,国事多在那里处理,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早起还要上学,因而召见或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

康熙成年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6点,夏秋季早上5点,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有点像早朝。像康熙年间著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番等重大决策都是由御门听政决策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惫惰,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废止。

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每日早起由军机大臣向皇帝奏事,根据需要或一人独自奏对,或多人奏对。地点在养心殿西暖阁,就是三希堂外间,有秘道与军机处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项要扩大范围商讨,则多传旨在养心殿进行朝会议事。再有清朝皇帝多喜爱园居生活,大多数时间都在三山五园渡过,听政地点为康熙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在圆明园万方安和,乾隆在圆明园含经堂、嘉庆、道光在圆明园勤政亲贤、咸丰在圆明园北远山村,同治帝时圆明园被焚,颐和园尚未重修,而且是垂帘听政,所以就在故宫养心殿听政,光绪年间在颐和园仁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