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故事 关于金朝的历史典故

目录导航:

  1. 北京历史故事
  2. 岳飞与满江红的历史典故
  3. 辛弃疾典故
  4. 金国之鸟的故事
  5. 孝庄和洪承畴不得不说的故事
北京历史故事

金朝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元朝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

兴府。至元四年,开始在金中都东北郊修建元大都。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岳飞与满江红的历史典故

电影《满江红》讲述的是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7年),也就是在岳飞死后第五年,准备会见南宋宰相秦桧的金国使者突然神秘被杀,金兀术给秦桧的密信失踪,围绕金使被杀一案,一群小人物前赴后继,不惜牺牲生命,采用各种计谋逼迫奸臣秦桧吐露岳飞临终遗言,也就是《满江红》一词的故事。

辛弃疾典故

辛弃疾壮志难酬历史典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

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

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

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金国之鸟的故事

《金鸟》讲述了园丁的三个儿子在寻找金鸟途中,遇到给予忠告的狐狸,只有善良的三儿子听从狐狸劝告,经过重重艰辛后获得金鸟,金马和公主芳心,并解救受到诅咒的王子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多:大王子、二王子的自私、不信任狐狸,贪图享乐,最终没有好的结果。三王子选择信任和向往美好,他信任狐狸而得到狐狸的帮助。

然而他又特别向往美好的东西:其中他觉得金鸟要配金笼,金马要配金鞍,使他陷入困境。也是三王子有最后意外收获的地方。让我感触最深的除了三王子的善良和机智。

是三王子选择信任朋友并取得朋友的帮助,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选择信任并接受帮助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孝庄和洪承畴不得不说的故事

以下是孝庄和洪承德不解之缘的故事:

话说,孝庄皇太后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人。但是,关于她却有很多别样的传说,其中就有她和大臣洪承畴的恩怨情仇。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一探究竟。

首先,如果我们要了解孝庄皇太后与洪承畴之间的故事,就得从孝庄皇太后在政坛上的第一次崭露头角说起。自明朝万历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宣布建立大金朝之后,后金王朝便越来越厉害,一路上是所向披靡,几次大败明军,进而控制了关外大部分的地区。

此后,在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后,他更是野心勃勃,不断地向关内进军,并将国号大金朝改名为大清朝,成为了首位大清朝的皇帝。然而,虽然在设计除掉了袁崇焕之后,清朝进军中原的障碍越来越少,但是,驻守在锦州的明朝大将洪承畴却也十分厉害,甚至,其才能并不输于袁崇焕。因此,他是屡败清军,甚至把皇太极气的数次吐血。

于是,某一天,在清军进行了一番密谋之后,皇太极便通过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将洪承畴团团包围,并将他死死地围困在了松山城。最终,在次年的三月,洪承畴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被清军俘虏。而在洪承畴被清军俘虏之后,皇太极是大喜过望。因为,他深知这个人利用价值相当高。为此,便令包括范文程在内的数位汉族大臣前去劝降。

然而,洪承畴对此却是置之不理,甚至以绝食的方式求死。因此,急的皇太极是抓耳挠腮,毫无办法。然而,也许是天要助力大清王朝一统天下。当汉官范文程再次前去劝降时,他突然发现了一个细节,即:洪承畴几次都将落在衣服上的灰尘掸去,显得特别喜欢干净。于是,范文程就认为洪承畴绝不想死,如果他想死,还这样在乎他衣服的干净程度吗?

显然,皇太极对于范文程这个意外发现非常高兴,进而他们几个人就对洪承畴设计了一出美人计:“在一个夜深人静之夜晚,洪承畴正卧在床上的时候,皇妃孝庄出现了。”而这起美人计的主角就是皇太极的爱妻——孝庄皇太后。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出美人计的最初设计原因是“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一桩好色的奇癖。”但是,老吕认为这个理由并不可信,因为洪承畴在其个人的生活上是很遵守儒家道德的,一直也没有什么关于他的风流之举。

然而,无论如何,正所谓,英雄气短女儿情长。此时的孝庄皇妃虽然没有成功色诱洪承畴,但却以她的聪明贤惠唤醒了洪承畴对家的渴望,使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情,进而使洪承畴不但非常佩服皇太极的胸怀,还更佩服孝庄皇太后的美丽与智慧。所以,顷刻间,洪承畴的精神防线就松弛了下来,并在审时度势之后,最终选择了投降,进而帮助大清朝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光辉伟业。

总之,孝庄皇太后与洪承畴有何不解之缘?她是促使洪承畴投降清朝的直接诱因。如果没有孝庄太后一番真情的感动,也就没有洪承畴的投降,更不会大清朝的万里江山。

孝庄和洪承畴的故事是必须被说出来的。
1.因为孝庄和洪承畴的故事涉及到清朝晚期政治斗争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洪承畴曾经在光绪皇帝的朝廷中担任过要职,后来因为政治原因被斩首,而孝庄作为一位女性,勇敢地站出来为她伸冤,这让人们记住了这位勇敢的女性。
3.从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传统中华文化中强调的“忠臣孝子”的精神,对于人们的道德情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野史称孝庄为劝降洪承畴,使用美人计,让洪承畴爱上她,然后洪承畴决定投降清朝。实际上野史记载纯属虚构,根据正史记载,洪承畴之所以投降完全是他意志不坚定的结果,加上孝庄皇后的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