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刘大年:评近代经学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刘大年:评近代经学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刘大年:评近代经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刘大年:评近代经学


注释:
1、魏源:《古微堂文稿》。
2、魏源:《默觚下·治篇》九,《魏源集》上册,页60——61,中华书局,1976年。魏源:《顾命篇发微》,《书古微》卷一一,页16,光绪四年,淮南书局。
3、董仲舒:《春秋繁露》多处讲“春秋改制”。《玉杯第二》“孔子立新王之道”,“春秋 托新王,受命于鲁”。何休:《公羊解诂》“春秋何以始乎隐”条下说:“托记高祖以来事可及闻知音”犹曰:“我乃先人所闻,避制作之害”。它们都是讲“托古改制”,不过都没有把这几个字连缀在一起。
4、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隐公元年。《四部丛刊经部》,上海涌芬楼版。
5、魏源:《定庵文录序》,《魏源集》上册,页239,中华书局,1979年。
6、龚自珍:《尊隐》,《龚自珍全集》上册,页87,中华书局,1959年。
7、同上书,页88。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页57,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龚自珍:《乙丙之际着议第七》《龚自珍全集》上册,页6。
11、龚自珍:《壬癸之际胎观第一》《龚自珍全集》上册,页12。
12、魏源:《默觚下·治篇》五,《魏源集》上册,页48。
13、魏源:《海国图志》,卷四七,巴蜀善成堂1887年刻本。
1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下册,页610。
15、姚莹:《汤海秩传》。
16、见《龚自珍全集》前言。
17、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页97,中华书局,1989年。
1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页61,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19、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春秋繁露》第二三。
20、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页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1、龚自珍:《最录春秋元命苞遗文》,《龚自珍全集》上册,页250——251。
22、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刘申叔遗书》,页558,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3、王闿运:《致王祭酒》,《湘绮楼文集·笺启》卷一,页28。
24、廖平:《知圣篇提要》,《家学树坊》页12。
25、俞樾:《群经平议·序》,又《上曾涤生爵相》,《春在堂尺牍》,卷二,页3。
26、刘师培:《南北派学不同论》,《刘申叔遗书》,页558,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7、王闿运:《论语训·序》,《湘绮楼文集》卷三,页8。
28、邓实:《国学今论》,《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一册。
29、曾国藩:《邵位西墓志铭》,又见邵懿辰《半日岸庐遗集》,页1。
30、俞樾:《上曾涤生爵相》,《春在堂尺牍》卷二,页5。
31、曾国藩:《题俞荫甫所着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后》。
32、王闿运:《与曾侍郎言兵事书》,《湘绮楼文集》卷二,页29。
33、俞樾:《与曾劫刚袭侯》,《春在堂尺牍》卷六,页7。
34、俞樾:《与吴和甫前辈》,《春在堂尺牍》卷一,页21。
35、向达等编:《太平天国》第一册,页9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神州国光社,1952年。
3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页780,商务印书馆。1997年。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集选》,页325—3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38、王先谦又着《诗三家又集疏》,三家《诗》属今文,因此也有称王为今文学家的。
39、徐世昌:《葵园学案》,《清儒学案》卷一九○。
40、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页275,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
41、[美]艾尔曼着,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页250、280,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繁露》是今文,苏与乃师王先谦一样,似乎治经没有严格区分家法,对今文、古文都抄录编纂。
42、同18注,页65。
4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一一,《康有为全集》卷三,页3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4、郑永福、田海林:《<天演论>探微》,《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3期。
45、同18注页70。
46、皮名振:《皮锡瑞年谱》,翦伯赞编:《戊戌变法》第四册,页19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神州国光社,1953年。
47、廖平:《知圣篇》上卷,页5、6、2l、22、38。
48、廖平:《知圣篇读法》,《家学树坊》上卷,页3,又,摘刻本《二变记》。
49、同18注,页63。
50、廖师慎:《读易记闻》附录最未,页4。
51、廖师政、廖师慎辑:《家学树坊》上卷,页39。
52、廖平:《群经大义》页5。
53、同36注,页724。
54、谭嗣同:《仁学》四十七,《谭嗣同全集》,页367,三联出版社,1954年。
55、同54注,页53。
56、同54注,页5l。
57、同54注,页54—55。
58、张之洞:《抱冰堂弟子记》。此书张自撰,托名《弟子记》,翦伯赞编:《戊戌变法》第四册,页230,《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神州国光社,1953年。
59、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翦伯赞编:《戊戌变法》第四册,页13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神州国光社,1953年。
60、张之洞:《张孝达尚书徐学使书》,《翼教丛编》卷六。
61、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辜鸿铭文集》,上册,页419,海南出版社,1996年。
62、《湘绅公呈》,《翼教丛编》卷五,页12。
63、苏舆:《翼教丛编·序》。
64、王仁俊:《实学平议》,《翼教丛编》卷三,页23。
65、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翦伯赞编:《戊戌变法》第二册,页129,《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神州国光社,1953年。
66、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同上书,页129。
67、张之洞:《劝学篇·变化第七》,《张文襄公全集》第四册,页575——576,中国书店,1990年。
68、《湘省学约》,《翼教丛编》卷五,页15。
69、《王祭酒与吴生学兢书》,《翼教丛编》卷六,页9。
70、《叶吏部答友人书》,《翼教丛编》卷六,页31。
71、《叶吏部与南学会皮鹿门孝廉书》,《翼教丛编》卷六,页22——23。
72、张之洞:《劝学篇·明纲第三》,《张文襄公全集》册四,页552。
73、张之洞:《劝学篇·正权第六》,同上书,页557。
74、王仁俊:《实学平议·民主驳议》,《翼教丛编》卷三,页16——17。
75、樊锥:《开诚篇》,三,《樊锥集》页9——10,中华书局,1984年。
76、《王猷煖上王院长书》,《翼教丛编》卷六,页3。
77、叶德辉:《长兴学记驳议》,《翼教丛编》卷四,页35。
78、《梁鼎芬与王先谦书》,《翼教丛编》卷六,页2。
79、樊锥:《开诚篇》三,《樊锥集》页11,中华书局,1984年。
80、康有为记载,《中庸注》、《论语注》均撰于广州讲学时期。戊戌变法失败后,书稿散佚。1901年在槟榔屿再修《中庸注》,1902年在哲孟雄大吉岭再修《论语注》。见两书序。
81、83、康有为:《论语注》卷二,《万木草堂丛书》卷二。
82、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卷二,《康有为全集》卷二,页67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4、康有为:《礼运注》,《演孔丛书本》,页2。
85、魏源:《老子注》第一章。
86、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彼得大帝变政记·序》,翦伯赞编:《戊戌变法》第三册,页l,《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神州国光社,1953年。
87、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疏》,同上书,页198。
88、同82注,卷六,页8。
89、同81注,卷三,页4。
90、廖师慎、廖师政:《家学树坊》,页6。
91、同上书,页3——6。
92、廖平:《考古学》,页1。
93、130、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附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页383,中华书局,1959年。
94、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着选集》,页21,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95、同37注,页296。
96、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页924,中华书局,1979年。
97、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98、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页3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99、刘师培:《经学传授考》序。
100、邓实:《国学通论》,《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一册。
101、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中华书局,1959年。
102、章太炎:《今古文辨义》,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页93——94,中华书局,1979年。
103、105、章太炎:《魑书·订孔》,页3,日本东京翔鸾社,1905年。
104、刘师培:《经学传授考》第二、四、五、八章。
106、章太炎:《原经》,《国故论衡》,页36,上海中西书局版。
107、章太炎:《明解故上》,《国故论衡》,页137。
108、康有为:《中庸注》,《演孔丛书本》,页36。
109、康有为:《论语注》,《万木草堂丛书》卷二,页11。又康对《论语》评价甚低,认为它出自曾子门人弟子手笔。曾子学术专主守约,注意词气,容貌粗迹;《论语》主要反映了曾学狭隘内容,缺少孔子大道的记载。“论语之学实曾学也,不足以尽孔子之学也”。《论语注·序》。
110、章太炎:《植书·尊史》页188,日本东京翔鸾社,1905年。
111、朱维铮、姜义华注:《章太炎选集》页149—— 150,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2、《排孔征言》,《新世纪》第五十二期。
113、《无圣篇》,《河南》第三期。
114、章太炎:《原经》,《国故论衡》,页117。
115、俞樾:《诂经精舍课义第八集》序言。
116、皮锡瑞:《皮鹿门学长南学会第二次讲义》,《湘学报》第六号,又《师伏堂未刊日记》。
117、皮锡瑞:《皮鹿门学长南学会第四次讲义》,《湘学报》第廿号。
118、廖平:《经学四变记》,页3。
119、廖平:《知圣篇撮要》,《家学树坊》,页14。
120、《叶焕彬吏部明教》,《翼教丛编》卷三,页30。
121、叶德辉:《读西学书法书后》,《翼教丛编》卷四,页68。
122、王仁俊:《实学平议》,《翼教丛编》卷三,页16。
123、孙诒让:《周礼政要》序。
12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同18注,页71。
12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页153、163、164、165,科学出版社,1981年。
126、《爱因斯坦论文集》,卷一,页574,商务印书馆。
127、闫守诚编:《闫宗临史学文集》,页26——28,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8、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序言》、《致闵明我的两封信》,[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页1—20,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9、康有为:《康南海文集》,共和编译局,1914年。
131、崔适:《春秋复始》。
132、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着选集》,页,530,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3、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页,924,中华书局,1979年。
134、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集》,页688——693,中华书局。
135、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页458——459。
136、廖平:《坊记新解》,页1。
137、廖平:《伦理约编》,页1。
138、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页634。
139、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着选集》页604。
140、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页950——951。
141、同140注,页971。
14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页98,商务印书馆,1918年。
143、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页6——7,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44、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页139——140,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14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页218,人民出版社,1985年。
147、见章太炎:《馗书·订孔》,日本东京翔鸾社,1905年。
148、拉铁摩尔夫妇:《中国简明史》。
149、同142注,页78——79。
(资料来源 :《明清论丛》第一辑,转载自中华文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