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 (五)

中华民族-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 (五)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华民族-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 (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 (五)


注释
①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②专题研究主要有陈连开先生的《中国·华夷·蕃汉·中华·中华民族》一文,其他还有费孝通和马戎主编的有关着作的相关章节。
③参见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58页,此种观点可以熊锡元先生为代表。
④1897年《知耻学会叙》,《梁启超全集》第1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⑤1897年《致伍秩庸星使书》,同上,第147页。
⑥1898年《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同上,第52~54页。
⑦1903年《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同上,第2册,第1069页。
⑧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等人于此时已把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等组成的那个“大民族”称之为“中华民族”,看来是误解了其《中国史叙说》一文中有关内容的原意之故,不合事实。见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⑨据王树民和陈连开等先生研究,“中华”一词起源于魏晋时期,最初用于天文方面,乃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组成。在日后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具有了“中国”、中原文化和汉人、文明族群等内涵(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曾选择其中的部分含义加以使用)(见王树民《中华名号溯源》,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另见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第三章“民族称谓含140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笔者以为,明清以降特别是进入晚清以后,士大夫相对于外国特别是西洋而常言的“我中华”如何如何,表明“中华”一词已逐渐成为一个含国家、地域、族类和文化共同体认同意义的综合概念。这一点,对于日后“中华民族”概念的构成和流播或许也是重要的。至于“民族”一词在中文里何时形成,学界有许多说法,一般认为是从日本传来。但笔者有材料证明,它最早乃西方来华传教士1837年所发明,19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报刊即有一些使用例证,戊戌以后日本用法传入,此词遂得以流行开来。(可参见拙文《“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即将载于《民族研究》)
10不少学者皆谓梁氏此文发表于1906年(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修订版),误。见《新民丛报》第65~66号,1905年3~4月连载。
11 王晴波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3~374版。
12同上,第369页、304页、371~372页。
13见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文选》(第2卷下),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34~743页。 诗中有云:“华族华族,祖国沦亡尔罪不能偿”、“华族华族,肩枪腰剑奋勇赴战场”。《复报》第9期,转引自杨天石、王学庄编着《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如1904年陶成章着《中国民族权利消长史》一书,即指汉族,可见中华书局1986年版《陶成章集》。
14 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15~917页。
15《四川补用道熊希龄陈撤驻防改京旗并请从精神上化除满汉之利害呈》,同上,第945页。
16《御史贵秀奏化除满汉畛域办法六条折》,同上,第922页。 《举人董芳三条陈为辟排满说并陈和种三策以弭离间呈》,同上,第931页。 此报不多见,北京大学图书馆仅藏有该报1908年6月和11月两个月的内容。
17 见《大同报》第1号乌泽声的(大同报序)、恒钧的《中国之前途》,该报第3号上乌泽声的《论开国会之利》等文。
18 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第4号,第2页。
19乌泽声:《满汉问题》,《大同报》第1号,第10页。
20 穆都哩:《蒙回藏与国会问题》,《大同报》第5号,第15页。 如“愿与我回、苗、藏四万万同胞同声一哭”,“则吾汉、满、蒙、苗、藏四万万同胞幸甚”等语,见该刊第4号附录1。
21《申报》宣统三年辛亥六月二十日。此条材料系朱浒代为查找,特此致谢。
22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11页。实际上,不仅革命党人如此,一般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也发出了类似呼吁。如此前两日,即1911年11月19日,《大公报》上即发表了署名“无妄”的《中国存亡问题系于民族之离合》一文,指出:“且夫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之所以为大国者,以其兼容并包合满汉蒙回藏各种民族以立国,而非彼单纯一民族之小国所得比其气派也。故我中国虽屡遭蹉跌,国势之积微至于斯极,尚有转弱为强之望,而不至如安南、缅甸、琉球、朝鲜诸国之一蹴即亡者,亦未始非国民庞大多之赐也。是则中国者,全体国民肩头之中国,非一民族所能独立补救之中国也。———盖民族与土地宜合而不宜离,合则互相联助,兴也勃焉,离则罅隙四呈,亡也忽焉。”
23 1912年4月3日《临时政府公报》第56号,可另见《黄兴集》。
24分别见《申报》1912年4月13日,5月27日,5月26日。
25 杨筱农:《伊犁革命回忆录》,《天山》杂志1934年第1卷,第1期。
26 北京市档案馆藏有有关档案,可见刘苏选编《五大民族共和联合会章程》及《平民党宣言书暨暂行章程》,载《北京档案史料》1992年第1期和第3期。
27 见《申报》1912年6月11~12日《姚锡光等发起五族国民合进会启》。另见刘苏选编《五族国民合进会史料》,载《北京档案史料》1992年第2期。其中除了“会启”和“简章”外,还有“支会章程”,呈请立案呈文、组织构成条款及内务部批文等内容。内务部批文曰:“查所呈各节系为五族国民谋同化起见,尚无不合,本部应准备案,仰即知照”。
28 熙斌:《种族同化论》,《中国同盟会杂志》第3期,此刊现存不全。笔者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查到这一期。
29 见《国民党宣言》,载《民立报》1912年8月18日。转见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49页。 这从稍后谈论此一问题的论文和后来编写的各种中华民族史着作大多都参引此文可知。如1917年《东方杂志》第14卷12号转录《地学杂志》的《中国民族同化之研究》一文就声称:“作者本历史事实,以研究中华之民族,所依据者,为吴贯因氏之《五族同化论》,章降氏之《种姓篇》”。该文探讨“中华民族同化”问题,强调五族之外,苗族也属中华民族的重要构成成分,并多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30 见《庸言》第1卷,第7、8、9号,此段引文出自第8号。
31 同上,第9号。
32 《西盟会议始末记》,转引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见2001年10月16日~19日“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法国学者巴斯蒂(Marianne-Bastid-Bruguiere)提交的论文《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的民族国家》。文中所提《袁世凯致库伦活佛书》,见刘学铫《中国历代边疆大事年表》,台北金兰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附录1,第483页。
33 此为袁世凯《致库伦活佛书》(一)的首句,见徐有朋《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卷五,“函牍”,民国三年上海广益书局版,第2页。
34 李永伦:《试析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35 《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1921年3月),《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卷,第473~474页。
36 梁启超:《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全集》第7册,第4028~4029页。
37 康有为在1910年伪造的《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中,曾主张用“中华”作为中国国名,不少民族史学者在引用此文内容时,未能注意此点,多误其作时间为1898年。 如《民国日报》社论就写道:“吾中华民族,至好和平之民族也,是以自有文献以来,吾国古圣先贤之教训,无不为平和之福音。是以吾国自古以来之世界主义,非如德国之征服主义也,亦非如英国之功利主义也。平和的同化,为有史以来吾中华民族对世界之大方针”。这里,不仅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还自豪地表达了对于本民族“和平同化”他族传统的认同之感。
38 夏德渥:《中华六族同胞考说》自序,1917年湖北第一监狱石印。
39 《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2~303页;450页。 爱文书局1928年版《中华民族小史》,第5~6页。该书曾多次再版。除此书外,“中华民族”四字出现在书名中的最早着作,笔者还曾见到一本,题为《中华民族革命史》,三民出版社出版,第42页。出版时间稍早,为1926年。但其并不讨论“中华民族”问题。
40 见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215页。
(文章来源:《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