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


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
萧旭
《胎产书》校补
马王堆帛书《胎产书》释文最早收录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肆]》[1]。新近出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收录并重新作了释文及注释[2]。为避繁複,本文按照新出的释文作校补,节引其注释,分别称作原注、新注。后出诸说同原注者,不再引述。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3],周一谋、萧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4],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贰)》[5],各书亦有考释,一併取作参考。本文以第一作者名指称其着作。
整理者已经指出《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41、《备急千金要方》卷2引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外台秘要方》卷33、《医心方》卷22可以与此帛书对读,而未据以补正帛书缺文,盖其慎欤?下引分别简称作《诸病源》、《千金要方》、《秘要方》、《医心方》。
(1)三月始脂,果隋宵(肖)效,当是之时,未有定义(仪),见物而化,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观木(沐)侯(猴)
原注:“果隋”见《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作“果蓏”,《周易·说卦》“果蓏”,《京房易传》作“果堕”。可证“果隋”就是“果蓏”。据《说文》也就是“栝蒌”。(P137)
周一谋曰:隋,疑为“随”字之误,从也。(P351)
按:原注是,周一谋说误。马继兴、魏启鹏又指出“果隋”又作“果臝”,亦是也。果臝,形容圆形之物。果形曰“果蓏”、“䒷蒌”,虫形曰“果臝”,小儿之形曰“果隋”[6]。《诸病源》:“任娠三月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形,像始化,未有定仪,见物而变,欲令见贵盛公主好人端正庄严,不欲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又“三月名曰始胎。”据此,“君公大人”上当据补“见”字。周一谋(1988)疑“脂”当作“胎”,是也。《医心方》:“怀身三月,名曰始胎……是故应见王公、后妃、公主、好人。”《千金要方》:“三月名始胎。”又“妊娠……三月名曰始胎。”《淮南子·精神篇》:“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 《广雅》:“人一月而膏,二月而脂,三月而胎,四月而胞……”皆其证。《文子·九守》作“一月而膏,二月血(而)脉,三月而肧,四月而胎……”[7]《千金要方》又云:“妊娠,一月始胎,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其说不同。
(2)[四月]而水受(授)之,乃始成血,其食稻麦,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鱓)鱼□□,清血而明目
原注:授,稟赋。(P137)
马继兴曰:授与受同音通假。授字义为稟赋。授,付也,予也。(P791--792)
按:《诸病源》:“任娠四月之时,始受水精,以成血脉,其食宜稻秔,其羮宜鱼鴈,是谓盛荣以通耳目而行经络。”《千金要方》、《秘要方》、《医心方》“荣”作“血气”。据此,“受”读如字,水受之,谓受水精[8]。下文“受”皆同。
(3)五月而火受(授)之,乃始成气,晏起□沐,厚衣居堂,朝吸天光,辟(避)寒央(殃),[其食稻]麦,其羮牛羊,和以茱臾(萸),毋食□,养气
按:《诸病源》:“任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气,卧必晏起,洗浣衣服,深其屋室,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宜稻麦,其羮宜牛羊,和以茱萸,调以五味,是谓飬气,以定五脏者也。一本云‘宜食鱼鳖’。”《千金要方》、《秘要方》、《医心方》“洗浣衣服”作“沐浴浣衣”。据此,上缺文当在“沐”下,补“浴”字。
(4)六月而金受(授)之,乃始成筋,劳□□□,[出]游[于野],[数]观走犬马,必食蛰(鸷)也,未□□□,是胃(谓)变奏(腠)□筋,□□□□
按:《诸病源》:“任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数观走犬及视走马,宜食鸷鸟猛兽之肉,是谓变腠[理]膂(细)筋,以飬其爪,以牢其背膂。”《医心方》“身欲微劳无得静处”作“劳身无处”。《千金要方》、《秘要方》下句作“是谓变腠理纫(细)筋,以养其力(爪),以坚背膂”,《医心方》作“是谓变腠理细筋,以养其爪,以坚背膂也”。据此,上缺文当补作“劳身无处”或“身欲微劳”。下“筋”上补“理细”二字。下四个缺字可补“牢其背膂”或“坚其背膂”。
(5)七月而木受(授)之,[乃始成骨],居燥处,无使身安,□□□□□□□养□□□□,[饮食] 辟(避)寒, □□□□□□□□□美齿
马继兴曰:“美齿”之义与“坚齿”同。(P798)
按:《诸病源》:“任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劳躬摇支,无使定止,动作屈伸,居处必燥,饮食避寒,常宜食稻秔,以密腠理,是谓飬骨牢齿者也。”《千金要方》作“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劳身摇肢,无使定止,动作屈伸,以运血气,居处必燥,饮食避寒,常食稻粳,以密腠理,是谓养骨而坚齿”;《秘要方》“居处必燥”前有“自此后”三字,余同。据此,“美齿”当是“飬齿”形譌。
(6)八月而土(授)[之,乃始成肤革],[和]心静志,□□□□,[是] 胃(谓)密[腠理]
新注:《诸病源候总论》相应的文字作“和心静息”。(P95)
按:《诸病源》:“任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肤革,和心静息,无使气极,是谓密腠理而光泽顔色。”《千金要方》、《秘要方》、《医心方》并同。据此,四个缺字可补“无使气极”。
(7)……以瓦瓯,毋令虫蛾(蚁)能入而迣(?)
新注:迣,应读为泄。(P95)
按:“迣”同“跇”、“𧺿”、“跩”、“𨒧”、“𧻸”,踰越也,跳跃也。本字作𧼪,字亦作𨂰,又省作𧻘、𨀦、曳[9]。此文指虫蚁爬进去。“以”上可据新注者所引《房内记》补一“盖”字。
《养生方》校补
马王堆帛书《养生方》释文最早收录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肆]》[10]。新近出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收录并重新作了释文及注释[11]。为避繁複,本文按照新出的释文作校补,节引其注释,分别称作原注、新注。后出诸说同原注者,不再引述。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12],周一谋、萧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13],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贰)》[14],各书亦有考释,一併取作参考。本文以第一作者名指称其着作。
(1)勿[□□]有益二日而用[□□]以寒水浅(溅)之
原注:以寒水溅,用冷水洒洗。参看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牝痔》条。《医心经》卷28引《玉房秘决》:“以水洗之。”与此意同。(P100)
马继兴曰:浅假为溅,义为激洒。(P661)
周一谋曰:简书《天下治道谈》:“已而洒之。”《医心经》卷28引《玉房秘决》:“以水洗之。”均是此意。(P261)
魏启鹏曰:以寒水溅,用冷水洒洗。一说:浅假为饯,送凉水与之饮。(P13)
按:下文“若已此,以寒水浅,毋□[□]必有(又)欼(歠)。”《五十二病方》“牝痔方”云:“人州出不可入者,以膏膏出者,而到(倒)县(悬)其人,以寒水戋其心腹,入矣。”原注得其谊,而未得其字。浅、戋,并读为湔[15]。《说文》:“一曰:湔,手𤃬之。”《广韵》:“湔,洗也。”以寒水湔之,谓以寒水洗之也。《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6:“以寒水洗手足。”又“因以寒水浴,即瘥。以浴后身有痺处者,便以寒水洗,使周徧。”亦是以寒水洗浴治病方法的记载。
(2)以五月望取蚩乡軵者入籥□盈
原注:𧈪乡軵者,待考。籥,此处义为竹管。(P100)
魏启鹏曰:𧈪,虫向前爬行。乡軵,犹言趋附。这裏指小虫聚集的竹管,当为竹蝨。(P15)
新注:蚩,原释文作“𧈪”,此从陈松长说。“蚩乡”疑为虫名或药名。“軵”为其修饰语。裘锡圭指出,原释文“入”前衍一“籥”字,可从。(P40)
按:蚩乡,读为“知向(嚮)”或“知响”,指蠁虫,土蛹虫。《说文》:“蠁,知声虫也。䖮,司马相如蠁从向。”司马相如作“䖮”,是取义于知向,而非知响,此另一说。《玉篇》:“蠁,禹虫也。䖮,同上。”禹之言聥也。亦知声之名也。《说文》:“聥,张耳有所闻也。”禹虫即谓知声虫也。《埤雅》卷10:“蠁,盖虫之知声者也,字从响省。或曰:蠁善令人不迷,故从嚮也。《类从》云‘带蠁醒迷,遶祠解惑’是也。《说文》亦云司马说蠁从向。”軵,疑读为跗,足也。蚩乡軵,盖指取蠁虫的足作药。
(3)取大如掌,窜鼻空(孔),小养(痒)而热;以据臂,臂大养(痒)坚热;勿令获面,获面养(痒)不可支殹
原注:获,读为污。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不要使布上的药触及面部。(P103)
按:获,读为擭。《说文》:“擭,一曰布擭也。”《广韵》:“擭,布擭,分解也。”字亦作濩,《集韵》:“濩,布濩,散也。”《史记·司马相如传》《封禅书》:“非唯濡之,氾尃濩之。”“尃濩”即“布濩”。《慧琳音义》卷86引《博雅》:“濩者,布遍也。”言取药物涂臂上,但不要使它分散到面部。
(4)……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而阴乾,乾即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
马继兴曰:溅,原作“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为“贱”字之讹。“贱”假为“溅”。(P684)
新注: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即“贱”字,在此读为溅。(P45)
按:贱,亦当读为湔,洗也。
(5)欲去毛,新乳始沐,即先沐下
原注:沐,此处疑指剃除毛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沐”字“引伸为芟除之义”。(P105)
马继兴曰:沐,洗涤。下,指下半身,下肢。(P686)
周一谋曰:一说:沐,洒洗也。(P276)
按:沐本训濯髮,段说引伸为芟除之义,牵强。《原本玉篇残卷》:“沐,《管子》:‘沐树之枝,日中无天荫。’野王案:斩树之枝也。《字书》为朷字,在木部。”所引《管子》见《轻重丁篇》。“沐”取义于“木”,“木”用如动词,即指砍木,俗字作朷,取刀会意,取木得声。《淮南子·说林篇》:“渔者走渊,木者走山。”又《齐俗篇》:“水处者渔,山处者木。”剃除毛髮亦如斩除树枝也。
(6)冶柳付,与志(膱)膏相挐(𣹤 )和,以傅穜(肿)者
原注:柳付,药名,不详。或说付读为柎,花萼。(P105)
马继兴曰:挐假为𣹤,义为掺和。《说文》:“𣹤,渐溼也。”(P689)
按:《玉篇》:“𣹤,渐溼也。洳,同上。”指溼地,非此文之谊。《楚辞·招魂》:“挐黄粱些。”王逸注:“挐,糅也。”“和”亦糅杂义,同义连文。《五十二病方》:“以蠭(蜂)骀(子)弁和之。”“弁”同“拌”。“挐和”当即“弁和”义。
(7)死,即挩(脱)去其骨[□□□]其肌,善冶,[以]布丽之,已,而以邑枣之脂弁之,而以涂布巾
原注:丽,疑读为晒。邑枣,不详。“邑”字可能以音近读为杂,下面“邑鸟卵”同。(P106)
周一谋曰:丽,或读为洒。(P281)
魏启鹏曰:一说:丽读为摛。此句意为用布将擣治后的药铺陈、摊开。疑邑枣即㮕枣(软枣)。(P30)
新注:原注说可疑。“丽”疑当训为附着。(P48)
按:魏启鹏一说是也。邑之言䓃,《广韵》:“䓃,䓃菸,茹熟。”《集韵》:“䓃,草伤坏也。”邑枣之脂指熟透的枣製成的膏状物,邑鸟卵指熟透的鸟蛋。《广雅》:“丽,施也。”陈列、施陈之义,字亦作𣀷,音转亦作罗。《广雅》:“𣀷,布也。”又“罗,列也。”《广韵》:“𣀷,陈也。”本字为摛,《说文》:“摛,舒也。”布陈、铺展之义。俗字亦作攡,《广韵》:“攡,张也。”缺文与“挩去”相对,疑是二字,而非三字。
(8)取杨思一升、赤蛾(蚁)一升、螌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廿,以美□半斗并渍之
原注: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神农本草经》作“斑猫”,《吴普本草》云或作“螌蝥”。(P107)
新注: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当为“蝥”改易声旁之异体。《说文》:“蝥,螌蝥也。”(P48)
按:说皆是也,《说文》:“螌,螌蝥,毒虫也。”《广雅》作“螌𧒚”,《集韵》:“蝥,或作𧒚、𧍟。”《玉篇》:“蝥,螌蝥也,食禾根虫。”《本草纲目》卷40又记其别名作“斑蚝”。
(9)桃可大如枣
原注:桃可,据本方係桃李小时毛。大如枣,像枣那样大的一团。(P108)
按:下文云:“[桃可] 者,桃实小时毛殹”。可,读为苛。《说文》:“苛,小艸也。”《玉篇》:“苛,小草生貌。”故细毛丛生貌亦谓之苛,取草作譬也。
(10)[取]牛肉薄剶(劙)之,即[取]萆芵寸者,置牛肉中,炊沸
原注:萆芵,本条第121行作“萆蒵”,后第149作“萆薢”。芵、薢通假,《尔雅义疏》论“薢茩”、“芵光”以声转为义,可供参考。(P109)
马继兴曰:薢与蒵为同源字。(P714)
按:“蒵”、“薢”通转,“薢茩”、“邂逅”音转又作“謑诟”、“謑訽”、“謑呴”、“謑髁”[16],是其证。《御览》卷990引《吴普本草》作“萆薢”。
(11)令人环、益强而不伤人
新注:周波指出“环”疑当读为“还”,训为恢复。(P51)
按:“令人环益强而不伤人”九字作一句,“环”读为“还”,反也,副词。
(12)益气,有(又)令人免泽
新注:免泽,原释文作“免(面)泽”。疑“免”当读为“曼(字或作脕)”。(P54)
按:新注说是。字亦作娩,《荀子·礼论篇》:“说豫娩泽。”杨倞注:“娩,媚也,音晚。泽,顔色润泽也。”银雀山汉简《尉缭子》:“……者谁也?曰□泽好色也。”整理者曰:“‘泽’上一字左旁残泐,右旁从‘免’声,疑当读为‘曼’。”[17]此字当是“娩”或“脕”。
(13)日益一垸(丸),至十日;日后日捐一垸(丸),至十日,日[□□□□□□]益损□,□之多日,令人寿不老
原注:捐,弃,在此义为减去。(P113)
马继兴曰:捐,义同“损”,减少、除去。(P724)
按:“捐”当作“损”,形之譌也,与上“益”字相对为文。下“益损”即承此而言。《说文》:“损,减也。”《玉篇》:“损,减少也。”
(14)燔螑,冶。裹其灰以抿(㨉)手,可以翕壶折角,益力
原注:螑,未详。“翕□”下一字不全,古书常见“翕赫”、“翕赩”,盛貌,疑与此有关。(P114)
马继兴曰:“翕”下一字原残。“翕”义为盛,有强壮之义。(P731)
周一谋曰:方意似是粉碎燔螑,裹其灰以饲牛,可医牛之折角之疾,并有补益筋力的作用。(P301)
魏启鹏曰:牛角受毁损,乃古人所忌。疑“翕□”为“翕受”。(P52)
新注:“以抿(㨉)手”原释作“以□牛”,此从陈剑说。壶,原缺释,此从裘锡圭说。(P59)
陈剑曰:《淮南子·主术》:“桀之力,制觡伸钩,索铁歙金。”高诱注:“觡,角也。索,绞也。歙,读协。”杨树达云:“‘制’当读为折。谓角觡之坚,桀之力可折而使断也。歙金,谓桀之力可使金歙合。”“制”有多本作“别”,义亦可通。“制(折)觡”与帛书“折角”极近,“翕金”与帛书“翕壶”相类。“翕壶”即使壶翕、合,犹今语言“捏扁”[18]。
按:陈剑引《淮南子》,至确。《淮南》“制”读为“折”或“掣”[19],或“别”、“制”为“列(裂)”形譌。“别”训扭转是后世借音字,汉代以前可能无此用法。北大汉简末简:“力劲抉觡。”[20]“抉”读为决[21],裂也。《论衡·效力篇》:“奡育,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折角”、“制觡”、“决角”、“抉觡”同义。“翕”同“歙”,朱骏声曰:“歙,叚借为拹,为摺,为拉。”[22]壶,读为弧。古代弓或以金製,或以玉製,或以木製。翕弧,犹言折弓。“抿”是“㨉”省,《说文》作“捪”,音转亦作“抆”,拭也。“螑”为虫名,然未详指何虫。螑之言𧽒,俗作䠗。《说文》:“𧽒,行也。”《篆隶万象名义》:“䠗,行也,丑行也。”《集韵》:“𧽒、䠗,《说文》:‘行也。’或从足。”《玄应音义》卷7:“蚔蛆(䖧):渠支反,下知列反。《广雅》:‘蛆(䖧),毒虫也。’经文作螑,非也。”“蛆”爲“䖧”形误,《慧琳音义》卷28作“䖧”。藏经以“螑”即“䖧”,与此恐非一字。
(15)行宿,自謼(呼):“大山之阳,天[□□□,□] □先[□],城郭不完,□以金关。”
新注:李零:“《抱朴子·登涉》有暮宿山中避虎狼之禁方,曰:‘以左手持刀闭气,画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阴,太山之阳,盗贼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因以刀横旬日中白虎上,亦无所畏也。’”与此方相近。(P60)
按:《正统道藏·洞玄部·衆术类》载梁·陶弘景《黄帝太乙八门逆顺生死诀》:“呪曰:‘吾身一法,安和泰山。城郭不见(完),闭以金关。千凶万恶,莫敢可(来)干。六丁在吾左右,六甲在吾前后,护卫吾身。急急如律令。’”又载《黄帝太乙八门入式秘诀》:“凡六戊安营,以刀画,从本旬戊上起左行,划一周匝四围地界了,于中央立禹步,而呪曰:‘太山之阳,恆山之阴,盗贼不起,虎狼不侵。天帝奉我,使我潜形,城郭坚固,如同金关。千凶万恶,莫敢来干。急急如律令。’”《正统道藏·太玄部》载《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卷中:“或有下寨,闭戊安营。大将持刀,立于天门。本旬戊上,取土六斗。俵于六戊,按刀呪云:‘泰山之阳,恆山之阴。盗贼不起,狼虎不行。城郭坚固,如同金关。千凶万恶,莫之敢干。急如律令。’”唐·李筌《太白阴经·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9《遁甲总序》引《闭六戊法》:“先置营,讫于某旬,上以刀从鬼门行起,左旋画地一周,次取其中央之土一斗,置六戊上。六戊者,天罡神也。刀即置取土之处,埋之咒曰:‘太山之阳,恒山之阴。盗贼不起,虎狼不伤,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千凶万恶,莫之敢犯。’便于营中宿。”唐·李淳风《金锁流珠引》:“敕曰:‘恆山之阴,太山之阳。精魅不起,毒蛇伏藏。虎狼见我,尽皆惊忙。有姓李名耳,猛虎见摧牙折齿,毒蛇见者盘不起。急急如律令。’”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后集卷20引《真人闭六戊之法》:“持刀念呪曰:‘泰山之阳,常山之阴,盗贼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千凶万祸,莫之敢干。’于其中宿,不复出也。”明·程道生《遁甲演义》卷4:“泰山之阳,恒山之阴,盗贼不起,虎狼不侵,天帝有勅,司命先行,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千凶万恶,莫之敢干,急急如九天玄女元君律令勅。”虽不知所出,要当有所依据。本文疑脱“恒山之阴”四字,“大山”即“太山”,亦即“泰山”。脱文亦可据补为“天[帝有勅, 司]命先[行]”、“闭”。
(16)即取突墨[□□] □□内(纳)履中
马继兴曰:突墨,即竈突墨。《广雅》:“墨,黑也。”(P739)
按:“墨”是会意字,旧说是形声字,黑亦声,致治古音者众说纷如。《说文》:“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墨”有书墨义,是炱煤的“煤”字的假借。古之书墨,即由炱煤製作而成,故称之为“墨”。许慎说“墨”字从黑得声,可能不可信。“墨”不是“黑”的滋生词,不是同源关係。
(17)筋不至而用则避,气不至而用则隋(惰)
原注:避,迴避。(P117)
马继兴曰:惰,衰败。(P740)
周一谋曰:避、隋意义略同垂。(P306)
按:周说是也。避,读为疲,疲软;或读为痹,俗作痺、疪,肌肉麻木也。隋,读为隓、堕,下垂、下落[23]。
(18)□见三月吉日在□,禹乃□□入于
萧旭: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养生方》校补(璿)房,其状变,色甚雄以美,乃若台壮
原注:台,疑读为始。(P118)
按:台,音怡,,读为巸。本方第179简“瓦茝”,整理者读茝为苔[24],可参。《说文》:“巸,广𦣞(颐)也。”引申为广大、长大义。《广雅》:“巸,长也。”《玉篇》引《字书》:“巸,美也。”“美”亦指长大而言。字亦作熙,《方言》卷12:“熙,长也。”郭璞注:“谓壮大也。”《广韵》:“熙,广也,长也。”台壮,犹言壮大。
(19)凡彼莫不溉(既)蒿有英
魏启鹏曰:蒿,假为歊,气蒸出貌。(P59)
按:蒿,读为槀(槁),枯也。有,读为又。英,读为㿮。《玉篇》:“㿮,青皃。”《广韵》:“㿮,青面。”指脸色青黑色。或读为眏,《玉篇》:“眏,目不明。”
(20)今我血气外揖
按:揖,读为湒。《说文》:“湒,一曰沸涌皃。”外揖,犹言外溢、外泄、外越。



[1]《马王堆汉墓帛书[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141页。
[2]《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2册图版,第6册释文注释,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8—143、93--102页。
[3]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780--821页。
[4]周一谋、萧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364页。
[5]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贰)》,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80--92页。
[6]参见程瑶田《果臝转语记》,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17-524页。萧旭《“果臝”转语补记》有补充,收入《群书校补(续)》,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289--2320页。
[7]《文子缵义》本“血”作“而”,《御览》卷360、375引同。
[8]邓义英《〈胎产书〉整理本标点辩误》已经指出“受”是接受义,《成都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第53页。
[9]参见萧旭《〈尔雅〉“䝟貐”名义考》,收入《群书校补(续)》,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1819--1821页。
[10]《马王堆汉墓帛书[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9--119页。
[11]《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2册图版,第6册释文注释,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08—127、35--71页。
[12]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653--748页。
[13]周一谋、萧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57--312页。
[14]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贰)》,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2页。
[15]从前从戋古通,参见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0页。
[16]参见萧旭《淮南子校补》,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57--58页。
[17]《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18]陈剑《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释文校读劄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2013年版,第521页。
[19]沈钦韩谓“制”同“掣”。杨树达、吕传元读制为折,何宁从其说。沈钦韩《汉书疏证》卷11,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2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25--626页。
[20]《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墨迹选粹》,人民美术版社, 2012年版。
[21]参见蔡伟《试说北大汉简〈妄稽〉之“臂八寸”》引陈剑说,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81。
[2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109页。
[23]参见萧旭《马王堆汉简(四)〈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校补》,收入《群书校补(续)》,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24]《马王堆汉墓帛书[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