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白于蓝:释“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白于蓝:释“纹”


释“
金文-白于蓝:释“纹””
白于蓝
华南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曾侯乙墓竹简中“画”字十分常见,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形,用法与“画”字十分相似,整理者隶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云:“此字原文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从‘刀’从‘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简文‘画’字所从 ‘
金文-白于蓝:释“纹”’旁相同。”[1] 可以看出,整理者只是指出该字上部所从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画”字上部所从相同,至于“
金文-白于蓝:释“纹””是否就是“画”字或“画”字之省形,整理者未作说明。但在后来出现的几种古文字工具书中,均将“
金文-白于蓝:释“纹””释为“划”。[2] 其中《楚文字编》指出该字“从画省”,《战国古文字典》则说是“划之省文”。由于体例所限,以上诸工具书多数未对该字的用法作具体说明,唯《战国古文字典》指出该字“读画”。
从用法上看,曾侯乙墓竹简中 “画”字则共出现36例,其中“画
金文-白于蓝:释“纹””9例(简1正、 7、13、16、18、22、36、38、105),“画
金文-白于蓝:释“纹”(瞂)”16例(简 15、17、27、30、34、37、40、54、69、83、84、88、91、97、103、104),“画
金文-白于蓝:释“纹”(辕)”2例(简 4、7),“画
金文-白于蓝:释“纹””1例(简31),“画甲”7例(124、126、127、128、131、137、138),“画
金文-白于蓝:释“纹”(帏)”1例(简 137)。“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共出现16例,其中“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4例(简25、26、32、39),“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9例(简6、18、58、67、71、73、88、96、104),“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筃)”2例(60-61、70),[3] “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席)”1例(简116)。
比较可知,“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画”在用法上有相同者,即均可用在“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前。但也存在明显区别,即在“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筃)”和“
金文-白于蓝:释“纹”(席)”等字前只用“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从未见“画”字。而在“
金文-白于蓝:释“纹”(瞂)”、“
金文-白于蓝:释“纹”(辕)”、“
金文-白于蓝:释“纹””、“甲”和 “
金文-白于蓝:释“纹”(帏)”等字前只用“画”字,从未见“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笔者认为,以上这种现象说明“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画”应该是字义相近或相关的两个字,而不应当成一字来看待。前引曾侯乙墓竹简的整理者之所以未将“
金文-白于蓝:释“纹””释为“划”,读作“画”,盖亦已注意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用作人名或地名,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形,[4]或省写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等形,[7]字形与甲骨文一脉相承。金文中“画”字常见的形体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故王国维说“
金文-白于蓝:释“纹””“疑古画字。
金文-白于蓝:释“纹””释为“划”,当本于此说。
如果对金文之具体用例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同曾侯乙墓竹简一样,金文中“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画”之用法亦并不相同。“画”字所见之用例有“画
金文-白于蓝:释“纹””、“画輴”、“画内(枘)”、“画靳”、“画毌”、“画呻(绅)” 等,[11]均用作彩绘纹饰之义,与前引曾侯乙墓竹简之“画”用法相同。而 “
金文-白于蓝:释“纹”” 字在金文中则相对较为少见,出现在以下文句当中:
1、子
金文-白于蓝:释“纹”。(子
金文-白于蓝:释“纹”簋)
2、凫生
金文-白于蓝:释“纹”(蔑)爯曆。用作季日乙,子=(子子)孙=(孙孙)永保用。
金文-白于蓝:释“纹”。(爯簋)[12]
3、父癸,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父癸爵)
4、望肇帅型皇考,虔夙夜出入王命,不敢不
金文-白于蓝:释“纹”不
金文-白于蓝:释“纹”。(师望鼎)
5、哀才(哉)!今日〈旻〉天疾畏(威),降丧,
金文-白于蓝:释“纹”,古(故)亡(无)承于先王。(师訇簋)[13]
6、雩乃尃(辅)政事,毋敢不
金文-白于蓝:释“纹”不井;雩乃讯庶又
金文-白于蓝:释“纹”,毋敢不中不井。(四十三年逑鼎)
以上前三例均用作人名或族名,为名词。后三例则用作动词。比较可知,“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画”在金文中无一例用法相同。尤其是在四十三年逑鼎中,亦见有 “画
金文-白于蓝:释“纹”画輴”,“画”与“
金文-白于蓝:释“纹””同见一器而写法用法均不相同。以上现象表明,金文中“画”与 “
金文-白于蓝:释“纹””亦并非一字,而且二者读音亦当不近,所以不能同音互代。换句话说,即“画”字上部所从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并非“画”字之声符。
战国文字中,除上引曾侯乙墓竹简中之“画”字外,古玺印文字之“画”字均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形,[14] 铜器上官豆之“画”字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和“
金文-白于蓝:释“纹””旁的字形演变,最大的变化即在于所从“聿”旁下部与“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下部所变之“文”可能正是“变形音化”,起注音作用。循字音以推求, “
金文-白于蓝:释“纹””当释为花纹之“文(纹)”,而甲骨金文中“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和“
金文-白于蓝:释“纹””旁下部所从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逪之画也。……像两纹交互也。纹者,文之俗字。”前引王国维说 “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等形,“象一个正面直立的人”,[16] 此种写法的“文”字与花纹之“文(纹)”字之来源可能并不相同。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章》:“文车二驷。”鲍彪注:“文,彩绘也。”《文选·曹植〈七启〉》:“尔乃御文轩。 ”李善注:“文,画饰也。”前引曾侯乙墓竹简“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筃)”和“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席)”之 “
金文-白于蓝:释“纹””当用作“文”,指彩绘纹饰。《礼记·月令》:“文绣有恆。”郑注: “文,谓画也。”可见,文与画字义相通。这就解释了上文所述曾侯乙墓竹简中“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画”用法有相同者这一问题。
《周礼·考工记·画缋》:“ 画缋之事,杂五色。”《释名·释书契》:“画,绘也。以五色绘物象也。”《玉篇·书部》:“ 画,形也。绘也。杂五色采也。”《周礼·考工记·画缋》:“青与赤谓之文。”《周礼·天官· 典丝》:“共其丝纩组文之物。”郑注:“青与赤谓之文。”《荀子·非相》:“美于黼黻文章。 ”杨倞注:“青与赤谓之文。”《易·系辞上》:“遂成天下之文。”孔颖达正义:“若青赤相杂,故称文也。”由此可见,文与画虽字义相近,可以相通,但“文”是专指青赤相错之彩绘纹饰,而“画”则是指五色相杂之彩绘纹饰,二者在字义上还是有所不同。这就解释了上文所述曾侯乙墓竹简中“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画”用法有别这一问题。
前引师望鼎之“不敢不
金文-白于蓝:释“纹”不
金文-白于蓝:释“纹””,笔者认为当读作“不敢不劢(或勉)不忞(或敃)”。关于“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从八丏声,亦见于史墙盘和郭店简《唐虞之道》简27,此外郭店简《语丛一》简35另见“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唐虞之道》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裘锡圭先生读作“ 万”。[17]《语丛一》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刘钊师读作“慢”。[18] 均可信从。文献中从万、曼和免声之字可互通。[19]“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既可通“万”和“慢 ”,则“
金文-白于蓝:释“纹””自亦可读作“劢”或“勉”。《说文》:“劢,勉力也。《周书》曰: ‘用劢相我邦家。’读若万。从力万声。”《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八“劢励”注:“古文劢,今作勉,同。靡辩反。劢彊也,谓自劢彊也。下力制反,相劢励也,勉力为励。”王力先生认为勉、劢为同源字。[20]史墙盘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出现在“
金文-白于蓝:释“纹”(渊)哲康王,
金文-白于蓝:释“纹”尹
金文-白于蓝:释“纹”(亿)彊(疆)”之文句中,笔者认为亦当读作“劢(或勉)”。《说文》:“尹,治也。 ”《书·立政》:“用劢相我国家。”伪孔传:“用勉治我国家。”孔颖达正义:“使勉力治我国家。”可见,“
金文-白于蓝:释“纹”(劢或勉)尹”犹《书·立政》之“劢相”。
“忞”从“文”声,则 “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自可读作“忞”。《说文》:“忞,彊也。从心文声。《周书》曰: ‘在受德忞。’读若旻。”段注:“《立政》文,今《尚书》作暋。”《玉篇·心部》:“忞,自勉彊也。”《广雅·释诂上》:“文,勉也。”王念孙疏证:“文,读为忞。”《说文》:“敃,彊也。”《尔雅·释诂上》:“暋,彊也。”《玉篇·攴部》:“敃,勉也。暋,同敃。”《说文》:“勉,彊也。”可见,忞、敃与勉同义。
古书见有“黾勉”(或作“僶俛”、“闵免”和“暋勉”等)一词,义同彊勉、尽力。[21]《诗·邶风·穀风》:“黾勉同心。”陆德明释文:“黾勉,犹勉勉也。 ”《新书·劝学》:“然则舜僶俛而加志。”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此谓奋勉。” [22]《汉书·谷永传》:“闵免遁乐,昼夜在路。”颜师古注:“闵免犹黾勉。”《文选·陆机〈文赋〉》:“在有无而僶俛。”李善注:“僶俛,犹勉彊也。”以上“黾”、 “僶” 、“闵”和“暋”等字,俱当读作“忞(或敃)”,训为彊。铭文“ 不劢(或勉)不忞(或敃)”与“黾(忞)勉”语义相反。
四十三年逑鼎之“毋敢不
金文-白于蓝:释“纹”不井”似当读作“毋敢不忞(或敃)不井(劲)”。该句之下句是“雩乃讯庶又
金文-白于蓝:释“纹”,毋敢不中不井”。“井”字二见,用法似当有所区别。“不中不井”之 “井”,学界一般读作“型”。故笔者认为“不
金文-白于蓝:释“纹”不井”之“井”似当读作“劲”。典籍中从井声之字与从坙声之字常可相通。[23]《说文》:“劲,彊也。”《战国策·秦策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章》: “不如与魏以劲之。”高诱注:“劲,彊也。”据此,“不忞(或敃)不井(劲)”与师望鼎之“ 不劢(或勉)不忞(或敃)”同义。
“敢不勉”、“不敢不勉”为典籍习语。《左传·哀公十一年》:“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子为善,谁敢不勉?”《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礼记·中庸》:“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后汉纪·光武皇帝纪卷第五》:“臣虽不敏,不敢不勉。”笔者认为,师望鼎之“不敢不劢(或勉)不忞(或敃)”和四十三年逑鼎之“毋敢不忞(或敃)不井(劲)”犹典籍之“不敢不勉”。
师訇簋“
金文-白于蓝:释“纹”,古(故)亡(无)承于先王”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亦当读作忞(或敃),训为彊。关于“
金文-白于蓝:释“纹””(中山王方壶)、“
金文-白于蓝:释“纹”(忞或敃)”盖是说自己德寡而不能自勉,所以下句是“古(故)亡(无)承于先王”。
信阳二号墓楚简中见有字作 “
金文-白于蓝:释“纹””,该字目前有多种释法,或释为“缘”,[26]或释为“
金文-白于蓝:释“纹””;[27]或释为“
金文-白于蓝:释“纹””;[28]或将之与前引曾侯乙墓竹简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视为一字,并释为“划”。[29]按,《说文》云 “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
金文-白于蓝:释“纹””俱从“豕”。楚文字中“豕”字和“豕”旁迭出繁见,[30] 未见一例有与“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相同或近似者,可见释“
金文-白于蓝:释“纹””或“
金文-白于蓝:释“纹””均不确。金文中有字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十三年
金文-白于蓝:释“纹”壶),此字于上博简《子羔》篇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可隶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由“
金文-白于蓝:释“纹””演变为“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由“
金文-白于蓝:释“纹””演变为“
金文-白于蓝:释“纹””如出一辙。可见就字形而言,“
金文-白于蓝:释“纹””与曾侯乙墓竹简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确为一字。信阳简此字出现在以下辞例当中:
1、二囩(圆)监(鑒),屯青黄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简2-01)
2、柅条,厀(漆)
金文-白于蓝:释“纹”,金
金文-白于蓝:释“纹”。(简2-018)
3、柅条,厀(漆)
金文-白于蓝:释“纹”。(简2-018)
4、□土蝼,厀(漆)青黄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简2-03)
5、□胫二十【又】五,屯【厀(漆)】
金文-白于蓝:释“纹”。(简2-026)
6、一
金文-白于蓝:释“纹”。(简2-028)[32]
以上诸“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李家浩先生释为“
金文-白于蓝:释“纹””,读作“腞”。[33]按,笔者虽不赞同将 “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释为“
金文-白于蓝:释“纹””,但李先生根据上下文义推导出“这些‘
金文-白于蓝:释“纹”’都是指器物上绘画的纹饰”则确为卓识。笔者以为以上诸“
金文-白于蓝:释“纹””仍用作“文”。典籍中“文”与“青黄”常可连言,如李先生在其文中即举有如下二例。《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淮南子·齐俗》:“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青黄而文之”、“文以青黄”与简文之 “厀(漆)青黄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文)”语义相仿,可参。
前文指出“文”是指青赤相错之彩绘纹饰,上引简2-018中“厀(漆)
金文-白于蓝:释“纹”(文)”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文)”盖即用作此义。“青赤”盖“文”字用作彩绘纹饰时之常规含义,故在简文中无需写明“青赤”二字。简 2-01等其他简文之所以突出交代“青黄”二字,盖“青黄”非“文”字用作彩绘纹饰时之常规含义,故需要在简文中特意写明。
信阳二号墓竹简中还见 “
金文-白于蓝:释“纹””(简2-02)字,从糸从
金文-白于蓝:释“纹”,可隶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34]该字出现在“一两(緉)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缕(屦)”的文句当中。[35] 典籍中“文”亦可指缯绣之类的丝织品。《书·禹贡》:“厥篚织文。” 孔颖达正义:“文者是绫锦之别名。”《楚辞·招魂》:“被文服纤。”王逸注:“文,谓绮绣也。”《汉书·货殖传》:“文采千匹。”颜师古注:“文,文缯也。”简文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盖即用作此义,因其是指丝织品,故字从糸表义。“一两(緉)
金文-白于蓝:释“纹”(文)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缕(屦)”盖即一双由缯绣之类的丝织品製作而成的
金文-白于蓝:释“纹”屦。
前引十三年
金文-白于蓝:释“纹”壶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出现在“赐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牙(邪)僰(幅)、赤舄”之文句中。[36]“
金文-白于蓝:释“纹””用在“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之前,盖亦用作“ 文”。“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从衣表义,当与衣服有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史记·孔子世家》:“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可参。
《子羔》篇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二见,相关文句如下:

金文-白于蓝:释“纹”也,观于伊而得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年)而
金文-白于蓝:释“纹”于伓(背)而生=(生,生)而能言,是
金文-白于蓝:释“纹”(禹)也。禼(契)之母,又(有)乃(娀)是(氏)之女【简 10】也,游于央(瑶)台之上,又(有)
金文-白于蓝:释“纹”(燕)监(衔)卵而
金文-白于蓝:释“纹”(错)者(诸)其前,取而
金文-白于蓝:释“纹”(吞)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年)而
金文-白于蓝:释“纹”于
金文-白于蓝:释“纹”(膺),生乃呼曰:【中文大学藏简】[37]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禹与契之出生的传说故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关于禹与契之出生,说“至禹生发于背”,“契先〈生〉发于胸”。上古音“文”为明母文部字,“发”为帮母月部字。二字声母同为唇音,韵亦很近,故该篇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似均当依《春秋繁露》读作“发”。[38]
最后,笔者对“画”和 “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之构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按,此非“画”字构形本义,从“田”之“画”始见战国,金文中画字下部从“周”。关于“周”字,有学者指出即古“彫”字。[39]据此,“画”字似当分析为是一个从周(彫)从
金文-白于蓝:释“纹”(文)的会意字。至于“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下部从“刀”。盖花纹有绘画和雕琢之别,“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似即雕琢之“文”之专字,但其在曾侯乙墓竹简和信阳楚简中仍用作绘画之“文”。
附记: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重大课题“十一五期间新发表出土文献资料库建设”(专案编号:2007JJD740064)中期成果。



[1] 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注[57],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附录一,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87—531页。
[2]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52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第737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6页;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9页。最近出版的陈伟等着《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51页)亦从《楚文字编》将该字释为“划”。
[3] “
金文-白于蓝:释“纹”(筃)”字从白于蓝《曾侯乙墓竹简考释(四篇)》(《中国文字》新三十期,(台湾)艺文印书馆2005年,第193页)释。
[4] 孙海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第 128页。刘钊、洪扬、张新俊《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8页。
[5] 金祥恒《说卜辞中之子画》,《中国文字》第四十二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年,第4627页。
[6] 孙海波《甲骨文编》(同上注4)第441页;刘钊、洪扬、张新俊《新甲骨文编》(同上注4)第609页。
[7]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202页。
[8] 同上注7,第203 页。
[9] 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上海仓圣明智大学1917年石印本,第24页。
[10] 参《古文字诂林》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06—511页)“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条下所列商承祚、饶宗颐、金祥恒等人的说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第1306页。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81页、第140页)、《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425页)释此字为“规”,缺乏字形依据,不可信。
[11] 参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同上注10)第1305页。
[12] 铭文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同上注 10,第67页)当作族名而置于铭文最后。可从。张日昇(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第1809页)从前注[10]所引郭沫若说将“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释为“ 规”,读作器名“鬹”。按,释“鬹”与器形不合,且金文中未再见“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有用作器名者。
[13]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国科学院1952 年,第77页)认为“日”为“旻”之误字。可从。
[14] 罗福颐《古玺文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 69页。
[15] 参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9—117页。
[16] 陈梦家《释“国”“文”》,《西南联合大学师範学院国文月刊》十一期,转引自《古文字诂林》第八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9页。
[17]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0页,注释[三三]“裘按”。
[18] 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89页。
[19]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 155页、第156页、第227页。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4页。
[20]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 410页。
[21]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130页。朱启凤《辞通》,长春古籍书店1991年,第1407页。
[22] 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298页。
[23]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同上注19)第50页。
[24]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同上注10)。
[25]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309页。
[26] 刘雨《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28页。
[27] 汤余惠《战国铭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138页;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同上注2 )第743页;李守奎《楚文字编》(同上注2)第 565页;李家浩《信阳楚简“乐人之器”研究》,《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页。
[28] 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同上注2)第 645页。
[29]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同上注2)第737页。陈伟等着《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同上注2,第382页)亦从《战国古文字典》将该字释为“划”。
[30] 李守奎《楚文字编》(同上注2)第643—646页。
[31] 金文中“画”字或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宅簋)、“
金文-白于蓝:释“纹””(伯
金文-白于蓝:释“纹”鼎),与常见之“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之省去中间“象错画之形”的部件亦不足为奇。
[32] 以上释文依据陈伟等着《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同上注2,第382-384页)校改。
[33] 同上注27李家浩文。
[34] 刘雨《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同上注26)、汤余惠《战国铭文选》(同上注27)、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同上注2,第917页)、李守奎《楚文字编》(同上注2,第 734页)释为“缘”。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同上注2,第738页)释为“繣”。
[35] “两”当读作“緉”。《说文》:“緉,屦两枚也。”“
金文-白于蓝:释“纹”(
金文-白于蓝:释“纹”)”字从汤余惠《战国铭文选》(同上注27,第139页)、何琳仪《信阳楚简选释》(《文物研究》第八期,黄山书社1993年,第172页)释读。
[36] “牙(邪)僰(幅)”从陈剑《西周金文“牙僰”小考》(《语言》第 4卷,首都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8页)释读。
[37] 竹简之编连参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文物》2003年5期,第56 页。
[38] 《古文四声韵》卷一引《贝丘长碑》和《古史记》“蚊”字作“
金文-白于蓝:释“纹”母声。上古音母、剖均是唇音之部字,故也不排除“
金文-白于蓝:释“纹””读“剖” 的可能。
[39] 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卷下,中华书局1962 年,第137页。孙常叙《则、法度量则、则誓三事试解》,《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第7页。
点击下载附件:
金文-白于蓝:释“纹”0646释“纹””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138.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白于蓝:释“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