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翻开历史人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中国56个民族都是灿烂中华文明的创造者。

作为向国庆5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文化史、大型综合图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在近期面世。这部由200多名摄影师和编撰人员历时四年完成的巨著以4000幅珍贵文物图片,诠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综合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确定的历史分期下,划出中国各少数民族包括已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古代民族的历史轨迹。

揭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并具体描述其衣、食、住、行和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文化现象,阐述中国各民族在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绘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的整体面貌。

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特点?

、主流意识形态认可。

2、国家政策倡导。

3、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

4、情态表现积极向上。

5、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健康的电影创作。

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就是弘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主旋律纪录片的发展历史?

回顾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主旋律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能深刻地感受到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主旋律电视纪录片先后经历了从自然景观中挖掘民族精神、于生活变化中体现社会进步、在辉煌成就中再塑全民自豪这三个阶段,主题不断深入,立意更加高远。

在表现手法上,从“画面流畅,解说为王”的模式,发展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再到“创作众筹”,个体表达、互动表达逐渐取代了单纯的教化指导。在叙事结构上,从“主题先行,单一线性”,到“纵横交错、立体多元”,进化到“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不仅兼顾了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而且实现了叙事上的美学追求。在传播模式上,从依靠传统媒体进行单向传播,到结合观众的需求适度互动,发展到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传播矩阵,国家话语的讲述也更加平易近人,更重视观众的参与、互动与反馈。在审美倾向上,从传统的观念表述,发展到纪实美学,经历了演绎美学,走向了多元的态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时代的媒体属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融媒体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纪录片频道的推出虽然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好的播出平台,但也对其市场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会更加注重观赏性和娱乐性,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其社会批判的功能。再次,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理念被改变,电视特技、情景再现、舞台表演等非纪实性表现手段被大量引入,导致传统纪录片严格纪实的理念也开始松动。

中国历史发展?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共计37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中国历史的发展素材?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适用于“百年巨变”“发展变化”“波澜壮阔”等主题。可以像便签君这么用: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有激情燃烧的奋斗,有履险如夷的欣喜,有百折不挠的尝试,有气吞山河的行进,千年梦想,百年奋斗,圆梦就在今朝。

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适用于“再出发”“宏图伟业”“民族复兴”等主题。可以像便签君这么用: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因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不能沉迷于昔日的荣光,而应该看到明天的辉煌。所以,要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征程,为乡村振兴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方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历史制度发展的特点?

1.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

顶峰。

评价:

(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2.特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

中国历史发展的算盘种类?

中国算盘大概分为三类:即沙盘类、算板类和穿珠类。

珠算是由 筹算演变而来的,这是十分清楚的。《 老子》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可见这时筹算已经比较普遍了,因此我们说筹算是完成于 春秋战国时期。“ 算”和“ 筹”二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如《仪礼》、《孙子》、《老子》、《法经》、《管子》、《荀子》等)中, 甲骨文和 钟鼎文中到现在仍没有见到这两个字。一二三以外的筹算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货币(刀、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