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顾炎武郡县论中的政治见解

顾炎武郡县论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大儒,顾炎武对于时世政治是很有见解的,而且也编写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著名文章,“郡县论”便是其中之一。这篇文章的撰写背景很独特,当时明代业已消亡,而清代则处于初创时期,因此文化思想界是比较混乱的,很多文人对于明朝是很缅怀的,虽然那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王朝,可那时毕竟是汉人天下。顾炎武也是属于这一类人。

顾炎武画像

顾炎武画像

尽管如此,顾炎武还是希望社会能够发生改变,能够突破那种骇人的黑暗,所以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并将其汇集在各类政论文章当中,“郡县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撰写的。在这篇文章中,顾炎武指出了当时所实行的郡县制是存在极大弊端的,指出了当时的中国只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其权力太过集中,所以必须进行变革,必须让权力分散开来。

在当时,能够对君主专制进行如此深刻批判的也只有顾炎武等少数大儒,这足以见其勇气之强,也可显示其胆识之壮,以及其见识之高。因此,顾炎武才能成为清学鼻祖,能得到历代文人的敬仰与爱戴,能成为后世文人之楷模。

虽然如此,顾炎武在郡县论当中表达的思想依然具有封建社会的烙印,可是他的思想观点却是能够让当时的文人受到启发。因为有了这些观点的启蒙,后世也有大量文人开始怀疑皇权等过去大家都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皇朝本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顾炎武日知录

顾炎武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学者,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等等,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巨大。《日知录》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主要是以救世、明道为为宗旨,概括和累计了作者的全部学术、遍布经世、警世内涵、政治思想。而后顾炎武自己把这本书比作为”采铜于山”,表现了对此书的自信,自言说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顾炎武日知录

顾炎武日知录

《日知录》的创作背景历史主要是以十七世纪中明末清初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中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内容宏富,包含了吏治、财赋、典礼、经义、吏舆地、艺文、史学、官方八类。有条目1019条,《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的是《召杀》仅有9字,内容宏富。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语。

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阳潘耒据其手稿整理付刻,为三十二卷本,包括经义重刊本和斋刻本。此本书是顾炎武的入室弟子对《日知录》遗稿作删削整理。而后学均认为此书在最具保存和反映顾炎武当时的学术思想。

同年(清康熙三十四年)黄汝成以潘耒整理的遂初堂本为底本,把道光以前博采诸家之长,清人注释之大成,为《日知录》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且便利的书本。

顾炎武全集

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明朝时期走向灭亡和清朝时期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