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信的成语有哪些 十面埋伏与韩信有关么

韩信电影

之前我们说到,有关韩信的电视剧有很多,五花八门,每个演员就代表着不同的版本。电视剧容易上电视机的屏幕,供我们欣赏,但是跟它差不多的电影,也有着自身的魅力。

《王的盛宴》海报

《王的盛宴》海报

05年上映的《韩信点兵》,完完全全就以韩信为主线,把韩信出生有所改变,认为韩信是韩国后羿,而我们知道的历史,认为韩信应该是出生在楚地。但不变的就是韩信依旧在寻找明君,在项羽帐中,遭受冷落,依旧是投奔到刘邦旗下。这部吴樾所扮演的韩信,依旧是众人眼里的战神,短短80多分钟的时间,就笼统的概括了大将的一生。这就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电影必须的精简,抓主要的一些事情而去说,战争的场面也削弱了。

直到我们的无厘头导演陆川执导,他所拍的楚汉故事,更多的偏向于行为艺术,缺乏对历史的叙述。虽然其中大腕云集,在此片的宣传会一直强调,这是根据近年来的最新的考古资料,结合过去的记载,充分理解历史,而不是简单的翻拍。但是这片子上映,大多数人会抱着对楚汉故事的好奇而去前看,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在毁片,拍的简直没法看,评分也不过是5.2。之前他们说了那么多要尊重史实,观从场面上来看,十足的史诗片气质,但是整个故事框架明显的很单薄,毫无任何史诗感可言,被人称为“伪史实”。其中的韩信扮演者韩信,说的台词生硬,毫无违和感,更多的是衬托刘邦和项羽。

现在所拍的电影,都遭人吐槽,不知日后会出现怎样的无脑片,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韩信的成语

关于韩信的成语有很多个,比如:国士无双、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胯下之辱、功高震主、不赏之功等。这些成语都是出自韩信的个人生平。那么这些成语都包含着怎样的故事呢?

韩信剧照

韩信剧照

其中国士无双和略不世出这两个成语都是夸奖韩信的才能的。韩信的军事才能极高,恐怕连西楚霸王项羽都比不过。但是他出生不好,所以一直都在项羽和刘邦的部队中默默无闻。直到萧何发掘了他,向刘邦推荐韩信,还说韩信是一个略不世出的人才,当得起国士无双这个词。

而背水一战和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两个成语是出自韩信攻打赵国时。在韩信攻打赵国时,为了激发己方士兵的勇气时,将部队安札在河边。这就意味着,一旦赵军前来攻打,那么汉军就连退路都没有。这个做法在一开始被赵军所耻笑,但是在韩信灭掉赵国时,这个做法就得到了人们的称颂。而与这件事有关的还有一个成语,就是拔旗易帜。

至于胯下之辱这个成语说的是韩信少时贫困,靠乡人的接济过日子,被同村人看不起。有一个少年厌恶韩信,就让韩信钻自己的胯下来侮辱韩信。而让少年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韩信竟然真得钻了。在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这件事就被人们说成是韩信隐忍负重,能够忍受胯下之辱。

韩信灭七国,逼死项羽的功绩被人们称为是不赏之功,因为这份功劳太大,而韩信的地位也已经高到了不能在前进一步的地步。而这份功劳遭到了刘邦的猜疑,所以最后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这也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功高震主。

这些关于韩信的成语都是从韩信的人生经历中被概括出来的,算得上是韩信的人生写照。

淮阴侯韩信

关于韩信最早的电视剧,那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的一个老电视剧,是《淮阴侯韩信》。其中老演员演技那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到位,他们的眼中是炯炯有神,而不像如今的演员,眼中都是金钱。这部电视剧成就了张丰毅,但有的人认为是有张丰毅才成就了这部电视剧,该剧主要讲的就是韩信一生的悲凉和结局的凄惨。

《淮阴侯韩信》海报

《淮阴侯韩信》海报

这都是大家童年的记忆,小时候肯定在家里看过这部电视剧,短短10集,却让人印象深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画面清冽,层次感明显,反差大,锐度恰恰好,画面感还算适合我们观看的。

故事情节,大体上尊重史诗,几个有名的典故其中都已经讲到过。如寄食漂母、吕后杀韩信这些都重现在我们眼前。犹如几页史书,纷纷在我们面前飘过。

在演员服装以及细节上,导演组做的都挺到位的,但也有瑕疵。比如韩信所率领的军队,很多都没有铠甲和头盔,只是用一和卷帕包卷头部就好了,手里拿着的不是铁矛,而是一根削尖了的头的竹竿,倒也符合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但是项羽的军队的铠甲,有点累人,由一系列很小的长方块金属块拼成,不像是秦末汉初的款式,但有点像唐宋时期的了,太过于华丽。当时的铠甲款式,应该是很朴素的,有金属甲,也应该像是秦军的一样,由一块比较大的金属拼接而成,便于活动。

电视剧中的主题曲,就是《十面埋伏》,唱出了时代的凄凉,让人不禁叹息韩信的死。这部电视剧总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韩信几岁死

韩信几岁死?韩信是历史上的汉初三杰之一,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是现今淮安市淮安区人。在秦朝末年,韩信是刘邦手下著名的军事将领,和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并且还和英布、彭越两人一起成为汉初三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军事家。

韩信雕像

韩信雕像

那么这位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勋是怎么死的呢?韩信几岁死的呢?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死于公元前196年,死时仅仅35岁。韩信起初投奔的是项羽,但是在项羽手下一直未能得到重用,此时,已为刘邦谋士的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十分相信萧何看人的眼光,便直接封韩信为大将军。而韩信果然也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在各大战役中都发挥了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通过分析所有的因素,集结所有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先后打败了魏、代、赵、燕。在汉四年的时候,韩信被刘邦封为了相国,之后又全歼了项羽的二十万大军,次年又在垓下围杀了楚军,逼得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在刘邦成了大事之后,韩信被封为了楚王,但之后便因人诬陷而被贬为了淮阴侯。随后在吕后和萧何的合谋之下,韩信被诱骗进了长乐宫的钟室之内,给杀掉了。在韩信死后,他们又灭了韩信的三族,以除后患。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讲的就是淮阴侯韩信的故事。若没有萧何,韩信进不了刘邦的帐下,若没有萧何,韩信也不会被这么坑杀。

韩信分油

韩信分油是有关于汉朝大将韩信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流传证明了韩信的聪明才智,也证明了他行军打仗靠的是自己的才能,绝不是仅凭运气。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发展的呢?

韩信剧照

韩信剧照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的时候,经过了一个地方。这里有两个人正在为平分油而犯愁。原来这两人身边有一只大油篓,里面装了十斤油。但是这两人只有一个能装七斤油的罐子和能装三斤的葫芦。这让两人犯了难,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均分这十斤油。

韩信经过时看到了这个状况,一看就说出了方法。他说将篓里的油注入葫芦中,在将葫芦里的油倒入灌中,最后在灌快要满的时候将灌中的油倒入娄里,这样油就能被平均分开了。韩信说完之后,立马就走了。这两人听到后,跟着韩信所说的步骤就实施了,发现几下之后,油真的被分开了。

那么韩信分油到底是怎么分开的呢?让我们来推算一下。原本篓中十斤斤油,罐中和葫芦中没有油。从篓中往葫芦倒油,接着将葫芦中的油倒入罐中,再将篓中的油倒入葫芦中,这样算来,就是篓中还有四斤,葫芦中还有三斤,罐中也有三斤。再一次将葫芦中倒入罐中,篓中倒入葫芦中。

此时的篓中只剩下一斤。接下来,将葫芦继续往罐中倒油,就变成了篓中一斤,葫芦中有二斤,罐中有七斤,将罐中的油倒入篓中,葫芦的油倒入罐中后,可以发现,罐有二斤油,篓中有八斤油,葫芦中没有。再将相同的动作执行一次,就会发现此时篓中和罐中都剩下了五斤油。十斤油就这样被均分了。

能将如此复杂的分油步骤用十四字字概括出来,可见韩信的计算能力之强悍。

历史上的韩信

由于现今关于韩信的文学作品太多,对于其人性格、事迹,很多都是杜撰、捏造的,那么历史上的韩信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张震版韩信剧照

张震版韩信剧照

历史上的韩信基本上是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史料上流传下来的故事也多是弘扬韩信的正能量,多是对韩信其人丰功伟绩的歌颂与吹捧。关于历史上的韩信是个怎么样的人,可以从那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与韩信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中看到。首先韩信是个军神,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并且擅于将书本上的知识、前人的经验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人心等因素一起考虑进去来制定战略。

除了军事家、战略家等关于军事的谋略外,历史上的韩信还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传说当时仍然贫困潦倒的韩信一直挂着一柄佩剑,后来被一个小流氓逮到,明着欺负他,要么让韩信一剑杀了自己,要么就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承认自己是胆小鬼。韩信权衡之下便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引得众人嘲笑。然而在韩信成名之后,却没有惩罚这个小混混,以德报怨,深得当地民心。

韩信还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相信凭自己的本事肯定能在军中做出一番事业来,因此当项羽长久不重用他的时候,便毅然离去,另寻明主。而在刘邦也不重用他的时候又打算直接离开,幸好当时的刘邦丞相萧何早就认定韩信是个非凡的人,月下去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从此给了韩信大权,韩信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