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改革措施有哪些 汉武帝推恩令高明之处

汉武帝改革

汉武帝的改革主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面,政治上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的权威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军事上则是以不再一味的突然,而是选择直接出击。经济上汉武帝主要采用了桑弘羊的建议,最后是国库充实,而且汉武帝时兴修了水利。文化上大家都知道就是独尊儒术,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是汉武帝治理官吏还是采用酷法的。

汉武帝的石像

汉武帝的石像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弟,使其成为小诸侯国。还有汉武帝和前面三位皇帝不一样,汉武帝时的丞相并不受到礼遇,为了贯彻自己的命令设立了中朝,所以丞相的权利是削减了,以前丞相都是贵族来担任的,但是汉武帝时出生平民也可以。汉武帝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共有11个年号。军事上汉武帝击溃了匈奴,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这三次的胜利使得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还有汉武帝时疆土开拓到了西域,朝鲜、越南等地方。汉武帝时期,由于长期的对外征伐,本来充实的国库变得入不敷出,当时富商的家产都抵得上一个国家,所以汉武帝改革币制,盐铁茶都改成了官营。

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是为了思想的统一,因为思想越是开发,越是难以管理,因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在长安办了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使得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独领风骚2000多年。汉武帝时期的中国史与西方罗马帝国媲美的东方大国,所以汉武帝是历代帝王中杰出的译文,开辟的疆土,奠定了两千年后的中国版图。

汉武帝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一项法令,从汉文帝和汉景帝这两位皇帝开始,对日益强大的诸侯国势力皇帝们都感到了一种威胁的力量。汉武帝时的推恩令,就是为了巩固皇权下令允许诸侯国这些诸侯王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在诸侯国越变越小的时候,汉武帝就可以乘机削弱他的势力了,名义上是施恩,但实际上是削弱诸侯势力。

汉武帝的塑像

汉武帝的塑像

推恩令下达后,许多诸侯王的庶出子嗣也受到了封列侯的机会,不少诸侯国从一个大整体分成了若干个。当时列侯的土地是归朝廷管辖的,所以王国分为侯国后,王国的土地缩小而中央管理的土地扩大。这变相的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而朝廷的管理的地域扩大。推恩令的实施旨在减少诸侯王的封地,在汉武帝之前,诸侯王的封地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其他的庶出子孙不能得到尺寸之地,虽然在文景两代时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诸侯势力依然还是威胁着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推恩令施行后,诸侯王的其余庶出子也在诸侯王的封地中得到了土地。

汉武帝的推恩令虽然名义上没有对诸侯王进行削藩,也避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势力衰弱,而中央集权相应的加强。汉武帝提起的时候,我们总会说起秦皇汉武,因为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统一了中国,都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疆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

汉武帝时的名臣除了卫青、霍去病、李广、霍光、张骞、主父偃等人外,还有司马迁、司马相如、董仲舒等人。司马迁的父亲也是一位史学家,但是司马迁的一部《史记》让司马迁名垂千史,司马迁被后世誉为历史之父,因为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几乎踏遍了西汉的各个角落,回到长安后入朝做了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