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仪休拒鱼的为政启示是什么

公仪休拒鱼的为政启示

公仪休之所以能够为鲁国宰相不仅因为他博学多才,更多的是他的多才能够在治国上颇有见解,能够很好辅佐朝政,且为官清廉,带动了很大的领头作用,给鲁国带来一派正气,而他不受鱼的故事虽小却也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学。

公仪休不受鱼的图片

公仪休不受鱼的图片

公仪休拒鱼的故事以生动的比喻将其中道理告知他的弟子,现在给他送鱼的人不代表以后都会送,那么他接受了他的鱼触犯了法律,日后被贬官,自己无法有俸禄能够为自己买鱼,那么一切都打水漂了,由此来说明受贿是不合算的。公仪休不同于其他儒家,其所述均为小道理,但却是很实在的,每个人都很受用。

公仪休为鲁国宰相位高权重,深知前来送鱼的人是别有用心的,深知自己喜爱吃鱼遂更不能接受他人送的鱼,这句话便是代表着公仪休深知其有权而不能滥用权,正是因为他看的很清楚,方能如此自我约束和控制,如此廉洁。

这种廉政倡导的是将理念付之于行动,身体力行方是廉政的最佳说服方式,他拒鱼不仅很好的向其弟子展示了为官处世之道也体现了出其拒绝腐败的品性。公仪休拒鱼也表现出他的明智,他严守克己,遵循法制,利用法制约束自己,也告诫了那些大权在手,官官相互,收受贿赂的大臣们。

公仪休简介

仪休为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官至鲁国宰相,才学丰厚,德行高尚,深知官场为官之道,也明白为人品性端正,因为律己守法而闻名于世,其所教导的学生均很出名。

公仪休画像

公仪休画像

公仪休别名为公仪子,是鲁国有名的才子,是为博士,博朗群书,德才兼备,甚是有名,也正因如此,其才学优异方能为鲁国宰相。为官后,公仪休十分懂得官场礼制,也十分恪守己律,遵守法律以严格的法制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一心为百姓着想,以身作则,带动官场百官使其品行端正。

司马迁史记中曾如此记载公仪休:“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他称公仪休是一个守法遵循礼节的官员,这个品德从公仪休不断拒收他人之礼便可以看出来。在其位谋其事,不贪图更多权益,只想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官员,其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也成为当时廉洁的政治风气的带动者。

而且公仪休认为为官者乃是百姓的父母官,需要多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占取百姓利益,夺取他们的生机,不许占他们的小便宜,因而他还为了这个不允许家中人种菜织布,只为了能够让更多以此为生的百姓能够更好的谋生。

公仪休是一个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之人,是一个秉持原则的人,不贪图权益,是一心为民的好官。

公仪休相鲁嗜鱼

?公仪休为鲁国宰相,他十分喜欢吃鱼,这件事情鲁国上下均知晓,便有全国人民争相给公仪休送鱼的举动,而公仪休全拒绝了,这虽然是个小事但是却从这件小事中看出公仪休廉洁守法的高尚品德。

公仪休不受鱼的图片

公仪休不受鱼的图片

公仪休相鲁嗜鱼这件事被《初谭集·廉勤相》记录在册,而后世人便从这件事情中看出公仪休的为政做人遵循的礼制和法纪。

该篇章原文为: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