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 QQ 7384656
姓氏起源

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

谢姓历史来源

谢姓图腾

谢姓图腾,谢姓人起源于远古后羿氏部落,以射猎为生,尊奉弓箭为图腾。‘饮血茹毛’。发明和使用弓箭后,由‘穿树叶吃野果息巢穴’进入‘狩猎’,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称“白羽城”,至今尚有遗迹存世。

谢姓图腾

起源始祖

传说中源于黄帝部落:“夏商周”

传说中源于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申伯后人以国名为姓氏。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三代之际微不见)。

源于炎帝部落:现代谢氏公认的始祖申伯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改姓直勒氏

隋末唐初文学家谢偃(?—643年) ,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

复姓谢丘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到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这部分族人也随之东迁至龚邱(古兖州,今山东宁阳)。为了纪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将新封的龚邱地方也称作谢丘,后有一部份族人以居邑谢丘为姓氏,称谢丘氏,春秋鲁有谢丘章。战国以后再也不见史料记载。

射、谢:通假字

在史籍《汉书》中,颜师古更认为:谢氏是射氏的一个分支。战国墨家谢子(前331-前288),又作祁射子,山西省太原人。

东汉末,大鸿胪谢服,奉旨出征。天子以为将军出征姓谢名服不祥,将其改姓射名咸。从此谢服及其谢子登、谢援便不再姓谢而姓射了。

源于蒙古族汉化(有身份证区别)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清朝时期,一些蒙古部落在摆脱了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汗的控制后,归附于满清政权。清政府组建了蒙古八旗。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别速惕部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

陈蒙古八旗萨拉氏一支祖上萨拉·白达色,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辽宁丹东凤城牛庄落户,后取其名首字谐音汉字“白”为氏,萨拉·白达色的弟弟萨拉·黑达色则携眷至丹东岫岩地区落户,取汉字“谢”为氏,隶属于镶蓝旗蒙古。今后裔散居于岫岩哈达碑、偏岭、凤城大堡、石城、宽甸长甸等地。

巴尔虎旗蒙古中的谢京氏族,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谢”为氏。

蒙古兀良合部的锡勒朱徳氏族、哈日玛赤氏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谢氏、邢氏。

源于满族汉化(有身份证区别)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萨察氏,亦称沙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aca Hala,汉义“头盔”,世居瓦尔喀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谢氏为乾隆大帝钦赐之姓,专用于具有官身之萨察氏族人。

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谢氏、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满族苏拉喇氏,亦称松佳拉氏,满语为Sular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谢氏、松氏等。

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锡尔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irhin 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金氏等。

迁徙传播

巫谢人、谢水流域的传说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谢原来是巫师的名字,在巫咸国中生息繁衍了数千年,其后商朝迁都于耿(今河南温县),巫咸国的一部分人也南迁于谢水流域(今河南洛阳)。

巫谢人定居谢水流域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容忽视的势力,至西周建国以后,为了在洛阳一带安插亲信势力,他们被作为西周的异姓臣民从谢水一带迁出,沿秦岭东部的熊耳山和外方山南下,到达南阳附近的泚水、谢水流域,并最终在那里定居下来。

先秦时期

南申国灭亡后,末代申伯谢预之子谢昌俊归顺楚国,被封为大司马。此后,谢氏家族世世代代在楚国身居要职。战国前期,楚简王设立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任命谢珽为兰陵县首任令尹,该地因附近山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后代先后迁往山西、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墨家思想家谢子是关东祁(山西省太原)人,鲁国人孟孙之家臣谢息生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

秦汉时期

秦尚书、武德将军谢武,夫人王氏、邱氏、刘氏、骆氏、徐氏、张氏,子三十六人,散居天下。其中第十五子谢秉槐(刘氏所生之第三子),西汉初期担任儒林郎、尚书太尉,负责军队和政府的日常经济开支。谢秉槐之子谢堂,在汉文帝、汉景帝年间担任将军、中大夫。谢堂之子谢瑛,汉武帝年间担任中郎将,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屡立战功。西汉时的谢殷封章乡侯(湖北荆门西);西汉九卿谢尧是河南省南阳人,新朝大臣谢嚣、谢暹、谢丕祖孙三代是河南陈郡宁平人。

绿林军领袖谢躬是河南南阳人;赤眉军领袖谢禄是山东临沂人;公孙述的大司马谢丰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士谢甄、谢廉(12岁上洛阳太学)都是汝南召陵(河南郾城东)人;谢弼是东郡武阳(山东莘县)人;谢该是南阳章陵(湖北枣阳南)人;东汉隐士谢季孝是汝南慎阳人;《毛诗》学者谢曼卿是扶风平陵(今咸阳秦都区平陵)人 ;光武帝儿子淮阳王刘延大舅子谢弇是淮南人;东汉平乡侯谢安是下邳人;清河相谢暠是信阳人;东汉大臣、侍中谢惮、谢笃、谢宓三兄弟是陈郡圉县(今杞县圉镇)人。

魏晋南北朝

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他们三人仅统帅东晋八万兵马,却打败了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使秦军丢盔弃甲,望风溃逃。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此战事。战后,东晋朝廷表彰谢家功臣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考东山,在浙江绍兴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谢家叔侄寓居会稽,在东山建有豪宅,谢安致仕归第,常游东山以山水自娱。许久不朝,帝心思慕。适值炎天,晋帝乘舆幸安宅,距安宅数武,停舆憩榕树下,凉爽宜人,百倍精神,帝问左右:“此树谁家所种?”左右以谢对,帝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联若得之,可卜长生。”王勃《滕王阁序》“谢家之宝树”正指此事。堂号“东山堂”、“宝树堂”均源于此。

至晋朝,谢氏开始进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谢缵、谢衡、谢裒、谢鲲、谢尚、谢安、谢万、谢玄、谢晦、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景仁、谢贞等都是陈郡阳夏人。当地谢氏家族集中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谢夷吾、谢煚、谢承、谢渊、谢崇、谢勖、谢敷、谢斐等。

唐、五代时期

唐朝至五代,由于朝廷调遣、征战、兵燹等原因,中原地区几次向南方,尤其是向闽越地区大移民,居住在谢氏祖根地河南的谢氏,每次都有族人加入移民行列。唐朝的谢偃是卫州卫人,其地即今河南浚县;谢方叔是威州(今四川省理县)人,五代时的谢瞳、谢文节都是今福建福州人。

宋时期

宋代的谢涛、谢绛是浙江省富阳人,谢履是福建惠安人,谢季成是福建晋江人,谢良佐是河南上蔡人,谢逸是江西临川人,谢勋是福建建安人,谢谔是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南)人,谢折贤是福建仙游人,谢翱是福建蒲城人,谢枋得是江西弋阳人,谢深甫是浙江省台州临海人。

元时期

元代时期,谢姓的记载再度陷于低谷。见于史书记载的也只有六部尚书谢让、谢端、谢一鲁、谢伸温、谢应芳和谢睦欢等人,即使加上见于其他书中的谢景章、谢俊民、谢晖等著名人物,其总体数量也依然难以与此前的宋代相比。

明时期

谢徽是长州(今江苏省苏州)人,谢肃是浙江上虞人,谢琏是福建龙溪人,谢绶是山东乐安人,谢铎是安徽太平人,一品大学士谢迁是浙江余姚人,谢榛是山东临清人,谢有儒是湖北蒲圻人,谢杰是福建长乐人,六部尚书谢升是山东德州人,状元谢一夔江西抚州人。

清时期

谢济世是广西全州人,谢清高是广东嘉应(今梅州)人,御史谢振定是湖南湘乡人、六部侍郎谢墉是浙江嘉善人,谢朝恩是四川华阳人,谢家福是江苏吴县人,谢宝胜是安徽寿州人,谢启昆是江西南康人,谢家乐是浙江钱塘人。由于谢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虽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但对谢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谢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地长足发展。

明初入台湾

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与颜思齐设寨于笨港(今台湾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垦荒。漳、泉二州有不少谢氏人加入拓垦行列,成为最早入台的谢氏移民。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廷平郡王,率领将士数万人入台,经过八个月的战斗,台湾于清康熙元年回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的部下有个谢贤,任工官,还有个谢岩,任州官,他们二人于公元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是有名可查考入台最早的谢氏人。郑氏父子主台期间,闽、粤人大批徙居台湾,浙江省上虞县人谢大周(1621-1678),1656年加入张煌言部,1662年随郑成功部移民台湾高雄,逝世后葬在新丰区埤仔头。还有一位谢氏人,来台后辗转定居于如今的桃园市。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族入台者络绎不绝。有文献记载的谢氏入台及在台的活动即有将近二十起。

香港和澳门

他们大多是历史上的广东谢氏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客家人,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谢氏族人陆续迁到这里居住,进一步扩大了谢氏族人在这里的队伍。另外,他们也像生活在台湾的谢氏人一样,活跃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并且为了加强同姓宗亲之间的联系,还成立有谢氏宗亲会,并与总部设在台湾的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海外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欧美,大洋洲等地。南宋时的谢升卿迁往安南(越南)做驸马,儿子陈日煚成为陈朝开国皇帝。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福建省长汀人谢文彬,因取盐下海,飘泊至暹罗国(今泰国),留居该国,官至坤岳(学士)。明神宗万历庚子年(1600年),福建厦门海沧谢氏有人乘船南渡,到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谋生。清朝至近现代,有更多的谢姓人走出国门,飘洋过海。

泰国有谢易初、谢国民、谢慧如、谢枢泗、谢其昌、谢伯诚等。 印度尼西亚有兰芳共和国(加里曼丹)第八任大总统谢桂芳、谢建隆、谢建智、谢建友等。美国有著名学者谢益谦、旧金山华人权益促进会执行主席谢国器等。澳大利亚有飞艇发明家谢缵泰,祖籍广东开平。苏里南有财政部长谢欣。

郡望堂号

郡望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陈徐陵撰、清朝吴兆宜注)记载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谢氏家族的十二大郡望:

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輶、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将,改为射咸,其子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则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堂号

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威怀”和“安晋”的堂号出自东晋名臣谢安,谢安名望很高,才气超人。桓温梦想篡位,扣押谢安,要求他合作,谢安坚决不屈服。桓温失败后,皇上拜谢安为尚书仆射,淝水之战,谢安与其侄子谢玄以少用多,击溃苻坚大军,使晋朝转危为安。谢安的忠诚和威风使朝廷上下、外国邦联都敬佩他、怀念他、惧怕他。这就是“威怀”和“安晋”堂号的来历。

陈留堂

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

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

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 ,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

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历史网(www.16261.net)

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

袁游全集 民族简史 历史地图 二十四史
征集历史资料 有奖励哦 QQ 738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