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是管什么的(普贤菩萨的寓意和象征)

普贤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全名是普贤行愿无边菩萨,也称遍吉菩萨、大行菩萨、十大愿王。他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为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他代表德(有延命之德)和行(发十种广大行愿)。他是大乘佛教行愿(包含修行和誓愿两个层面)的代表。

《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意思是大士,是指发大心愿的人。菩提,觉、智、道的意思;萨埵,众生、有情的意思。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萨立誓: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以种种不同的化身来到众生之中,随时随地解救危难。

普贤菩萨雕塑图片

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的特征: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

按《悲华经》记载,宝藏佛为泯图授记,改法号为普贤。普贤菩萨以十大愿为本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体现菩萨度众生的愿力,无有退转之心坚定。

普贤菩萨法身形象:头顶常有一只宝莲花盛开,头戴着五佛冠,全身闪现金色,穿天人衣,左手结施愿印,右手持着莲花或如意,安详地坐在一头六牙白象之上。唐朝以前,普贤造像图画多为男身女相,宋代以后转变为多为女身女相。

相传普贤菩萨的传法布道的道场(道场是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在四川盆地的南侧峨眉县西南峨眉山(古称蒙山、牙门山,有震旦第一山之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对如娥眉,故称峨眉焉。晋代有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先结庐而居后修建普贤寺,这是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开端。

峨眉山金顶图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灵牙仙。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峨眉山寺庙中的普贤雕塑形象多骑白象。峨眉山中万寿寺(晋代始建时名普贤寺)所塑普贤法像:普贤坐在大象背负的莲台上,手执如意;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在莲座上。

普贤菩萨坐骑图片

相传普贤菩萨的诞辰日是农历每年二月二十一日。

《法华经》: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主司一行三昧(正定),行和愿统一平衡,在因地发心修行时,立下的十大行愿:敬礼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十大愿图片

普贤菩萨开创了佛教的密宗分支。大乘佛教可分为显密二宗。普贤菩萨是他在显宗的称呼。在密宗,普贤化身金刚萨埵,也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民间称为南方欢喜佛)。据《净修捷要》记载:普贤菩萨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

普贤菩萨心咒,也称大圆满殊胜清净心咒:唵 梭 嘎呀 梭哈,注音:ōng suō gā yā suō hā。传闻心咒可以净化众生的业障,让众生远离烦恼,获得平静和般若智慧。据史书记载,普贤菩萨心咒起源于唐代的禅宗高僧常通法师。

普贤菩萨图片

《金刚经》在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中,世尊曾开示一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是告诫我们,拜佛求佛,是心外求法的外道,不是明心见性的正途。普贤菩萨十愿中的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这时,佛陀的说法与普贤菩萨的说法好像有所差异。我觉得,二者说法不矛盾,说的都是礼敬诸佛、拜佛,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求佛完成自己的心愿。拜佛是态度问题,求佛办事是妄念,是迷信做法,二者不是一回事。

普贤菩萨发愿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普贤行愿品》: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普贤菩萨是西晋聂道真翻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引入的,后,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全面描述了普贤菩萨乘坐六牙白象誓愿守护众生的崇高形象。

《普贤菩萨警众偈》: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