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怎么称呼?官家皇上陛下哪个才是正确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德很高,用以前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来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配五帝,于是兼任二者来取,称为皇帝,而自己又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所以称自己为始皇帝,秦始皇的名称也就这样由来。

太史公自序曰“作今上本纪”,又其述事皆云“今上”,“今天子”,或有言“孝武帝”者,悉後人所定也。皇帝活着的时候可以称为今上,陛下,天子,皇帝,官家,刚死的时候称为大行皇帝,等到庙号和谥号都确定了就可以用庙号和谥号称呼,汉武帝就是世宗皇帝,或者孝武皇帝。二十五史多有这种庙号+皇帝的说法,只是确实不是很多,大多是一些诏令册文的比较正式的用语。多是谥号+皇帝,武帝应为世宗孝武皇帝,大明世宗嘉靖帝。哪个皇帝生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曹叡除外)?

普通人言称当今皇帝,西汉称县官,较晚的宋朝才称官家,明清才称皇上。臣子当面称,不能直呼君父一切名号,只能称陛下或足下,陛下足下都不是对帝王的称呼,而是称辅相左右的阶下站立的侍从郞官等。始皇定一尊,皇帝二字不能出口,言则大不敬腰斩族诛,甚至清朝,只有皇上的在世的长辈才能叫他皇帝,慈禧太后要训戒光绪帝的时候才说皇帝,光绪听到太后口出此二字就知道自己出错了。天子可能通称,无论谁什么时候用或者指代哪朝皇帝在位的不在位的都可以,甚至不被认为正统的称帝的都可说某某天子。东汉以后至俩宋,最为常见的庄重的称呼是圣上,今圣,圣躬等,普通一点的还有大家,国家,某家(如宋家),帝家等等,对应的老百姓就是民家、人家,小家等。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古代对皇帝的称呼也有很多种,像唐太宗,明成祖,乾隆,这都是不同时代对不同皇帝的称呼。而对于宋朝来说,对皇帝的称呼可谓是特别的别致。别人家都称陛下表示尊贵,而宋朝却称皇帝为官家,这是什么原因呢?

宋朝是很多人都憧憬的一个朝代,它不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而且夜生活丰富,娱乐业发达。毫不夸张的地说,现在人如果穿越到宋代,除了不能上网以外,其它方面基本都能满足。喜欢看以宋朝为背景古装剧的人,大多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臣子在称呼皇帝的时候,叫的不是皇上或陛下,而是“官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清平乐》让宋仁宗火了一把

我们一般听的最多的,称呼皇帝的词都是叫皇上或者陛下,皇帝则自称朕、寡人等。但在《清平乐》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新的称呼“官家”。所以很多观众发出了疑问,宋朝的皇帝到底应该如何称呼呢?其实古时候各个朝代对于皇帝的叫法都不完全相同,宋朝时期皇帝的确是用“官家”这样一个称呼,那“官家”到底是什么意思,来历又是如何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其中的历史背景,一起来看看吧。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后周恭帝禅位,建立大宋王朝。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传18帝,国祚319年,宋朝有一点和别的朝代不一样,宋朝把皇帝称“官家”,而不是称陛下或皇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疑问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也很好奇,《国老谈宛》中记载:“徐钰为散骑常侍,太宗谓曰:官家之称,其义安在?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盖皇帝之谓也。”

赵光义好奇的问了,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也问了,《湘山野录》记载:“上(真宗)乘醉问之:何故谓天子为官家?速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从容数杯。上又曰:正所谓君臣千载遇也。李亟曰:臣唯有忠孝一生心。纵冥搜,不及于此。”

从上面两段史料来看,所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这样皇帝要至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一个贤明的皇帝,没有自己的私爱、私财,皇帝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的,天下的老百姓对于皇帝来说,都应该一视同仁。“官家”所谓的变化出“君权神授”观念的某种微妙改动,包含着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这是从史料的角度来分析,宋朝称皇帝为官家,还和宋朝的创始人赵匡胤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赵匡胤在后汉时期投奔枢密使郭威,赵匡胤在后周柴荣时期,攻击北汉、南唐,立下赫赫战功。柴荣病重的时候,赵匡胤升为殿前都点检。

《宋史》:六年,世宗北征,为水陆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关南平。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恭帝即位,改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

赵匡胤凯旋以后,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皇帝。改元建隆,国号“宋”,赵匡胤这样称帝,不能让天下的臣民信服,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赵匡胤就想出来这样一个想法。不称“朕”,称官家。皇帝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这样既没有降低身份,反而提高。

《礼记·礼运篇》记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也就是说大道在的时候,天下的存在就是为了众人或大家,选拔贤人,不任人唯亲。当大道隐去的时候,天下就成为一个人的家,人们只会为了自己和亲人谋利益。从《礼记》透露的思想取向来看,它是推崇公天下的。而宋代皇帝作为治理天下的君王,那么他的首要责任就必须是为了天下众生的福祉,而不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这是宋代皇帝的一种政治取向,但禅让已经成为不现实的理想制度,要求宋代皇帝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有贤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子孙,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又取“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理念,“官家”这个称呼的整个逻辑就是指:

我来当这个皇帝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幸福,并且将选拔贤能之士入朝为官,在他们的辅佐下一起努力。但皇位属于皇室独有,它只能在皇室内部进行世袭。

宋朝皇帝很巧妙的把这种政治取向和个人欲望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将家天下和官天下结合了起来,家天下并不影响官天下的存在,官天下也并不影响公天下的存在。虽然我的皇位只能在子孙之中传递,但是并不影响我和我的子孙们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同样,我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时候,也并不影响我将权力局限在家族之中。

赵匡胤让后周恭帝禅让给自己帝位,按照“官家”的理解为,我当皇帝为了天下老百姓,并且选拔有能力的管理大臣,在大臣的辅佐下,来共同治理国家。赵匡胤巧妙地把家天下和官天下结合起来,虽然我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也不影响我的子孙继续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显然,这是比公天下的政治理念更加理想化的一种设想,将“家和官”完美的契合起来,当然这样的政治理念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它无法保证后续的皇帝是否也能执行这一点,是否会将个人享受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因此,这就是“官家”这个称呼的由来,可以说它寄托了宋代皇帝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政治理念。

但宋代皇帝为了贯彻自己“官家”的政治寄托,也确实提高了士大夫的地位和权利,营造了“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现状。所以宋代士大夫的地位很高,官僚集团的权力压过了君主的权力,宋神宗推动王安石变法,但是在守旧的士大夫集团的集体反对下,宋神宗也不得不照顾他们的声音,几度将王安石罢相。

宋神宗想要杀一个漕官,但是在大臣的反对下,他也不得不重新考虑,甚至采取妥协的方式。宋代时期皇帝的权力的确受到很大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确实存在一些“官天下”的影子和面貌,君主的个人意志无法凌驾在国家之上,并不说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下面的臣僚们也能用自己的意志压倒皇帝的意志,所以宋神宗想要推广变法失败,想要杀一个漕官却不能如愿。

但是在明清时代这样的时期显然是不会出现的,明清时代是成熟的“家天下”,皇帝的意志胜过一切,在“大礼议事件”中,嘉靖皇帝以一己之力对抗群臣,并最终取得胜利,嘉靖和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却依然不会动摇他们的统治,生杀予夺,任用士人都在皇帝的一句话,这显然是不健康的制度。

像明朝的有些皇帝虽然几十年没有去朝廷上朝,但却不会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一不管多久,他依旧是皇帝,权利依旧在皇帝手中,他们的一句话就能播剥夺掉很多官员的性命。

在宋朝,皇帝权利被制约的很惨,这也是文人权力到达一定高度上的一种害处。所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因为皇帝要至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一个贤明的皇帝,没有自己的私爱,私财,皇帝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天下的子民对于皇帝来说,都应当一视同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里说:“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在宋朝,对皇帝的称呼官家里面来说,更寄托了皇帝对宋朝的一种治国理念。

虽然是封建君主集权,但是在宋代我们还能看到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大大的限制,虽然宋代君主称呼自己为“官家”寄托的是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但在一定意义上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官”确实限制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家”,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把宋代皇帝称之为官家的原因了,所以,你懂了吗?

宋朝皇帝怎么称呼

宋朝皇帝怎么称呼 官家、皇上、陛下哪个才是正确的?

《清平乐》中,宋仁宗看完范仲淹写的皮影戏之后,便去了曹丹姝宫里,借着喝酒与曹丹姝聊农耕机械的事,借此在曹丹姝这里过夜,没想到曹丹姝直接说:“官家怕也是累了,今日外头风大,我让缳儿给官家拿一盏防风的灯来。”曹丹姝都这样说了,宋仁宗只好尴尬地离开了。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有点疑惑了,这曹皇后为什么叫宋仁宗为官家,是台词出错了吗?实际上,曹皇后并没有叫错,从赵匡胤时期起,宋朝的皇帝都要求臣子后妃们称自己为官家。

那么官家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官家”。

“官家”的含义

都说“官家、官家”,那“官家”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称呼有什么深意吗?

其实,抛开这个称谓对大宋皇帝的特殊意义,它的含义很普通。据史籍记载,“官家”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代文献《西汉会要》中曾写道:“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这句话里面的“官家”并不是皇帝的特殊称谓,而是多数古人对当时官府,即公家的代称。

此后的朝代也都一直沿用“官家”一词来代称官府。除了官府这个意思外,“官家”还是对做官的人的一种尊称。唐朝白居易的诗中多有“官家”一词,“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词”,这些诗句中的“官家”都指的是做官的人。可见,“官家”代表的意思还真不少。

后来,在朝代的更迭演变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官家”一词又开始衍生出另一个意思——皇帝。但最开始这个意思出现的时候,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这个特殊含义来代称皇帝,皇帝自己是没有这样称呼自己的。

到了宋代,皇帝自己开始同意这样称呼了,“官家”就普遍被百姓们用来称呼皇帝,甚至大臣嫔妃们日常称呼皇帝也都是叫“官家”。

这样看来,“官家”一词不仅代表的意思挺多的,还被古代人们用来称呼皇帝,这可太高大上了。

“官家”的来历

大家都知道,大宋王朝的第一个皇帝是赵匡胤,“官家”皇帝一义又是在宋代普及的,那么问题就来了,这赵匡胤为何让大家称他为“官家”呢?

其实是与这个皇位正统是有点渊源的。我们都知晓,赵匡胤本来不是皇帝的,他原本是那后周的将军,在众人的拥立下,于陈桥发起兵变,黄袍加身才当上的皇帝。

可以说,这叫乱臣贼子,谋反,赵匡胤这皇位来的是一点也不光明正大,一点也不名正言顺。赵匡胤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皇位来得有点尴尬,害怕天下人议论,害怕有人不服气,他就想证明自己确实是真龙天子,是可以胜任皇帝之位的。

为了证明,赵匡胤觉得首先就需要一个与历代皇帝都不一样的称呼,这个称呼要比“寡人”、“孤”、“朕”都要高级,尊贵,于是“官家”这个词就被选中了。巧妙的融合了蒋济《万机论》中的三皇五帝的理论,既能够彰显皇权的威严,又能够堵住悠悠众口。称官家可见是说明自己来位比较正,自己是唯一的公家;赵匡胤于是巧妙地把家天下和官天下结合起来,意思是,我是上天派来造福天下苍生的,我的子孙也是如此。

官家跟皇上比起来,少了一层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多了一份仁爱平等的亲切感。但在宋朝,真实情况的确如此,在宋朝后期,很多的朝廷重官文臣都敢在朝廷上当面和皇帝叫板,丝毫不畏惧皇帝手里的权力。

宋朝推崇士大夫治天下。因此在宋朝,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之高。

在电视剧《清平乐》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大臣们对于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权利指指点点,皇帝的行为稍有不端,就会被文官追着劝谏。

比如开封府的包拯,就有一次在朝堂上劝谏宋仁宗,不要给张贵妃的父亲提升,因为太激动,唾沫星子都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去了。

宋朝皇帝甚至还有一个万年之约,其中之一就是不杀士大夫。苏轼当年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要被斩首,最后却被皇帝留了性命,也跟这个约定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宋朝对士大夫是绝对的好,那么相应地,士大夫们自然就会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帝。因为这是他们的“官家”。

“官家”二字也代表了宋代皇帝们美好的政治理想。

所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官天下在于,皇帝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的,因此必须大公无私,努力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同时,皇位又是在家族中传递的,是外人不可惦记的。

所以,宋朝是把官天下和家天下完美的结合了起来。这也使得宋朝成为少数经济、文化、政治异常繁荣的朝代之一。

就拿文化来说吧,宋朝的文化发展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宋朝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样产生于宋朝。除此以外,宋朝还诞生了晏殊、司马光、沈括、陆游、周敦颐、程颢、程颖、朱熹、杨万里、范成大等一大批中华历史上璀璨耀眼的文人。

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出自宋朝的汪洙。

不由得想,假如没有异族的入侵和外敌的侵犯,宋朝是否将繁荣几十倍?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资质通鉴》中载:“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管家”各取前后段其中一字,寓意功绩媲美三皇五帝这几位远古贤明的君主,就像秦始皇命人称自己为“皇帝”差不多。对此,赵匡胤满意的不行,从此下令,所有人都要称呼他为“官家”。

于是宋朝皇帝被称为官家这个传统就一直延续下来了。所以,我们在电视剧《清平乐》、《知否》中听到别人叫皇帝为“官家”,其实是没有错的,相反,还很符合历史。

最早用“官家”来称呼皇帝的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讲的是石虎对石勒的不满,他准备学习冒顿单于杀死父亲取而代之的意思,不过石虎是石勒的侄子。

对于这段内容中的“官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注解为:“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不过胡三省是南宋末年之人,对于这段历史也有可能是经历宋朝皇帝之后的附言而已。

官家最早就是公家的意思,见于白居易的诗歌《青石》:“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及《喜星郡》:“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

唐朝时候太监一般称皇帝为“大家”,而从后蜀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宫词》:“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可见那时候对皇帝的称呼就有“官家”一词。

由此可见,称呼皇帝为“官家”,从五代就开始了,宋朝并不是第一个称呼皇帝为“官家”的朝代。

真正全面普及称皇帝为“官家”的则是宋朝,这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其次曹魏时期蒋济的《万机论》中有说:“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三皇五帝是中国最副盛名和最贤德的圣君,二者兼得就是官家了,这与秦始皇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为皇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并没有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提升了不少;

最后就是宋朝皇帝有一个约定,那就是“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宋朝对士大夫是绝对的好,所以士大夫也愿意只认准宋朝皇帝为官家(此处为公家的意思)。

可见宋朝皇帝对于“官家”的称呼也是煞费苦心!

宋朝皇帝为什么叫官家 这个官家世俗称谓是怎么流行开的

“官家”在古代是皇帝的世俗称谓之一,以“官家“称呼天子,始于《晋书·石季龙载纪》:“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宋朝皇帝自称“官家”,是宋初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的提高的结果。

自唐末至五代十国,朝廷的生杀大权全部掌握在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手中,而皇帝走马灯似地换人,致使“天子”威仪受损,皇权衰落。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身边的臣子多半都是从前的兄弟。因此,他自称“官家”,不称“天子”。

宋朝的那些后继者们,为了表达与百官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愿,也未改变“官家”这一称谓。宋代开科取士后,庶民阶层向上流动,“官家”这一世俗称谓就逐渐流行开来了。

一、宋初皇权的衰落

唐末藩镇割据之乱世,五十三年间,中原轮换五朝、八姓十三君。当时的人只要兵强马壮,就可以自立为王。“天子”于是泛滥,一个牌匾掉下来可以砸死一大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君权神授”的观念在民间开始动摇。

宋代《闻见近录》记载:赵宋创立之初,地方镇守的权力极大,他们拉帮结派称为“十兄弟”。赵匡胤把这十个镇守将军叫到一起,每一人发了一匹马和一把弓箭,相约到城外打猎。到了林子里,赵匡胤就对他们说:“尔辈要做官家,可杀我而为之。”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手下的不听约束,根本束手无策。

赵匡胤先通过“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来又用“杯酒释兵权”收回权力,这些似乎来得都有些轻巧。但是要想让手底下从前的兄弟们信服,除了表现出君王的“宽仁大度”,他别无选择。

基于这样的原因,赵匡胤不自称“天子”,而是按照庶民的习惯,称自己为“官家”。一来显得比较平易近人,二来通过这个称谓,向大臣们传递一出:皇帝愿与百官“共治天下”的心声。后来后妃、公主与文武百官都称呼皇帝为“官家”,逐渐习以为常。

二、世俗称谓的流行

“官家”一词出现得很早,除了《晋书》的相关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政权的皇帝自称为“官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作《喜罢郡》中写道:“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

“官家”一词除了称呼皇帝,也广泛运用在民间。有时候称呼达官贵人,有时候称呼公婆。宋朝《野客丛书》中就有媳妇“称翁姑为官家”的记载。

“官家”一词,其实是由一种职业(官),加上一个“家”字构成的词组。很多情况下,就是代指“当官的人”。古人称卖酒者为“酒家”、写诗的人叫“诗家”、画画的人叫“画家”、僧人叫“僧家”、耕田的叫“农家”或者是“田家”,开店的就叫“店家”……总之你是干什么行当的,你就是什么“家”。

从宋代以前“官家”的本义来看,它可以代指三大类人:一是皇帝,二是当官的人,三是公婆。当“官家”代指皇帝的时候,“官家”和“皇上”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普通称谓,后者是“敬称”;前者用于民间场合,后者用于正式场合。

宋朝是一个世俗化的朝代,赵匡胤自称祖上当过“京兆尹”,其实他出生于社会底层的军人家庭。他在青年时代以前,接触到的都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庶民。庶民阶层有称皇帝为“官家”的习惯,赵匡胤当了皇帝,也不好立即改口。再加上一些更为复杂的政治原因,索性就叫自己“官家”,不再称皇帝了。

宋朝皇帝自称“官家”,有皇权下降的原因。但是这个词流行开来,并不仅仅是因为皇权下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整体“重文抑武”。宋朝开科取士后,寒门子弟大量涌入朝堂,掌握了话语权。

两宋时期,朝廷通过科举向民间取才十余万,选拔人才的数量和频率,远远超过了汉朝和唐朝。从底层上来的文官,本来就有称呼皇帝为“官家”的习惯。再加上当时文官的地位较高,得到了皇权的尊重,所以称呼皇帝为“官家”就显得比较自然了。

三、宋朝皇帝对于“官家”的想法

《湘山野史》中记载:有一次宋真宗请李仲容喝酒,故意用大号酒器想灌醉他。李仲容不胜酒力,对宋真宗说:“请‘官家’把大号酒器撤走。”宋真宗就问他:为什么皇帝要叫“官家”?李仲容说,《万机论》有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具三皇五帝之德,故曰官家。”

从宋真宗与李仲容的问答过程来看,宋真宗最初对“官家”这个称谓,并不十分满意,因为它明显不能体现君主的权威。但是李仲容巧妙地回答了真宗的问题,告诉宋真宗:“官家”一词囊括了对上古时期三皇五帝的赞美,于是真宗才欣然接受了。

但是,宋真宗并非第一个质疑“官家”称谓的人,在他的前面还有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曾经先后两次请教了徐铉、杜镐两位大臣,他说:“官家之称其义安在?”徐、杜二人同样也是拿出了“三皇五帝”说来敷衍他。

其实赵光义并非不知道“官家”原来有三种含义,除了代指皇帝,也可以代指官员或者翁姑。但是赵光义迫切地需要一个“说法”,让他这个“官家”神圣起来,以区别于普通的官家。于是,徐、杜二人告诉他:这个词就和三皇五帝一样神圣。

结语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谓繁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各有区别,其中最特别的当属宋朝的“官家”。从前许多人认为,宋朝皇帝自称“官家”,体现了赵宋皇室的宽仁,表明皇帝愿意和百官平起平坐,这是开明的象征。

不过真正的原因是:称天子为“官家”是当时庶民的习惯。宋朝的皇帝称“官家”并不是因为他们太谦虚,赵匡胤最初是迫于情势的需要才自称“官家”,后来的皇帝还有一点不甘心,但是也只能顺应民意了。

宋朝称呼皇帝为什么叫做官家这背后到底深意

一、皇帝自己也不知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仅现代的人感到奇怪,就连宋朝的人也不明就里。针对这个问题,宋太宗还专门询问了自己的大臣。传闻,有一天,宋太宗问徐铉:“官家这个称呼,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徐铉回答他说:“三皇实行官天下,五帝实行家天下,因此,把三皇五帝的德行汇聚在一起,就是官家。”

二、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根据前面的说法,“官家”,是来源于三皇五帝,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三皇五帝原来指神话人物,在这里特指世袭制和禅让制。历史上,尧舜禹实行了禅让制,把皇位让给有才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后代,是典型的官天下,也就是公天下。大禹以后,官天下变为家天下,皇位的继承不再是公开的,而是变成皇上自己的后代。

宋代的臣民把皇上称呼为“官家”,其实是希望,宋代的皇上作为君王,不仅要考虑皇家的利益,还要造福天下苍生,为民请命。说白了,“官家”其实就是皇上将个人的荣誉和政治相结合的一种体现。虽然我主张的也是家天下,但是也实行官天下,只要你有才能,除了不做皇帝,其它官职都可以任职。这样一想,“官家”原来是公天下和家天下的结合之意。

三、官家权力的变化

宋代皇帝为了实现“官家”这一美好政治愿景,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提高士大夫的地位。因此,在宋代,你会看到这样的画面,皇上在执行一项权力的时候,还要征求群臣的意见,如果大臣们反对,皇帝是不能下达命令的。这样看来,宋朝皇帝的皇权大大地受到了限制,甚至他的权力还不如士大夫。

拿一个例子来说吧,宋神宗有一次想要杀一个漕官,但是却遭到大臣的反对,为此,他不得不妥协,最终放了那个漕官。宋代兼容“家天下”和“官天下”以后,虽然说皇帝的身份仍然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他的权力却也因此被消弱了。如此看来,宋朝的皇帝一点都不好当,连杀死一个小小的漕官也不能如愿。

哲学上说,矛盾具有两面性,当一方变得强大时,会压制另一方。“官家”作为宋朝皇帝的一种美好愿景,代表的是“公天下”和“家天下”相平衡。但其实,现实情况却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官”限制了皇帝的“家”。这就是宋代为什么把皇帝称为“官家”的原因,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后果,你是不是也赞同呢?

除了称呼皇帝“官家”,宋代人互相怎么称谓?

看惯历史剧中称皇帝为“皇上”、“陛下”,而《清平乐》中则称“官家”,令人耳目一新,那么这个称呼会像“皇阿玛”那样瞎扯吗?

01 通用称谓

宋代官员和百姓都尊称皇帝“官家”,始于太祖赵匡胤,但并不是他首创。从五代起就有“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皇帝要大公无私,所以称为“官家”。

宫里的人则称“官里”或“大家",称皇后为"圣人",称嫔妃为"娘子"。

百姓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皇帝的姐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姑母为“大长公主”。

我们所说的驸马,宋时称“国婿”或“粉侯”。国家的女婿的确如此,但粉侯一则有脂粉气,再则有些攀附的味道,不知当时的驸马爷有何感受。

皇帝称大臣为“卿”,官员之间自然不敢互相称呼。官员之间也如同今天的“马局”、“张处”一样称呼官名,有互相吹捧之嫌。百姓通称官员为“官人”,像不像我们今天称“领导”。

宋代称宰相之子为“东阁”,权贵的子弟为“衙内”(可惜今天已成贬义),达官贵人的子弟称“舍人”,各地富人被尊称为“员外”,有些富人被称“承务”,得名京官的最低官阶“承务郎”。

02 市井之人

市井的巫师、医人、技艺(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等三教九流之人自称”助教“。

北方称卜相之士为”巡官“,由于他们巡游四方卖术。

人们开始称医人为”大夫“或”郎中”。而”医生”是对学习医学的学生的称呼。

各行各业的工匠,开始被称为”司务”,木匠称”手民”或”手货”。

东京百姓蔑称军人为”赤老”,因为北宋士兵都穿红色的军装。

妓女称为”录事”或”酒纠”,姿色出众的称”上厅行首”或”行首”。

还称接生婆为”助产”或”老娘”。

穷学生在村中教书,或者士人应举专攻学究科,人们称”某某学究”。

江西和江东称受雇的佣工为”客作儿”,且成为一个骂人的词汇。官员称家仆为”院子”,家仆的总管为”内知”或”宅老”。

奴仆一般称男女主人为”郎君”和”娘”。年纪大的奴仆一般自称”老奴”。

03 亲属间的称谓

1、子女对父母的通称”爹爹”和”妈妈”。福建人称父亲为”郎罢”或”郎伯”。陕西人称父亲为”老子”。

2、一般民户称未嫁的女儿为”小娘子”。宋代”小姐”一般是妓妾等地位低微的女性的称呼。但有些贵族家庭在区分长女和次女时,已开始称”大姐”和”小姐”。福建人称儿子为”检”。各地称遗腹子为”别宅子”。

3、子孙称祖父为”翁、翁翁、祖公或太公”,称祖母为”婆、婆婆、娘娘、祖婆、太母或太婆”。

一般外孙称外祖父之家为”外家”,称外祖父母为”外翁和外婆”。

4、女婿普遍称岳父为”丈人”,称岳母为”丈母”。也有称岳父为”冰叟”或”冰翁”。

岳父母雅称女婿为”娇客、东床、坦床”,称招女婿称”补代”。

5、丈夫可称妻子为”老婆、浑家、老伴”。妇女常称丈夫为”郎”,还尊称成年的男子为”郎君”。

04 士大夫之间的称谓

士大夫私交,常以”丈”字相称。如称司马光为”司马十二丈”,称苏轼为”东坡二丈”。

05 妇女的名讳

宋代妇女一般不起正式的名字,常用姓氏加上一个”阿”字,便算她的正式名字,如阿陈、阿杨。平时,妇女只是按照自己的排行组成名字,称”某某娘子”,如孙二娘子。像李清照、朱淑真等有正名和字、号的妇女,只是少数官员家属。

妇女还常常自称妾、奴、奴家。清代学者钱大昕经过研究,发现妇女自称”奴”是从宋代开始的,说明唐代到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是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