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

辛弃疾《破阵子》辛弃疾

辛弃疾

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①陈同父:即陈亮,参见1084页词人简介。②“八百里”句:《世说新语《汰侈》篇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駮(bó)”,王济与之比射,以牛作赌。恺输,杀牛而炙。麾(huī)下,部下。炙(zhì),烤肉。③五十弦:指瑟。塞外声:指军乐。④沙场:战场。⑤的(dì)卢:据《相马经》,马白额入口齿者名的卢。刘备在荆州遇险,所骑的卢马一跃三丈,助其脱险。⑥“弓如”句:《南史《曹景宗传》载曹景宗回忆曾与年少辈数十骑开弓弦作霹雳声,说此声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霹雳原指雷,这里指弓弦声。⑦赢得:博得。

鉴赏 这首词的具体写作年月不详,《古今词话》和《词林纪事》等都将辛弃疾与陈亮之间的一个小插曲作为此词的本事。传说陈亮过访稼轩,稼轩酒后兴起,与之纵论天下事,指陈南北利害,事后陈亮想到稼轩为人素沉重寡言,一时兴起与之极论世事,一旦醒悟恐怕会加害于他,于是连夜盗取骏马出逃,稼轩得知后,赋了这首《破阵子》寄给他。此类传闻可资酒谈,若据此判定本词写作背景恐不可取。

如词题所言,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痛快淋漓的“壮词”,剑、角、连营、弓箭、战马全部都是典型的战场意象,整首词的绝大部分都在渲染浓烈的战场氛围,其景象、其情绪皆可谓雄壮。营中将士分炙而食,振奋人心的战地音乐不绝于耳,词人以一组工整的对仗活画出军营的生活状态,味道之浓烈、声音之雄壮似乎真实可感,达到了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效果。秋天弓劲马肥,正是征战的时节,一跃三丈的的卢马驰骋疆场,壮士引弓劲射,声如霹雳。上片几句描绘出兵营生活,过片则抓住弓和马两个典型意象加以刻画,以小见大,把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征战沙场,杀敌勤王,建立赫赫战功,赢得生前身后的不朽英名,这一切是壮志凌云的陈亮和词人自己梦寐以求的。满腔豪情的壮士充满了对事业和功名的渴望,战场是他们尽情施展本领以为国尽忠、建立不世功业的最佳场所。稼轩二十多岁时曾在山东集结兵士,竖起抗金大旗,并且生擒叛徒,献俘行在,建立奇功,对于战争的画面,他并不陌生,南归之后虽始终没有获得重披战袍的机会,但战争的场景一定是他时常在心中回忆、酝酿和把玩的。

从“八百里分麾下炙”到“赢得生前身后名”,从军营到战阵,从点兵到立功,七句话几乎涵括了与战争相关的一切,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顺承而下,语意连贯。纵观整首作品,环形结构是其最大的艺术特点,上下片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而构建这个环的关键是词的开篇和结尾,中间的七句话可以自足地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剔除这几句话,词的首、尾亦可直接相连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中间省略的部分是插叙,是梦中连营的画面。环形结构在时间上是由今到昔再回到今,醉眼朦胧的词人挑灯端详当年在战场所用的武器,尘封的旧物勾起了曾经戎马生涯的回忆,梦中恍然回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听到了响彻军营的号角声。一切仿佛还在昨日,可揽镜自照却惊然发现自己已是华发苍颜,“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悲怆异常深浓。稼轩中年遭到参劾,落职家居,在上饶一待就是十年,徒有抱负无处施展,如今师未捷,身已衰,凄怆之感油然而生。“可怜白发生”紧接在“生前身后名”之后,笔势陡然下落,形成一个巨大的转折。本词的上下片被打通,分水岭从过片处移到了这里。壮志未酬头先白的景况与前面驰骋沙场、建功立名的想象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再多的豪情只是空谈,壮心陡然一沉,由“雄壮”化作“悲壮”。再回头看词的开篇,挑灯看剑的主人公可以是“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壮心未已的稼轩,也可以是自称能“推倒一世之志勇”的积极主战的陈亮,甚至可以是任何一个曾经激情满怀地征战沙场,如今身老江湖,空对破碎山河抚今追昔的老将军。(刘珺珺)

集评 梁启超:“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艺蘅馆词选》丙卷引)

顾随:“一首词,前后片共是十句。前九句,真是海上蜃楼突起……待到‘可怜白发生’,又如大风陡起,巨浪掀天……俱归幻灭,无影无踪,此又是何等腕力,谓之为率,又不可也。”(《稼轩词说》)

狩猎人物图 【元】 赵雍 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链接 宋代的募兵制。古代以雇佣招收形式募集兵士的制度,谓之募兵制,汉时已出现此制,唐初府兵制与募兵制并行,自中唐、五代以降,募兵制取代征兵制。宋代兵源大都采用招募办法,也有部分兵源来自罪犯的配隶和军情紧急中的抓佚。宋代募兵有一定的体格标准,主要是身高,还要测检跑跳能力与视力等,合格者即予编伍刺字。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是宋代一项传统国策,它有利于缓解激化的阶级矛盾,可将反抗因素转化为稳定因素。但其主要弊端是由于没有淘汰老弱低能之机制,军队人数过于庞大而冗滥,而维持这支常备军所花费的浩大开支,无疑是宋朝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造成了人民沉重的赋税负担,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激化了社会矛盾,逐步加深了宋朝的统治危机。另一方面,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兵役,厢兵也部分地分担了农民与工匠的劳役,也有其历史进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