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

是说愚蠢的人,做了错事,想用隐瞒的办法掩饰错误,只能是欲盖弥彰。这一民间故事的出处,似已无从深考。但见诸文字的近似记载有这样几种:

① 晋代皇甫谧《笃终》对于厚葬诲盗曾说:“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而大为棺椁,备赠存物,无异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这文中所说的“埋金”“书表”,到了民间,很可能就具体化为“普及版”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② 据《水经注·湍水》载:“魏征南军司张詹墓”,怕被盗掘,做得又小又低,很不起眼。还在墓碑背面刻了几行字:“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兮后人,幸勿我伤!”明确表白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一招,还真有点灵验,“自后古墓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还安然无恙。但到了元嘉六年,也终于被掘了:“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好家伙!原来墓内极为宽广,充积金银财宝!然而最后,这不还是被“隔壁王二”所偷了。

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叫张三的人,靠做小本生意维生。苦积苦攒,好不容易积下了三百两银子。老汉看着银子发了愁,藏在哪儿才保险呢?想来想去,有了,张三把银子放进一个坛子里,埋在自家菜园里。埋好了银子,张三还是不放心。心想如果声明菜园里没有银子,别人不就不会去偷了嘛!于是他做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二天早上,邻人王二拾粪经过菜园边,看到张三立的木牌,不禁喜出望外。思忖道:“张三这不是蠢到家了吗?立此牌明明是告诉别人此处有银三百两啊。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客气了。”于是王二三刨两刨,刨出银子,拿回家去了。回到家,王二想,“我是张三的近邻,张三丢了银子第一个就会怀疑是我偷的。怎么办才好呢?对了,不如写个条子,表白一下,免得张三赖在我头上。”想到这里,王二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张三的木牌上。上面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那种不打自招的笨拙行为,叫做“此地无银三百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