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是三国前还是三国后 北周有没有统一北齐

目录导航:

  1. 北齐是三国前还是三国后
  2. 北齐和北周都是汉人吗
  3. 北周存活了多少年
  4. 北齐、西魏、北周合称什么
  5. 宋齐梁陈是什么朝代
  6. 东魏西魏什么时候变成北齐北周
  7. 北齐之后是什么朝代
北齐是三国前还是三国后

北齐在三国后。

三国(220年-280年)又叫三国时期,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北齐(高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 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其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于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

北齐由东魏而来,东魏是北魏分裂出来,北魏统一了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南方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十六国之前是西晋,西晋之前是三国,三国当然远在北齐之前

北齐和北周都是汉人吗

北齐高欢是汉人,北周宇文泰是鲜卑人。

南北朝时期,统一的北方的北魏,爆发了著名的六镇大起义,由此北魏被一分为二,形成东魏和西魏割据并立的局面。

此后,东魏演化成高氏的北齐,西魏则变成了宇文氏的北周,由此历史出现了诡异而又奇葩的一幕。

建立北齐的高欢本是汉人,但是北齐政权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鲜卑化,而建立北周的宇文泰是鲜卑化的匈奴人,但是北周却选择了逐步的汉化。

为何高欢和宇文泰会选择和其出身截然相反的国家政策?这一切还要从当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起。

当年孝文帝在北魏实行全面汉化的的改革,为此特意将首都从偏居西北的平阳迁移到中原的洛阳。

此举导致北魏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是此次迁都加剧了鲜卑族代北保守势力和洛阳汉化势力的冲突,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因为,当年北魏为了防备北方的柔然,在北方边境上设置六镇驻扎重兵守卫,而且当时北魏是以武立国,六镇将士的升迁之路非常顺畅。

所以虽然环境艰苦异常,但是六镇将士并无太多怨言。但是随着中央政府的南迁和汉化的推进,六镇将士的升迁之路逐渐被堵塞。

朝廷重视文治和汉化的做法引起了六镇军民的极大不满,尤其是孝文帝早逝后,即位的皇帝多是昏庸无能之辈,导致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急速加剧,最终爆发了敲响北魏丧钟的六镇大起义。

而高欢和宇文泰两人也是趁此机会趁势而起,分别拥立傀儡皇帝建立东魏和西魏,北魏由此灭亡。

而建立东魏的高欢虽然是汉人,但其所依靠的却是原先六镇边军,所以北齐的支柱一直都是以原先六镇军民为主的怀朔集团。

这些人原先一直镇守在代北区域,是最保守的鲜卑守旧势力,也是汉化中央集团的所抛弃的势力。

高欢之所以能占据北魏精华的关东地区,主要就是依靠原六镇军事集团的支持,所以高欢必须要对这些人有所交代,顺从这些人的利益诉求。

而原本六镇势力就是最保守的鲜卑势力,他们对洛阳的汉化势力抱有很大的敌意,所以,高欢将东魏的首都从汉化中心洛阳迁到了邺城。

也是因为东魏、北齐国内的鲜卑保守势力格外强大,高欢不得不选择胡化政策。

而且,高欢等人虽然拥有汉族的血脉,他们不但不认为自己是汉人,反而自认为是鲜卑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讥笑汉人。

这就是文化的威力,经过文化的洗脑能让出身鲜卑人的孝文帝实行全面的汉化,也能让汉人出身的高欢,自认为自己是鲜卑人。

这是高欢所建立的东魏、北齐选择胡化的主要原因,后续北齐的灭亡也是因为自身的民族矛盾的加剧,使得实力雄厚的北齐反而被弱小的北周所灭。

至于北周为什么选择汉化,也是现实逼迫的需要。

当年的宇文泰也是依靠六镇军人起的家,占据关陇的宇文泰也是执行的胡化政策,但是相比高欢,跟随宇文泰的鲜卑人就少得多。

而且随着与高欢的不断征战,跟随宇文泰的六镇军事集团损失严重。而执行鲜卑化政策的宇文泰又得不到关陇地区的汉族势力的支持。

迫于现实的需要,宇文泰被迫采取汉化的政策,吸引关陇地区的汉族势力加入到其政权中,于是,宇文泰在关陇区域开始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大大提高了西魏、北周的国力。

后来,东魏的孝武帝不满高欢的胡化政策,率众西奔投靠宇文泰,带来了不少汉化鲜卑人。于是西魏、北周的汉化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是宇文泰所创立的府兵制,将分散的关陇豪强和汉人私人武装,全部纳入府兵系统,并且还以汉族豪强为府兵统帅。

由此,影响后世几百年的关陇集团出炉,所以经过改革的北周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力,而且还被广大汉族士族认为是正统所在。

所以,得到汉族势力全面支持的北周,最终打败了一直局限于胡汉之争的北齐。而继承北周的制度的隋唐更是将汉化制度贯彻到底。

北周存活了多少年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五代以后鲜用,避免与郭威建立的周朝混淆)、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皇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周公。次年初,宇文氏废西魏恭皇帝建国,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北周。

北周孝闵皇帝宇文觉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皇帝,立宇文毓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高祖。

建德元年(572年),北周高祖宇文邕智诛权臣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高祖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朝,北周亡。

北齐、西魏、北周合称什么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被鲜卑胡人灭亡,皇族司马睿即位建康,占据长江以南,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北魏内乱分裂成东西魏,朝政被大臣高欢和宇文泰把持,后东魏被高欢二子高洋取代为北齐,西魏被宇文泰侄子取代为北周,这五朝共称北朝

宋齐梁陈是什么朝代

宋齐梁陈(420-589),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今人又称为南朝。上接魏晋,下启隋唐。文化繁荣,武力昌盛,北与拓跋魏、宇文周、高齐鲜卑三朝对峙达百余年,为华夏文明保留了火种。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其中:刘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南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十六国至隋朝,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由汉族建立,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由鲜卑族建立,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奉南朝为正统。

宋齐梁陈在中国历史上属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又被称为南朝。它上接魏晋,下启隋唐。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领土,其中刘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南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

宋齐梁陈之后的朝代是隋朝。宋齐梁陈一般是指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南方建立的四个朝代的总称。继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与鲜卑人在北方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对峙。南朝各代的存在时间都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刘宋),最短的仅23年(萧齐),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从420年刘裕夺位建立宋朝开始到589年隋灭陈之战统一为止。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北周覆亡。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灭亡,享国38年。

东魏西魏什么时候变成北齐北周

高洋在公元550年废掉了东魏的皇帝,并自立皇朝,改国号为齐,自此东魏灭亡,被北齐替代。

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后,他的侄子宇文护等位专权。在隔年后废掉了西魏的恭帝,建立了以国号为周的北周王国,至此西魏也不复存在,成为了北周的天下。经过两个国家的政治权变,

从北魏分裂成为了东西魏,在从东西魏的权变,北朝成为了北周和北齐的天下。至此中国也分割成了新的板块。

北齐之后是什么朝代

北齐最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政权和北周并列。按当时国力而言,北齐更强大,但因为统治者混乱,于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随后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北齐后是北周。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割据王朝。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这位“内虽明敏、貌若不足”的人,很快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公元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于公元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