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改革是怎么回事

管仲改革是怎么回事

齐桓公大难不死逃回齐国即位后,面临的却是一个齐襄公留下的烂摊子,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连年征战,大国兼并小国。齐国国力急剧衰退,社会动乱不断,而且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威胁,面临着被强国吞并的危机,形势可谓万分紧急。

管仲画像

管仲画像

齐桓公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国君,他本来想让鲍叔牙为国相,但是鲍叔牙深知自己能力不够,他推荐自己的好友管仲,虽然管仲曾经险些害死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为了复国大计,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命人用计从鲁国接回了管仲,并且让管仲为国相,放手让管仲着手进行改革。

果然管仲不负众望,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走上强盛之路,齐桓公也登上了春秋五霸的宝座,管仲可谓功不可没。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立德、立言、立功的伟人。他被尊称为管子,他的学说被集结为《管子》一书,成为春秋众多流派之一,他还把他的治国理论运用在治国理政上并且大获全胜,他被成为中国第一名相,同时代的孔子周游历国却始终不得志,因此非常羡慕管仲。管仲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后世影响深远,管仲被称为“圣人之师”,“华夏第一人”,他的思想是深刻而务实的,即便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齐桓公求管仲为何事

管仲之所以能登上历史舞台,与他的知心好友鲍叔牙密切相关,说起来,管仲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人品却不怎么样,而且看人的眼光也不怎么高明。当初他与鲍叔牙一同进入朝廷的时候,他选择了公子纠,鲍叔牙选择后来的齐桓公公子小白。

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与鲍叔牙

就在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的权力较量中,管仲还差点把公子小白杀死了,所以得罪了齐桓公,后来齐桓公大难不死,当上齐国国君,当然想报一箭之仇,幸好他的好友鲍叔牙知人善任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这才保住了管仲的性命。

当时管仲与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国国君知道管仲的才华也善待他,鲍叔牙向齐桓公献计,让齐桓公以罪人的名义要求鲁国交出管仲,鲁国有个能干的大臣施伯不愿意交出管仲,他说宁愿杀死管仲也不愿放管仲回去辅佐齐国,于是齐国使者说,我们大王想亲眼看着管仲被处死,因为他想亲眼看见他的仇人死在他面前,昏庸的鲁国国君信以为真,果真放了管仲,管仲后来知道这一切都是鲍叔牙的功劳,对鲍叔牙十分感激,也对以前对鲍叔牙做的分金之举中自己的自私行为感到后悔。更为难得的是,齐桓公也宽宏大量,不计前嫌,重用管仲,采纳管仲的建议,终于成为一代霸主。他们君臣三人的知人善任,高风亮节,也成为后世传诵的佳话。

春秋法家代表管仲列传介绍

管仲是周王室的后代,说起来也是贵族出身,可惜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家境很贫穷,不得已与好友鲍叔牙做起了当时很被人看不起的商人。

管仲画像

管仲画像

可是管仲却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偷偷给自己多分,占了小便宜,当时周围的人都说管仲这人人品有问题。可是鲍叔牙知道后却不在意,后来管仲帮助鲍叔牙管理货物,还让鲍叔牙在生意上亏本,鲍叔牙也没有责怪他,因为他相信这不是管仲的本意,他知道管仲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要奉养,所以平时也不跟他计较。

后来齐桓公当政,鲍叔牙推荐了管仲,管仲对此十分感动,常常对人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知我的是鲍叔牙啊。所以世人总是称赞鲍叔牙的高尚品德,认为是鲍叔牙成就了管仲,鲍叔牙的后人也都得到齐国的封地,世世代代生活富足。

管仲全心全意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平定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齐桓公对他十分器重,管仲也不负众望,在几次征讨中一方面运用他的军事才能,使得齐国大获全胜,同时又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让天下诸侯无不信服,管仲还反对奢靡,提倡节俭,他提出的意见很得民心,齐王的政令总能畅通实施。司马迁说管仲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自己有功劳却不享受,这是圣人才具备的贤德,所以管仲能够担任国相长达四十年,最后才能善终,齐国百姓无不怀念他的恩情,这才是最可贵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