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孙叔敖纳言典故(2)

果然在孙叔敖死后,楚王要将最为肥沃的土地封赏给他的儿子,但孙叔敖的儿子并没有接受,反而主动向皇上请求将叫“寝”的这块山地赏赐给他,楚王十分惊讶,但也还是同意将之封于他。所以直到后来,孙家始终没有失掉这块封地,一直享有主权。

孙叔敖的聪明才智,就在于他目光长远,深谙长久之计,不会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失去长远的利益,能够发现别人厌恶的东西自有其好处,能够喜欢别人所不喜欢的,这就是有道之人比寻常凡人高深的地方。

楚国令尹叔敖传介绍

孙叔敖是楚庄王时期的楚国名相,他担任令尹期间,引领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间甚是和睦,风气十分良好,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壮大了楚国的国力。《孙叔敖传》出自史记,讲述了孙叔敖的生平简介与相关事迹。

孙叔敖塑像

孙叔敖塑像

太史公曾说:“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从善的,而刑罚则是用来组织人民作坏事的。在法律与刑法未曾完善的时候,善良的民众仍旧可以心有戒律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因为当官的人能够以身作则品行端正不行恶事。这说明只要官员们奉公职守、作风正派,就可以作为榜样维护社会的优良风气,以此治理百姓,便没有必要再施用刑罚了。”

孙叔敖是楚国的名士,被虞丘引荐给楚王以后,任官三月便升至宰相。他为官施行仁政,主张教化百姓,使社会关系和睦美好,官员中不再出现腐败奸臣,百姓中也不再发生偷盗之事,鼓励实业,人人得以谋生,能够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百姓都十分爱戴他。

楚王将钱币尺寸铸大,不方便百姓使用,导致市场混乱,孙叔敖知道以后马上向楚王进言请求改回钱币,以稳定、恢复市场秩序。

楚王有意将矮车改高,孙叔敖建议让百姓把门槛加高,坐车的君子们为了适应门槛便纷纷主动加高了车的底座。

孙叔敖的种种行为体现了他以自身的行为言传身教,不用严令管束就能使百姓顺应他的教化,跟着效仿他。且孙叔敖本人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身份得起伏而自喜或自悔,他认为一切全凭真才实干,问心无愧。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故事

有一天,孙叔敖在狐丘这个地方碰到了一位老者,狐丘丈人于是问他:“我听说,人啊有三个利处,也有三个坏处,你知道分别是什么吗?”孙叔敖听老人家这样问,感到十分惊讶,大惊失色于是摇摇头说:“我不过是一个不聪明的糊涂人,怎么会知道三利三害呢?还想请问老人家,不知什么是三大利,什么又是三大害呢?”

孙叔敖雕塑

孙叔敖雕塑

狐丘丈人听孙叔敖这样说,于是回答他:“爵位等级高的人,人们便会对他心生妒忌之情;官职越大的人,皇上会逐渐地对他产生厌恶;而薪资俸禄多的人,各种各样的怨恨都会集于他一身。这便是仕途中于一个人而言的三利三害了。”

孙叔敖听了老者的话,略有所思后回答他说:“其实于我而言并非如此,当我的爵位越高,我越会心系最底层的百姓,为他们着想;当我的官职越做越大,我做事就越会小心翼翼,只会为百姓考虑,想着他们的生活;然而当我得到的俸禄越多,我就更加会将我的财物分给贫穷的人民,援助他们的生活。您看,您说的三大利与三大害,可以通过这些举措从而得以避免吗?”

老人家一听,连连点头称赞:“你说的太好了!这样的事情连尧舜他们那样的帝王都十分担心会没法做到呢。”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一说自古以来都十分有道理,太多的人身至高位以后就纵情傲物,最终导致恶果,而孙叔敖却能持有一颗清醒的从政之心,实在难得。

贤明宰相孙叔敖者简介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出自《史记》中的循吏列传。孙叔敖作为楚国的隐士,被宰相虞丘引荐给楚王,他只做了三个月的官就升为宰相。在此期间,他引领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间甚是和睦,风俗十分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