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2)

赵德昭画像

赵德昭画像

人们普遍认为燕懿王赵德昭是最具有韬略伟志的可塑之才。赵德昭,字日新,最初的时候任贵州的防御史。后来,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他也迁任为京兆尹,被封为武功郡王。说到他的死,就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了,他竟然是因为受了太宗的训斥,一时愤慨,刎剑自杀。想来,太宗虽然继承了哥哥宋太祖的皇位,但是到底心里不踏实。侄子赵德昭越来越有才干,让他不得不小心提防,再加上,关于烛影斧声的流言蜚语一直不断,他这个皇帝做的越来越不踏实,起了杀心想要解除后顾之忧,也未可知。

在史料记载中,关于四子赵德芳的文字少之又少。但是,在民间文学作品中,赵德芳的形象却被塑造的很丰满。赵德芳也早年因病去逝,被追谥为康惠,后被追封为太师,改封为楚王。在民间的戏曲演义中,后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把赵德芳虚构为一个手持金锏,正气凛然的八贤王的形象。

宋太祖赵匡胤以诚收吴越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很有智慧的皇帝,无论是“杯酒释兵权”事件还是“黄袍加身”事件,都无处不彰显着他的老谋深算。也正是他的智慧,让他从无名小卒,一步一步走上皇位,走到九五之尊的高度。他那深谙人心的眼睛,总能直入别人的心底,击中要害。今天要说的“以诚收吴越”的故事也不例外。

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剧照

与其说他是以诚收服的吴越,倒不如说他是以心机取胜。当时,赵匡胤已经平定了南唐,并决定一鼓作气吞并吴越。深谙“唇亡齿寒”的道理的吴越国王钱俶,意识到国家的安危已经危在旦夕了。于是他便带着自己国家的地图,亲自来拜访赵匡胤,以示臣服之意。

钱俶虽然名义上是要归顺大宋,但是实际上依然心存侥幸。他想通过贿赂朝中大臣,以保住吴越国,宰相赵晋更是他贿赂的重点对象。但是他活动了几个月,不曾见有什么结果,便想回国。大臣们纷纷上奏求情杀了赵晋或者是作为人质扣留,可是赵匡胤却决定把他放回去。大臣都很不能理解,觉得宋太祖这么做无异于放虎归山,错过这个好机会,将来就很难控制吴越。

其实赵匡胤不傻,他送钱俶回国自有他自己的用意。原来,当时钱俶快出宋国国界时,赵匡胤送给钱俶一筐大臣写的奏折,都是些反对送钱俶回国的奏折。钱俶不仅感动于他的诚意,更怵于他的威力,半年后就将城池献出。就这样,赵匡胤不用一兵一卒就使吴越归顺于他。这不是心力上的比拼是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也衍生出很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无论是电视剧、小说,还是唱曲戏剧,都以其为原型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戏剧曲目《下河东》。而在晋剧、大平调、秦腔等各个地域特有的曲目形式中,秦腔版的《下河东》最为著名。

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剧照

故事讲的是,称帝后的赵匡胤为了拓展领土,加强统治,而各方征讨。在征伐北汉时,他命欧阳芳为元帅,呼延寿延为先锋。但是,欧阳芳暗地里私通白龙,并反诬呼延寿延,以元帅的名义将其处死。忠将死去,奸臣尚在,外乱内患的大宋营军做着艰难的战斗。此时的赵匡胤,久战不下,连连失败,被困于河东,身心俱疲。十五年后,呼延寿延的儿子呼延赞和女儿呼延秀英都以长大成人,技艺学成。于是,他们决定杀死白龙、欧阳芳,为父报仇。后来,在石龙石信的劝说下,他们归顺了赵匡胤的大宋军队,齐心协力铲除了奸贼欧阳芳,河东就此平定。

整个故事在时间的维度上拉的很长,十五年之久,两代人的故事。平白直述地用文字写出来,到底不能在人的心里掀起波澜。所以,聪明的先人,选择把故事唱出来,一句一泣,催人泪下。忠心耿耿的将士被诬陷而杀害,让我们叹息连连,悲痛不已。后来,儿女为蒙冤的父亲报仇,甚至暂时放下自己的深仇大恨为国家效力,又让我们为他们的孝心和忠心深感敬畏。多少都给赵匡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