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与鲍叔牙是什么关系

管仲与鲍叔牙是什么关系

管仲与鲍叔牙可谓是古代朋友中惺惺相惜的一代典范,两人相互知心,相互成就对方,堪称一对佳话。尤其是鲍叔牙宽宏大量的高尚品质最让人敬佩,管鲍分金的故事千古流传,鲍叔牙不计较个人私利的品质在当下的物质社会,世态炎凉中真是难得一抹温情。

鲍叔牙墓

鲍叔牙墓

人们常说势利是一种常态,世态炎凉、人走茶凉是人之常情,谁能不自私不爱钱呢,那相比来说不势利才显得难能可贵,才让人格外感动。试想一想,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有人能拉上一把能雪中送炭,那真是人间一大幸事,那样的温情脉脉,总会让人心中涌出暖流。

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境贫寒,还有老母亲要养,所以才私自给自己多留点。鲍叔牙明知道但却毫不在意,也不点破,其实鲍叔牙也是精明的人,但更是细心的人,他不说破就是不想让管仲为难,就是为了维护管仲的面子和自尊,毕竟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鲍叔牙的情意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显得很难得,因为人在社会上混,难免有窘迫囊中羞涩的时候,这时候总会有不怀好心的人嘲笑讽刺。但是如果有人能默默帮助自己,或者说有人肯借钱给自己,那便已经是雪中送炭了,那会让人铭记一辈子的。

尤其是鲍叔牙的手下人看不下去了,向他报告的时候,鲍叔牙还为管仲解释,这份情谊让人怎能不感动,管仲能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心好友是他的幸运,他后来能够辅助齐桓公也对亏了鲍叔牙,人生能有这样的朋友,夫复何求。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吗

据《三国志》里的记载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周围的人还很信服。这是正史的记载,并不是《三国演义》这样民间小说的杜撰,那么事实上这样吗?诸葛亮即使再有才华,在讲究谦虚谨慎的古代,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不是有吹嘘的嫌疑吗?这可是古代读书人的禁忌啊。

诸葛亮漫画像

诸葛亮漫画像

我想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是当时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心里其实是很郁闷的,并不是那样表面看起来的潇洒的。因为诸葛亮作为读书人的代表,学而优则仕,他当然想找到一个明君,好施展他的才华,只是他身处三国乱世之中,暂时没有出现让他眼前一亮的人物,所以只好隐居乡下。再有诸葛亮有着读书人的清高,他这么说也是为了宣传自己,他不愿意自己屈尊去寻找明君,而是希望明君给他面子,亲自来请他,这样他便有台阶下,才显示出他的高风亮节,你看不是我愿意出山的,是人家几次请我我不得已才出山的,文人的这点心思,最后便宜了刘备。

还有我怀疑诸葛亮不可能时时刻刻这么吹嘘自己的,如果是这样,那周围的朋友早就厌烦他了。他可能在某个场合下这么说了一次,加上周围朋友的宣传,就变成他常常这么比喻了,他也不解释就默认了,从此孔明先生智慧化身的名号打出去了,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成就了一番佳话。

管仲的经济思想分析

管仲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经济学家,管仲改革中最出彩的就是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收到很好的效果。管仲的早年曾当过商人,从实践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经验。

齐国刀币

齐国刀币

他首先提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思想,因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而百姓最重要的财富就是土地,如何提高社会生产力是每个统治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因此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废除传统的井田制,而是按照土地的好坏分别征税,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管仲还以实物来征税,改革交税方式,受到农民欢迎。

此外,管仲还把盐业,制钱的权力收归国有,依靠这两项手段来调节经济,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大管仲还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他命人将齐国的盐和海产品运到内地,换取大量财富,商品贸易得到很大发展。同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在全国兴起务实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