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状只是借口 康熙为何废黜40年的老太子?

  核心提示:胤礽太子地位的丢失并不是完全因为所谓的“不孝”、“不仁”,更不是什么“听信匪人”,其根本症结在于胤礽的权势、声望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康熙 的大权独揽,同时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胤礽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势、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因而,在康熙以及其他皇子的双重打压下,胤礽第一次 丢掉了皇太子的权杖。

康熙.jpg

网络配图

  本文摘自《帝国杀戮:宫廷斗争史》 作者:温相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努尔哈赤时代虽然两次确定过身后的接班人,可后来都因为特别的变故而废弃了,由此确立了“八王共治”的体制。皇太极上台尽管打破了“八王共治”,可也没有对储君的考虑形成公开制度。顺治也只有在临终之际匆忙指定一人作为他的继承人。这些历史事实在康熙一朝都不再适用,康熙在这点上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一些,他在清康熙十四年公开宣布册立皇次子胤礽为皇太子,这是有清一代的第一次公开、明确立储,也是最后一次、唯一的一次。

  这次立储的背景主要是康熙从皇权政治的角度考虑,早一点明确接班人并且加以培养可以杜绝外部势力对于皇权的侵害。因为在立储时,南方已经出现大规模的“三藩之乱”,所以,这一次立储还有稳固人心的作用。胤礽的生母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皇后赫舍里氏,她与康熙之间的私人感情很好,就在生胤礽的当天,赫舍里氏因为难产而死,由母及子,康熙对于胤礽这位嫡子就更加怜惜,因此册立胤礽做皇太子的成分中也不乏这个情结。

  康熙的册立太子,得到了满洲大臣中的“汉法派”以及汉族大臣们的集体拥护,他们认为这是清朝走上正轨的一个重要标志。受到这样的鼓舞,康熙在确立太子初期确实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来培养胤礽。他给太子配备的教育班子规格、水准都非常之高,包括当时名重一时的张英、汤斌、李光地、徐元梦、熊赐履等。而胤礽似乎也很卖力气,他8岁就能左右开弓、背诵四书,颇有禀赋。长成以后协助康熙处理国务,也很得康熙的赞赏。父子之间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蜜月。在蜜月期,父子的政治感情相当融洽,胤礽偶染小病,康熙便急得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他在远征塞外时,还不忘要留守北京的胤礽寄去几件旧衣服以达到睹物思人的效果。康熙40岁的时候突患疟疾,外国传教士建议使用奎宁,但奎宁服用后的效果还没有准确的结论,胤礽非常焦急,他呵斥索额图等人粗心大意,索额图等在皇太子的指责下情急之中当场服用奎宁,胤礽这才放心地将药推荐给康熙。

  康熙为了培育太子,还打破自古以来封建国家有关皇帝和储君之间的规矩,破格树立胤礽的权威。比如说他让太子结交江南士绅的代表人物,让皇太子的声威远播南方,甚至还示意太子可以与外国的传教士往来。内务府是清朝的内廷管理机构,地位很重要,内务府的总管大臣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或者主要的宗室贵族出任,康熙为了照顾皇太子,特派凌普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是胤礽的奶公(奶妈的丈夫),和胤礽的关系非比寻常,康熙的用意已经十分明显。大学士明珠是平定三藩之乱期间少数几个明确表态鼎力支持康熙政策的大臣之一,因此深受康熙的信任,权势相当显赫。但是,明珠却是皇太子的对立面,他拉拢了一批人专门支持皇长子胤禔,康熙为了维护皇太子的地位,不惜将明珠罢斥。中国的封建王朝历来反对太子交结外臣,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皇帝之外又形成一个政治中心,避免政出多门,这条潜规则素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如今康熙单方面抬高太子的地位、树立太子的威权,竟然违背了这一规律,而且倾向性特别明显。这就给了太子一个错误的信号,也给大臣们一个错误的提示。由此,太子的势力日益扩张,而引发的皇权危机也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