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陵

秦始皇陵

秦始皇名嬴政,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13岁继位,22岁亲政,在位37年。他在位期间,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此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北筑长城抗御匈奴,对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和陵墓,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因此他死后不久,秦朝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的骊山北麓,它是保存至今的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很大。1961年国务院公布秦始皇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论剑历史(www.80065.cn)

秦始皇陵

秦始皇即位以后,便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天下以后,又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继续修造,前后费时近40年,直到秦亡,陵园尚未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据史籍记载:“陵冢”高50余丈,周围五里有余,墓内建筑各式宫殿,陈列各式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数殉葬。为防止泄密,参加修造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秦亡后,项羽入关中,动用士卒30万人发掘历代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持火照明,引起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不能灭。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发掘秦始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至今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巨大的坟丘。

秦始皇陵

194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对秦始皇陵园作过多次勘查,大致了解了陵园的布局,发现了一批地下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员墓和各种建筑遗址。

秦始皇陵

陵区位于骊山北麓冲积扇的前部,南到骊山,北到新丰原,东到鱼池水,西到赵背户村西的古河道,范围约40多平方公里(图3)。

图3秦始皇陵平面示意图(采自《秦始皇兵马俑坑》,文物出版社)

图3秦始皇陵平面示意图(采自《秦始皇兵马俑坑》,文物出版社)

陵园在陵区中部,由内外两重城垣构成,平面呈南北长的回字形。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东北角利用北、东墙另筑一座小城。城墙都为夯筑,基宽约8米。内外城四面各开一门,两两相对,小城只有南北二门。各门均建门阙,内城四角有角楼。

陵墓位于内城的南部。封土呈三级台式覆斗形,顶部平坦。基底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地上现存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约76米。根据钻探,地宫平面近方形,面积约18万平方米,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三面有门和斜坡状门道:东面五条,西、北两面各一条。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稍后的应劭也有相同的说法。帝王陵园专门设寝当始于秦始皇。寝殿在坟丘西北50余米处。基址平面近方形,面积约3500平方米,中间为高台基,周围有回廊。在寝殿西北,南北长670米、东西宽250米的范围内发现由南向北成组排列的建筑基址,之间有石子路相通。已发掘的一组包括东西横列的四座建筑基址,踏步与室内地面均用青石砌筑。以其规模和形制推测当属“便殿”。内城东、西、南三面还有沿墙建筑的廊房遗址。陵园西北部内外墙之间为供奉饮食的“食官”所在,已发现建筑基址三组,出土乐府造的铜编钟,刻记“骊山园”、“丽山□[si饲]官”的陶器。这些遗址附近发现的建筑用材有石质水道,空心砖、大板瓦以及直径半米多的夔纹瓦当等,可见当时的陵园建筑相当宏伟。

秦始皇陵

坟丘两侧和内外城墙之间分布大批陪葬坑,已发掘的有珍禽异兽坑和铜车马坑。铜车马坑在西侧20米处,坑平面呈中字形。在一个过洞内出土两乘前后排列的铜车马,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1/2。车均双轮单辕,每乘驾马四匹,车上各坐一名御官俑。车马的鞍具齐备,通体彩绘并以大量的金银为饰,制作华丽精细。坟丘的西北角有一座平面呈甲字形的大墓。内城东北角的小城内发现20多座墓葬,可能是一处陪葬墓区。

陵园东南分布着殉葬墓和从葬坑群。殉葬墓的葬具为一棺、一椁。葬者有男有女,年龄都在20—30岁左右,骨殖凌乱,肢体不全,显然是杀戮后一齐掩埋的。死者可能是被秦二世残杀的宗室诸公子、公主或大臣。从葬坑南北分成三行,排列密集有序,坑内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出土器物上刻着“中厩”、“官厩”、“三厩”等字样,说明这批坑象征着宫廷的马厩,俑则是养马的仆役。

陵园西南一公里处有埋葬建陵中死亡的役人或刑徒的墓地。墓坑狭小,每坑埋二一三具尸骨,基本上都是男性青壮年。从出土残瓦片上的文字得知,死者都是从原来山东六国地区征调来服役的人员。

秦始皇陵

陵园西北有打制石材的场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出土各种铁工具、石料等。陵园周围还有烧制陶制品的陶窑,其中陵园西侧比较密集。陵园东南的骊山沟口修筑有一道高10米、长1400多米的堤坝,使洪水出山后转向东流,以避免陵园遭受山洪水患,设计上是很周密的。陵北约2.5公里处,因造陵取土致使地势低洼、积水成池,称为“鱼池”。鱼池东北有一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推测可能是战国秦步寿宫遗址,秦始皇修陵时曾用作宫邸。

陵园东门东北1200米处,发现了一组四座兵马俑坑,坐西面东,南北分为两排,总面积25380平方米。一号坑在南,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10米,南北宽62米,深4.5—6.5米,四面各有五条斜坡通道。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北,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深3.2米。东西两面各有三条、北面有一条斜坡通道。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平面呈凹字形,面积520平方米,深5.2—5.4米,东边有一条斜坡门道。四号坑是个空坑,大概没建成就废弃了。一、二、三号坑内都放置着同实物大小相近的陶质武士俑、马和木质战车等。从已发掘的三号坑和一、二号坑的一小部分推测,估计共埋藏陶俑约7000个,陶马642匹,战车130辆。根据遗迹判断,三个坑都是土木混合结构的坑道式建筑坑壁边沿夯筑出二层台,一、二号坑还在坑内加筑多道夯土墙分为若干“间”。坑壁两侧安置对称的木柱,上搭棚木和苇席,再上覆压泥灰和土,高出地面约二米。坑底部以砖铺墁[man慢]。门道口用立木封堵,再填土夯实。

一号坑已发掘东半部,出土木质战车八乘,每车驾四匹陶马,出土陶俑1087件。除两侧一排俑外,都面向东方。俑分为车兵和步兵两种,身份有军吏和士卒两类。冠戴和衣饰均有区别,有的身穿铠甲,有的不穿铠甲。士卒俑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隶属于战车的步兵,另一种是独立的步兵。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以步兵为主体,分成前锋、后卫、主体、侧翼等部分,构成规整的步兵军阵。

二号坑出土武士俑1000多件、战车80余辆、陶马300多匹,分为车兵、步兵和骑兵。整体面向东方。步兵居左前方,左侧基本上是骑兵,右侧是车兵,中间车兵后相间步兵,构成各兵种联合编组的大型混合军阵。

三号坑面积较小,中间有髹漆木质战车一辆,左右两厢为身穿铠甲的侍卫俑,沿坑壁的四面向内相对排列,根据专家研究应是统辖二号坑的指挥部。

武士俑和战车上原来装备有实用兵器,大部分已缺失。各类陶俑根据所处位置、身份和姿势分析,使用不同种类的兵器,包括戈、矛、戟、剑、盾、弓、箭等短兵器和远射武器。金属兵器除个别为铁制,大都是青铜铸造的,至今十分光亮、锋利。化验证明大部分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以增加抗锈蚀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水平。

陶俑和马的制作一般采用先按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衔接粘合,再雕塑细部,外表涂绘鲜艳的彩色。彩色大部已脱落,据分析质地多为矿物质。颜色种类很多,以红、绿、黑为主,辅以蓝、白、黄等色,不同部位上相间使用,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其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特征、表情。千余件武士俑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我国古代艺术的典范。

关于兵马俑军阵的含义,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象征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阵,或认为象征秦始皇出行的仪仗队,或认为象征驻在咸阳外边的宿卫军。但它们属于送葬的军阵则是可以肯定的,这种葬俗还影响了汉代。这些兵马俑不仅形象地再现了秦王扫六合的雄伟场面,而且为研究当时的军阵布局、兵种组合、武器装备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秦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陕西临潼 发现兵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 陕西临潼 -


二十四史 中國歷史里程碑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