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一千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军事知识 > 兵家谋略

6

兵家谋略(0551-0560)

0551.假道伐虢

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春秋时期,虞国、虢国本是两个近邻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国家,计划先攻虢国。但晋军要开往虢国,就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出兵阻拦,甚至联合虢国抗晋,晋虽强,也难以取得成功。晋大夫荀息谏言: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以此借用虞国的道路进军伐虢。虞国国君果然同意借路给晋军,晋军通过虞国国境,轻而易举地灭了虢国,回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假道伐虢”就是假托借路之名,把军事力量扩展进去灭亡该国的计谋。运用假道伐虢的计谋,重在“假道”。因此,实施这一计谋应要巧妙地找出“假道”的理由,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不使对方怀疑。

0552.远交近攻

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的战略主张,见《战国策·秦策》和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战国后期,魏国官吏范雎颇有才能,因受诬陷遭到迫害,逃至秦国。秦昭襄王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范雎向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地理优势和强大的兵力,认为秦国进展不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对外政策,建议秦王远交齐、楚、燕这些国家,攻打邻近的韩、赵、魏,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秦王采纳范雎的意见,对齐、楚、燕、韩、赵、魏逐步吞食,各个击破,打破了六国合纵抗秦联盟,最终统一了中国。远交近攻,就是当作战目标受地理条件所限时,攻打近敌有利,攻打远敌有害;对远隔的敌人,如有利于己,也可以暂时联合。

0553.围魏救赵

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应赵国所求,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说,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使对方的进攻势头受到阻挡和挫折,无法再向前发展。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其国内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进去,魏军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赵国之围自解。田忌采纳了孙膑围魏救赵的策略,引兵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军闻讯急忙回救,孙膑在魏军的归途桂陵设下埋伏,大败魏军,赵国之围遂解。围魏救赵是避实就虚,调动敌人、消灭敌人的策略。运用这一计谋的关键,是攻其所必救,迫其所必退,要击中要害,这样才能调动和消灭敌人,达到排围解难的目的。

0554.破釜沉舟

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和《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7年11月,章邯率秦军主力进攻赵地巨鹿(今属河北)。项羽率领楚军救赵。项羽先派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的粮道,孤立章邯,然后亲率主力部队随后急进。渡河后,他下令把全军的饭锅砸破,把所有渡船凿破沉没,把所有的营帐烧毁,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准备与秦军誓死一战。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楚军一到战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同秦军展开激战,士兵以一当十,勇猛拼杀,秦军大败。破釜沉舟就是在敌我双方关键性的决战时刻,断绝自己的退路,把部队置于死地,以激励将士下决心拼死战斗,去争取决战的胜利。破釜沉舟作为一种激励部队的做法,关键在于将部队被置于死地后能否激发将士万众一心、同敌人决一死战的斗志和气概。

0555.暗度陈仓

全称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九至十一汉纪》。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划归刘邦,封刘邦为汉王。项羽想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巴蜀之地,于是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在往南郑的途中,把所过的栈道都烧了,表示以后不打算再回关中,以消除项羽对他的疑忌。公元前206年,刘邦准备出兵东征,先派了百余名士兵去修复栈道,佯装要从老路杀出。章邯听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修复栈道,大笑刘邦糊涂,更加轻视刘邦,毫不作战争的准备。而正在此时,刘邦却暗中带兵抄小路迂回到陈仓(今宝鸡市东),发起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了三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故意暴露一种行为,利用敌人在这里固守的时机,悄悄在那边采取另一种行动。运用这一谋略,要把握好“明”和“暗”的奇正关系,“明修栈道”是迷惑敌人、掩盖自己行动企图的手段;“暗度陈仓”才是真正的目的,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0556.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三年(前204)十月,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歇聚兵号称二十万,于井陉口(今河北鹿泉西土门)附近抗击汉军。赵王认为汉军只有一万两千人马,人少且疲乏,决定正面迎敌。韩信闻之,率部进至离井陉口三十里处扎营。夜半,他选轻骑两千,令每人手持一面赤旗,从小路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时至黎明,韩信鉴于敌强己弱,所领士卒多未经训练,乃一反常规,背井陉水列阵。赵军见汉军自处绝地,尽笑韩信不懂兵法,于是倾巢而出。汉军背水搏战,拼死抗击。此时预先潜伏的轻骑乘虚驰入赵军营垒,树起两千面赤旗。赵军进攻受挫而欲退兵,回望营垒的汉军旗帜而惊惶。汉军前后夹击,歼灭赵军。此战,韩信背水设阵,貌似不合作战常规,实则深得兵法“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篇》)的精义,为世代兵家提供了灵活用兵的范例。

0557.以逸待劳

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为“以佚待劳”,“佚”通“逸”。意为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达战场奔走应战的就疲劳;善于作战的人应该以逸待劳,以自己的精锐严整之师对敌之疲惫虚弱之旅,就可以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尤其是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力量弱小,不要轻率地过早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应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等条件,采取边防御、边养精蓄锐的办法,待进攻者疲惫不堪、士气沮丧后,再转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夺取战争的胜利。运用以逸待劳之计谋,要注意:“逸”,不是无所事事,“待”,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充分准备,积极防御;“劳”,就是要巧妙地调动敌人、激怒敌人,以达到疲劳敌人的目的。

0558.反间计

《孙子兵法·用间篇》:“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即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为我用。反间计的手段就是以假乱真,迷惑敌人,达到己方目的。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敌间谍,并摸清了他的来意,但不露声色,采用将计就计的办法,透露一些假情报,使敌人以假当真,从而利用敌人的错误达到目的;二是敌间谍被发现或被我捕获后,不是公开审判,而是暗中以重金收买,使他为己方控制,给敌方提供假情报,以达到目的。施用反间计,无论是将计就计还是重金收买、借间用间,都不过是巧施骗术。使用“骗术”,不在于制造完全的假象,而是要善于改变实际的景象或者转移其重点。反间计是一条可以运用到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谋略,它充分体现了“上兵伐谋”的思想,运用得好,可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0559.知彼知己

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即战争的指导者如果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失败的危险。这里的“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就是要求战争指导者在作战前和作战过程中,对敌我双方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并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确定战略战术。这一思想揭示了战争活动的客观规律,是一条极其重要的军事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0560.兵不厌诈

《孙子兵法·军争篇》:“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即军队要利用巧妙的方法隐蔽自己的意图,根据有利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把分散和集中兵力作为战略战术变化。《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计为道。”兵不厌诈,是指用兵时为了战胜敌人,尽可能使用欺诈的战术。“兵以诈立”“兵不厌诈”,都是“兵者,诡道”思想的反映。战胜敌人要靠谋略、靠诈伪,这是历代军事家所推崇的重要的谋略思想。

上一章:古代名将

下一章:兵器阵法

6

军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