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第一皇宫迷雾层层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大明朝的第一皇宫迷雾层层的相关内容:疑惑不解的问题是:如果您留心中国地名的话,就会发现在中国版图上只有“两京说”,即南京与北京,而且往往是南北两京对称性的意味很浓。到了北京外地人最感兴趣的要去看看天安门和故宫。在参观游览之余,您可曾想过

疑惑不解的问题是:如果您留心中国地名的话,就会发现在中国版图上只有“两京说”,即南京与北京,而且往往是南北两京对称性的意味很浓。到了北京外地人最感兴趣的要去看看天安门和故宫。在参观游览之余,您可曾想过北京城里的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和故宫是来自哪里?有人说:“这还用问吗?造的呗。”没错,是造的。问题是它是由谁造的?是为什么而建造的?这样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就那么容易造出来?它有没有原来的模型或图纸一类什么东西?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用比较简洁的话来回答:那就是北京的天安门和故宫其实都是南京明皇宫的复制品或者说是克隆的产物。问题又来了,按照这样的说法,南京的明皇宫是北京故宫的“亲生父母”或者说“原件”了。但到了南京,好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都说南京明皇宫很大,甚至有亲历南京城的外国人说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南京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可是在今天怎么见不到明皇宫的影子?除了部分完好的古城墙外,就是一些断垣残壁与砖头瓦块。由此人们更会发出这样的质疑:南京曾经真有规模宏伟的皇宫?或许一些老南京人会告诉你:如今的明故宫遗址就是当年大明帝国开国时的皇宫之所在,它是在填了前湖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后来明故宫被人毁了。那么被谁毁了?什么时候给毁的?还有如果你留心考察中国历代大一统帝国都城和都城中的皇城的建造规制,你就会发现大明帝国都城南京城的规制很特别,它不是中国传统都城的规则方形而是呈不规则形。这到底又是为什么?

我们先来谈谈南京的明皇宫,然后再说明京城。

明皇宫的四个谜团600多年前的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举行大明帝国开国大典前的几个月,一座崭新又气派的皇宫在古老的南京城里偏东南角的地方落成了。这座新皇宫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妨来听听其主人朱元璋自己对这座新宫的评价。洪武二十五年(1392)也就是朱标太子死的当年,65岁的朱元璋说了这么一番话:“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他说自己经营天下这么多年,样样事情都是按照古人的规矩来办。只是皇宫建造得实在是不怎么样,前面高后面低,地势很不对称。接着就把皇宫的不好似乎归结于建都的地方,他想要迁都,但因为岁数大了,精力不济,天下又是刚刚太平,真不易惠街忍心让刚从战争痛苦中熬过来的百姓再次受罪。他认为王朝的兴衰成败自有天命,只求老天念在他一片赤诚之心的分上,造福他的子孙后代吧!

朱元璋说这番话是在祭神时诚恐诚惶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和祈求。从这段“内心独白”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定都南京似乎还是颇有微词,而对建造的新皇宫——南京明皇宫更是充满了遗憾。问题是:这样一位精明、强干又务求完美的强势皇帝为什么会弄出这等事情来?还有在民间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明皇宫的地势是前高后低,假若按照中国古代的风水术来说,后面低,意味着祖先靠自己,没什么根基可凭借,这倒是吻合朱元璋自身的经历;前面高,则意味着对未来的儿孙大业不利,这倒又吻合了后来在南京即位的两位大明天子和的皇位争夺事实。能有这么巧的谶纬之语吗?对于明皇宫我们可以这么形容,它简直就是一团团紧套在一起的谜圈或称谜团:

谜团1:600多年前大明帝国开国时所建的“新宫”地址竟然位于南京城里的一片低洼地,汪汪的燕雀湖中。这在中国历代皇都皇宫的选址和建造当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极富主见、个性独特的朱元璋居然接受了。这是为什么?

谜团2:明皇宫的选址偏于整个南京城垣的东部。这与中国古代宫城的位置选择有着很大的相悖之处。从、召公为周成王卜定洛邑以降,取“天下之中”营都建宫,几乎成为古代帝王建都思想的定制;而“第一号高参”将朱元璋的宫室卜定于城垣的东隅,也有违于古制。这究竟又是为什么?

谜团3:南京城突破了中国古代都城采取方形的规则,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的旧制,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地理形势和防守需要筑城,使全城呈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形状。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宫城建得都是四方形的,有着很多例子,比如西安、洛阳旧时的皇城都是四方形的,而偏偏南京明皇宫的皇城却是个不规则形。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明南京城起于最上头的狮子山,延伸过来,是中央门,然后由玄武湖绕过来就是明皇宫,再过来是光华门,然后到中华门。这个都城的形状乍看起来,就像朱元璋那张奇特的鞋拔子脸。甚至有人干脆就说,明代南京城就是按照朱元璋的脸型设计建造的。真的是这样的吗?

谜团4:从朱元璋一生作风与作派来看,新建宫城、皇城规模很大,气势恢弘,这似乎也与朱元璋节俭的宗旨相悖和矛盾。那又是为什么?

解谜——皆因迷信“龙气”好风水对于上述四个谜团中前三个,我个人认为:明代南京都城建设突破了历来的古制,别出心裁、独辟蹊径。这种奇特看似费解,其实都源于朱元璋迷信。换句话来说,600多年前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占尽所谓的“龙气”,通过堪舆占卜而特地将新皇宫选定在紫金山南面所谓龙头的地方——燕雀湖,更通俗地说,一切都是迷信“惹的祸”。至此可能有人要问了:有依据吗?

从中国传统风水学角度来说,有!风水学在学术界被人称为“堪舆学”。据古人解释:“堪”为地面突出之处;“舆”为地面低洼之处。又,“堪,天道;舆,地道”。由此古人所说的“堪舆”之学即为研究“天地之道”也。可为什么堪舆之学又被人称为风水之学?因为研究风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研究“气”。“气”在古人那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难经·八难》和《皇帝内经》都说:“气者,人之根本。”

那么“气”与风水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先人认为:“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人解释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既然风水似乎都是大自然之物,那跟我们人类有何相干?《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而《黄帝内经》则说:“人之)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

这就告诉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之气,由此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也就形成了各式各样讲究“气”的学问。中医学讲究“气色”“血气”;佛家讲求“浩然正气”;道家强调养生练功的“丹田之气”;戏曲界追求的是“润气”;书画领域探求的是“凝神静气”;文学界讲究的是“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那么中国古代建筑界呢?则更是万般寻求好“风水”与和顺的“自然之气”。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清代人曾这么认为:“人生最重是阳基,却与坟茔福力齐。宅气不宁招祸咎,骨埋真穴贵难期。建国定都关治乱,筑城置镇系安危。”

众所周知,清承明制,而明制就是由朱元璋开创的。草根出身的朱皇帝为了寻找到自身统治的“合法依据”而格外注重“自然之气”或言“风水之术”。开国前建造南京吴王新宫,他委派堪舆大师刘基等勘察择址;洪武初年开建凤阳中都,他又带上精通风水之术的鸿儒名士王、许存仁和李思迪等回老家去“遛遛”“瞧瞧”。而就是这个叫王的风水高手曾对当时的“风水之术”做过这样的描述:“后世言地理之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闽传之,而今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及赖大有、谢子逸之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方向,专注龙、穴、砂、水之相配,其它拘忌,在所不论。其学盛于今,大江南北,无不尊之。”

上引史料是说:元末明初时风水之术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尊奉曾隐居福建松源镇(今松溪县)的堪舆家王为祖师爷的福建派。该派学说以宗庙理气为主,故又被人称为理气法或宗庙法。另一派则是尊奉唐末活动于江西的风水大师杨筠松为祖师爷的江西派。该派的学说以山峦形势为主,故被人称为峦头法或形势法。福建派侧重于室内室外之方位格局的确立,江西派主要讲究择址选形,而元末明初大受强势权力新贵阶层推崇的是讲究择址选形的江西派或称峦头派。峦头派讲究择址选形有五大步骤: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其具体要求是龙要真,砂要秀,水要抱,穴要方,向要吉。而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应天南京吴王新宫选址过程中,大名鼎鼎的堪舆大师刘基就是运用了这样的风水之术来为朱元璋选定新宫地址的。“觅龙”,不用多说,那条“龙”就是紫金山或称钟山,在江南地区属于主龙;“察砂”,主要察看环抱应天城的前后左右群山之势有没有隶属于主龙钟山的。应天城之南是聚宝山、西有三山、西北乃为卢龙山(狮子山)、东北竖立着幕府山,即使是主龙钟山附近还有富贵山和覆舟山等,群山环绕,符合“察砂”上品;“观水”主要是勘察定都之地有没有水系相抱。中国传统风水学认为,在千山万岭的中华大地上,西部昆仑山脉是祖山,为真龙。它由西向东绵延,而由北至南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将这条真龙一分为三,形成了南、北、中三大行龙,即黄河以北的北龙,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中龙,长江以南的南龙。刘基曾说:“昆仑山祖势高雄,三大行龙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态度,精粗美恶产穷通。”应天南京正好处于南龙之地,北有长江、南有秦淮河相抱,吻合观水之法;“点穴”就是要找准龙穴,即后来刘基等人选定的紫金山南麓燕雀湖;至于“取向”,那就是选址时要注意吉向,且应留心背有靠,前有案。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大明朝的第一皇宫迷雾层层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