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距今多少年 唐僧取经是哪一年

目录导航:

  1. 唐玄奘距今多少年
  2. 唐僧取经是哪一年
  3. 三教并行时间
  4. 光王继位多久
  5. 儒道佛什么时候融合的
唐玄奘距今多少年

唐玄奘在距今1300多年

唐朝有一位高僧名叫玄奘,洛州缑氏县人。

唐玄奘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老子》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唐僧取经是哪一年

唐僧取经的故事发生在公元627年也就是我国的唐朝时期。玄奘在602年洛州缑氏出生,是唐代著名高僧,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在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回到长安的时间是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玄奘在曲女城召开的佛学辩论大会,大会有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在大会上玄奘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唐僧629年出发去取经。

公元629年因为唐朝的历史记录中记载了唐朝太宗贞观元年(公元 626 年)唐僧受命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并且在取经中经历了多次困难和磨砺,最终成功取回了佛经,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唐僧取经的故事也被写入了长篇小说《西游记》,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传诵。

三教并行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历史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从统合的角度看,“三教合一”的含义无疑要比“三教”更进一步。关键在于对“合一”的理解。如果将“合一”视作儒、道、佛三家的内在义理上,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当然可以,但此至少在明代之前是称为“三教合流”或“三教归一”的。其实一般的学术着作中在说三教合一时,也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正是对三教合一之称在理解上的模糊,古人极少用三教合一这个词,至少是明代以前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此词。作者曾请友人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或者说,明代以前的人们,尚未认识到三教在外在形态上有合一的可能性。当然,明代人所说的“合一”,仍可分二个层次。

其一依然是以往“三教归一”、“三教一家”的那层意思,即主要指三家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如顾宪成在《明故礼部仪制司主事钦降南阳府邓州判官文石张君墓志铭》中云:“东溟管公倡道东南,标三教合一之宗。君相与质难数百言,管公心屈”。不过,从明代一位监察御史陆陇其所云,“今人言三教合一,岂非朱子之所叹然。又有谓三教不可合而各有其妙,不妨并存者,则又是以不合为合,尤巧于包罗和会者也”。陆氏所谓三教的两种合一,其区别正是表现于外在形态上,即当时人们确有主张将三教混为一体。

光王继位多久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宪宗第十三子,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晚唐皇帝。[2]

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忱被封为光王,长期装傻,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薨后被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勤于政事,自律好学,在位期间,整顿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驱逐宰相李德裕,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牛李党争。在位期间,他一反武宗所为,兴佛灭道,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在军事方面,击败吐蕃,收复河湟,打通了丝绸之路,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驾崩于大明宫,享年五十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李忱擅长写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其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勤俭治国,减少赋税,选贤任能,有“小太宗”之称,唐朝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大中之治”。[1]

光王李忱在位13年。

1 取决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情况。
2 光王继位的时间长短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规则、国内外的局势等有关。
一般来说,如果国家政治稳定、王位继承顺利,光王的继位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3 此外,光王的继位时间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光王的个人能力和才干、国内外的战争或外交关系等。
4 总的来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儒道佛什么时候融合的

儒道佛融合的时间是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到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宋明清就很盛行了,现在中国如果有宗教的话应该算是佛道儒的融合体,佛中有道,道中有儒,儒中有佛。西游记中佛道就有融合,孙悟空出身道门,后入佛门。孙悟空可以说是道名,孙行者是佛名。

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所以说,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南北朝已经出现。

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这三教,同一平台,同一起点,同一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