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之战(黄桥决战:粟裕指挥七千人打赢三万人歼敌上万)

黄桥之战(黄桥决战:粟裕指挥七千人打赢三万人歼敌上万)

黄桥决战 郑剑君作。

说起黄桥决战,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那是粟司令带我们创造的战争奇观——。

当时陈毅、粟裕率领的部队,满打满算仅有7000人,能上一线战斗的不过5000多人。对手呢?那才叫气势汹汹,大兵压境,韩德勤调来的部队有20多个团3万人啊。这仗敢不敢打?能不能打?能不能打个歼灭战?

这时情报部门急报:韩德勤以李守维的八十九师和翁达的独立第六旅为主力,组成中路突击军。以苏鲁皖游击军和两李部及苏北游击第八军陈太运部组成右路军。以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共5个保安旅组成左路军。左右两路军掩护主力进攻黄桥。

先打哪一路呢?粟裕进而提出了一个更大胆和出人意料的方案,出其不意,用奇兵,打强敌,先打他的“梅兰芳”部队。陈毅把手按在了桌子上说:“你是说打翁达旅。”陈毅知道,翁达旅在韩德勤的战斗序列中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号称“梅兰芳”式部队(指“行头”漂亮,装备精良)。全旅3000多人,清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每个连配崭新的捷克式--9挺,军官大都是“军校生”陈毅赞赏粟裕指挥作战的个性。他绝不会盲目蛮干,他是要部队利用“青纱帐”隐蔽接敌,对行进中的翁旅实施突袭,把它截成几段,发挥我军优势,速战速决。

1940年10月4日,黄桥决战打响。粟裕登上黄桥北门土城一个制高点,举起望远镜,只见东北面四五里的大路上,老百姓推着车子,挑着担子,往西南方向跑。他判断,后面就是敌人,并进行精确的计算:翁达的部队在这样的路上往黄桥赶,只能是一路纵队,每个人之间的间隔至少要一米,一个旅的队伍就要有七八华里长。从高桥到黄桥是15华里,先头部队离黄桥五华里时,后尾一定过了高桥。也就是说,敌人已经全部进入了我军的设伏地区。

顷刻之间,信号弹升空,冲锋号响起,隐蔽的队伍如猛虎下山,分4路插入敌人的行军行列。翁旅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激烈枪炮声中,粟裕接到报告,敌旅部和后卫团被歼。先头团正在回头后援。粟裕再次发出了命令:“抓住战机,一定要吃掉他。”

激战3小时,“梅兰芳”式部队被全部消灭,旅长自杀。这边旗开得胜,黄桥那边却炮声震耳欲聋。另一路敌人攻进了城内。此时粟裕手中已没有预备队,他来到了陶勇的指挥所,只说了一句:“一定要把敌人打出去,成败在此一举。”正在这时,有人来报告:“江南的老四团来增援了。”粟裕一挥手说:“好啊。江南的队伍来增援我们了。”陶勇司令员把上衣一脱,参谋长张震东抄起了马刀,叫道:“突击队跟我们一起冲,把阵地夺回来。”党员突击队冲上去了,敌人在英勇无畏的战士面前退了下去,3纵又夺回了阵地。

攻入黄桥的敌人被反击出去后,战场出现了对我极为有利的转折。我1纵和2纵穿插南下,与我守卫黄桥的3纵完成了对已经进入黄桥以东地区的李守维部的合围。我军已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李守维的部队毕竟是韩德勤手里的一张王牌,战斗力较强,多次组织进攻都没奏效。陈毅、粟裕向部队发出命令,一定要取得全胜。他们利用夜暗抵近歼敌。苦战一夜,战到第二天清晨,歼灭89军军部。李守维在混战中掉进河里淹死了。失去指挥的士兵一片混乱,我军至中午全歼了这里的敌人。

我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占了海安等地。战后清点战果,新四军在3天里歼敌主力12个团,计余人,缴获长--3800余支,轻--189挺,火炮3门,迫击炮59门,以及大批--物资。

感悟。

敢于战斗善于战斗。

粟裕大将戎马一生以打胜仗闻名军中,有“常胜将军”的美誉。毛泽东曾评价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会打仗”“能打胜仗”,是一个军人追求的最高荣誉。从黄桥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以及他参与指挥的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粟裕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众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重温黄桥决战,粟裕对首战歼敌目标和我军出击时机的选择,充分展现了他斩钉截铁的歼敌意志、横扫千军的夺胜气概和“不拘成法、善于奇兵”的高超指挥艺术。粟裕的制胜之道,一言以蔽之,就是他“敢于战斗,善于战斗”“敢于战斗”体现了他的战斗意志和决心,“善于战斗”体现了过硬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当前在践行强军目标的实践中,我们要掌握必备的现代军事、科技知识,练就过硬的作战能力、才能有效完成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