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唐是什么朝代的人 历史上的明朝郑

目录导航:

  1. 郑唐是什么朝代的人
  2. 山东郑姓的起源和传说
  3. 姓氏郑的来历
  4. 郑姓有哪些名人
  5. 姓氏郑的起源
  6.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7. 三国里面有哪些姓郑的猛将a
  8. 郑字由来和演变过程
郑唐是什么朝代的人

郑唐,又作郑堂。明朝福州人。郑唐才智过人且狡诈无赖。对贪官污吏、为富不仁者及悍妇、地痞疾恶如仇,对邻居、乡里刻薄。常施计榨取贪官们的钱财,屡屡得手。却没人奈何得了他。

郑唐县试中了秀才后,乡试就没了名,原因是他考试时很快把考卷写完,然后在卷末写诗画图,主考官看了十分生气,郑唐也不买账,从此他无意功名。

山东郑姓的起源和传说

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郑姓名人:

1、郑成功(公元1624~1662)

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父平国公郑芝龙降清,成功遁入海岛与父绝。桂王封之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命率师攻闽浙,又大举下江南各地,围南京,祭孝陵,后兵失利,退取台湾作为根据地,仍奉明年号,未几而卒。

2、郑燮 (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少颖悟,读书富于别解,落拓不羁,有狂士之名。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循吏之称。晚年躬耕自食,以诗酒自娱,诗、书、画俱佳,着有板桥全集。

姓氏郑的来历

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周厉王的少子友封于郑,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八零六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的新郑县。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3、高密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4、雍州郡,东汉始置州,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6、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7、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荥阳”、“博经”、“安远”、“著经”、“通德”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名人精粹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郑虔:郑州荥阳人,盛唐时期学者、画家、广文博士,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郑樵:莆田(今属福建)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郑明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将,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姓氏起源: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

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

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

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

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

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

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

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

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

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

。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

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

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

地方。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

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

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

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

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

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

郡望:

1、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2、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

3、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4、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5、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6、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7、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

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

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

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

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

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

。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

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

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

;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

国家。

郑姓有哪些名人

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

郑众:郑吉之子,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着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

明朝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

明明朝末期收复台湾名将郑成功。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

抗日名将郑洞国。

有郑成功,郑和,郑旦

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姓氏郑的起源

郑姓

一、姓氏源流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历史上的郑姓名人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

历史上最出名的郑姓名人,当属明朝末年的郑芝龙和他的儿子国姓爷郑成功,虽然说郑之龙最后以投降清朝告终但是他子郑成功坚持抗清数十年,是民族功臣

1、郑旦,春秋越美女。

2、郑袖,战国时楚怀王夫人。

3、郑国,战国末水利家。

4、郑兴,东汉经学家。

5、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

6、郑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

7、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

8、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

三国里面有哪些姓郑的猛将a

梳理了一下《三国志》中的郑姓人物,列一份名单:郑泰、郑浑、郑袤mào、郑崇、郑玄、郑益恩、郑小同、郑遂、郑甘、郑冲、郑徽、郑像、郑熙、郑岐、郑宝、郑文信、郑翼、郑度、郑绰、郑泉、郑胄、郑礼、郑妪。这些人物散落在各个势力中,而郑玄必然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

“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三国志·荀攸传》

【郑泰、郑浑、郑袤、郑崇就放在一起了,他们都是郑众的后人。郑泰在汉末被何进征辟,还参与了何颙、荀攸诛杀董卓的谋划,事情败露后逃离长安。郑浑是郑泰的弟弟,他在地方任职时深得百姓爱戴,还留下了个“郑陂”。郑袤是郑泰之子,官至西晋司空,郑崇是郑浑之子,在郑浑逝世后被封为郎中】

“告高密县为郑玄特立一乡,名为郑公乡”——《三国志·崔琰传》注解

【郑玄、郑益恩、郑小同也放在一块,郑玄是汉末时期名士,在经学方面登峰造极,他结合自身所学还创立了“郑学”。郑益恩是郑玄之子,仅有的事迹是在支援孔融的路上被杀。郑小同是郑益恩之子,因为掌纹与郑玄相似得名,他曾教授过曹髦,听过司马昭一句“宁我负卿,无卿负我”后被鸩杀】

“十二月,以光禄勋郑冲为司空”——《三国志·齐王纪》

【郑冲、郑徽同样算一家,郑冲、郑小同都曾教授过曹髦,郑冲更是在西晋官至太傅,颇受重用。他没有留下子嗣,就过继了侄子郑徽】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三国志·武帝纪》

【郑遂,黄巾之乱中的众多牺牲者之一】

“是月,冯翊山贼郑甘、王照率众降,皆封列侯”——《三国志·文帝纪》

【郑甘,降而复叛的人物,一如当年的昌豨】

“又遣士郑像出城传消息,或以语恪,恪遣马骑寻围迹索,得像还”——《三国志·齐王纪》

【郑像,他和刘整二位义士在诸葛恪围合肥时出城求援,不过都落入诸葛恪之手...】

“玄菟郡高显县吏民反叛,长郑熙为贼所杀”——《三国志·高贵乡公纪》

【郑熙,汉末三国各郡县叛乱总有人会支付代价】

“与徐州刺史郑岐争屋,引节欲斩岐,为岐所奏,不直,坐免还”——《三国志·曹爽传》注解

【郑歧,桓范曾与他起了争执,甚至桓范还起了歹念,反而被郑歧举报】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三国志·刘晔传》

【郑宝,纵横庐江的豪杰之一】

“冯翊甲族桓、田、吉、郭及故侍中郑文信等,颇以其各有器实,共纪识之”——《三国志·裴潜传》注解

【郑文信,仅有的记载说明他是冯翊人士,官至侍中,显然颇得天子信任】

“臣与安丰护军郑翼”——《三国志·毌丘俭传》注解

【郑翼,干脆就只留下了一个官职...】

“郑度说璋”——《三国志·法正传》

【郑度,曾试图劝说刘璋阻止刘备入蜀,然而没被采纳】

“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三国志·杨洪传》

【郑绰,季汉势力的将军,在平定汉嘉太守黄元叛乱时留下了姓名】

“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三国志·吴主传》

【郑泉,极其喜好饮酒,算上他三国各势力中均有郑姓人物出现】

“鄱阳、新都民为乱,廷尉丁密、步兵校尉郑胄、将军钟离牧率军讨之”——《三国志·孙亮传》

【郑胄,曾依法惩治了吕壹的宾客,触怒吕壹后凭借潘濬、陈表等人求情才幸免】

“昭与孙绍、滕胤、郑礼等,采周、汉,撰定朝仪”——《三国志·张昭传》注解

【郑礼,或者郑札,能参与制定朝仪也是位饱学之士】

“孤城郑妪能相人,及范、敦、达八人,世皆称妙,谓之八绝云”——《三国志·张昭传》注解

【郑妪,唯一一位女士却没能留下具体名字,吴中八绝之一】

三国里面姓郑的猛将有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世称“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大员(今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开启郑氏在的统治。有《延平王集》行世。

1662年6月23日,逝世。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郑字由来和演变过程

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 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

郑(鄭)姓主体出于周宣王之弟姬友(郑桓公)的封地郑国。郑国最早出于奠部族,商王武丁封儿子子奠于“北郑”,建立了子姓奠(郑)国,后迁徙至“南郑”,被姜姓取代。西周时期,周宣王封弟姬友于“西郑”,建立了姬姓郑国,又迁徙至“南郑。春秋初期,郑武公迁姬姓郑国于“东郑”的虢郐之地,不断扩张,发展成为春秋大国。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姬姓郑国传19世23君,有国 431年。郑国灭亡后,皇室及臣民以国为氏,称郑氏。目前郑姓在中国为第二十一大姓。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 。

(一)郑姓的起源

1、源于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又称郑父,奠(郑)国(河南濮阳市西南)为商朝一个方国,史称“北郑”。后又迁至拾(陕西渭南市华州区毕家乡北拾村),史称“南郑”。奠是用酒祭祀之意。商代末期,子姓郑国为周文王所灭,子姓郑人以国为氏,称郑氏。

2、源于姜姓

出自姜太公之后。周文王封吕尚(姜太公)之孙郑井叔于西郑(陕西凤翔县)一带,建立姜姓郑国,以监管子姓郑(奠)国迁至的遗族。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亡。姜姓郑人以国为氏,称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3、源于姬姓

出自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是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皇室及臣民以国为氏,称郑氏。

《姓觹》、《姓苑》载:周宣王封母弟于郑,子孙以国为氏。

《元和姓繤》载:郑氏,周厉王少子受封于郑,是为桓公。在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威公生武公,与晋文公夹辅平王东迁于洛。郑徙溱、洧之间,谓之新郑。

4、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1)朝鲜族改汉姓郑氏: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2)蒙古族改汉姓郑: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3)裕固族改汉姓郑氏: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4)哈尼族改汉姓郑氏: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不断的改汉姓为郑氏。

(5)满族改汉姓郑氏: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