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兴-史革新: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三)

同治中兴-史革新: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同治中兴-史革新: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史革新: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三)


[1][1] 本文所举研究成果出版及发表情况:章继光《曾国藩思想简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李细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宫明《倭仁与曾国藩》发表于《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2期;程作新《倭仁及其哲学思想》收入《蒙古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张凌霄《倭仁及〈倭文端公遗书〉的伦理思想》发表于《内蒙古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陆宝千《倭仁论》,发表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2期;贾熟村《太平天国时期的地主阶级》,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宝成关《奕訢慈禧政争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出版;(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文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陈弢:《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序》,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版。
[1][3] 曾国藩:《书学案小识后》,《曾国藩全集 . 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66页。
[1][4] 张穆:《海疆善后宜重守令论》,《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页。
[1][5] 潘德舆:《任东涧先生集序》,《养一斋集》卷18,清同治十一年刊本,第6----7页。
[1][6] 潘德舆:《与鲁通甫书》,《养一斋集》卷22,第18页。
[1][7] 李元春:《学术是非论》,《时斋文集初刻》卷2,道光四年刻本,第1页。
[1][8] 刘蓉:《复郭意城舍人书》,《养晦堂集》卷8,光绪三年思贤讲舍刊本,第6页。
[1][9] 方宗诚:《校刊何文贞公遗书序》,光绪十年六安涂氏求我斋校刊本。
[1][10]李元春(1769----1854),字时斋,号桐阁主人,陕西朝邑人,举人出身,任知县、大理寺评事等职。辞官后设学授徒,迭主潼川、华原等书院。着有《诸经绪说》、《关中道脉书》、《学荟性理论》等。
[1][11] 路德(1784----1851),陕西盩厔人,进士出身,曾任军机处章京。归里后主持关中、宏道、象峰等书院。学宗程朱,主汉宋调和。着述有《柽华馆诗文集》等。
[1][12] 贺瑞麟:《清麓遗语》卷3,《清麓丛书》民国七年刊本,第45页。
[1][13] 《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下同),第246页。
[1][14] 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上,光绪八年四明花雨楼刻本,第6页。
[1][15]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17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16页。
[1][16] 徐世昌:《李文清公日记序》,民国四年石印本。
[1][17] 湖南省文献委员会:《湖南文献汇编》第2辑,该委员会1949年印,第111页。
[1][18] 曾国藩:《罗忠节公神道碑铭》,《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05----306页。
[1][19] 唐鉴(1778----1861),字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进士,由翰林历官太常寺卿。治学宗程朱,崇义理,以省身、持敬、力行为主,辩学甚严。着有《朱子学案》、《易牖》、《读易反身录》、《国朝学案小识》等。
[1][20] 钱基博等:《近百年湖南学风 . 湘学略》,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71页。
[1][21]《诏书盖玺颁行论》,《太平天国》第1册,第313页。
[1][22]《曾国藩全集·诗文》, 第232页。
[1][23] 吴廷栋:《召见恭记》,《拙修集》卷1,同治十年六安求我斋刻本(下同),第4——6页。
[1][24] 《续碑传集》卷12,《清代碑传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下同),第856页。
[1][25] 方宗诚:《柏堂师友记》卷2,京华印书局1926年印本,第7页。
[1][26] 吴廷栋:《与曾涤生先生书》,《拙修集》卷9,第18页。
[1][27] 曾国藩:《复吴廷栋》,《曾国藩全集·书信》(4),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487页。
[1][28] 根据《清史稿》、《清史列传》、徐世昌编《清儒学案》以及《碑传集》、《碑传集补》等书有关内容统计。
[1][29]《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下同),第1页。
[1][30]《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第4页。
[1][31]《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第3页。
[1][32]倭仁:《敬陈治本疏》,《倭文端公遗书》卷2,光绪年间刻本,第4——5页。
[1][33]《清史稿》卷391,1977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8册,第11726页。
[1][34]《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第515页。
[1][35]李棠阶:《条陈时政之要疏》,《李文清公遗书》卷1,光绪八年河北道署刊本(下同),第1——2页。
[1][36]李鸿章撰(方宗诚代):《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吴公神道碑铭》,《续碑传集》卷12,《清代碑传全集》下册,第856页。
[1][37]吴廷栋:《拙修集》卷1,第13——14页。
[1][38]引自吴廷栋:《拙修集》卷1,第16页。
[1][39]何桂珍:《<续理学正宗>后序》,清末刊本。
[1][40]李棠阶:《军机说帖》,《李文清公遗书》卷2,第26——27页。
[1][41]吴廷栋:《召见恭记》,《拙修集》卷1,第4页。
[1][42]李鸿章撰:《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吴公神道碑铭》,《续碑传集》卷12,《清代碑传全集》下册,第855页。
[1][43]吴大廷:《拙修集跋》。
[1][44]倭仁:《答窦兰泉》,《倭文端公遗书》卷8,光绪元年六安求我斋刊本,第18页。
[1][45]《清朝续文献通考》卷98,“学校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下同),第8576页。
[1][46]《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01,“学校八”,第8598页。
[1][47] 方宗诚:《志学录》卷8,光绪三年刻本,第31页。
[1][48] 贺瑞麟:《重刻小学韵语序》,《清麓文集》卷2,第4页。
[1][49] 刘廷诏:《〈理学宗传辨正〉原叙》,同治十一年六安求我斋刊本,第1册第4页。
[1][50] 刘廷诏:《〈理学宗传辨正〉附录后论》,第10页。
[1][51] 方宗诚:《<大学臆说>序》,苏源生:《大学臆说》,咸丰十一年明德堂藏版,第1——2页。
[1][52] 曾国藩:《复毛寄云中丞》,《曾文正公书札》卷5,清末刻本,第27页。
[1][53]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下同),第233页。
[1][54] 王闿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0页。
[1][55]《薛福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1][56] 罗尔刚:《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6——65页。
[1][57] 李棠阶:《军机说帖》,《李文清公遗书》卷2,第26——27页。
[1][58] 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3,第3页。
[1][59] 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93——194页。
[1][60]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00, “学校七”,第8591页。
[1][61] 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4,第4页。
[1][62] 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3,第3页。
[1][63] 《广方言馆全案》,第22页,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
[1][64]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65,“艮峰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4册,第87页。
[1][65] 方宗诚:《吴竹如先生年谱》,光绪四年畿辅志局刻本,第49页。
[1][66]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59,“拙修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3册,第916页。
[1][67] 邵懿辰:《仪宋堂后记》,《半岩庐遗文》,光绪三十四年刊本,第21——22页。
[1][68] 《清史列传》卷65,中华书局版第17册,第5220页。
[1][69] 陈澧:《东塾续集·与徐子远书》,《东塾读书记(外一种)》,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1页
[1][70] 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同),第668页。
[1][71] 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2册,第684——685页。
[1][72] 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2册,第853页。
[1][73] 曾国藩:《劝戒浅语十六条·劝诫绅士四条》,《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40页。
[1][74] 曾国藩:《劝戒浅语十六条·劝戒绅士四条》,《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40页。
[1][75] 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2,第15页。
[1][76]《曾国藩全集·奏稿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197——1198页。
[1][77] 曾国藩:《罗忠节公神道碑铭》,《曾国藩全集·诗文》,第305页。
[1][78] 罗正钧:《王錱年谱》,《湘军人物年谱》(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9页。
[1][79] 曾廉:《应诏上封事》,《戊戌变法》(二),第493页。
[1][80] 《皮鹿门学长南学会第三次讲义》,《湘报》第17号,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100页。 (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