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


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
(首发)
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
殷墟卜辞中有先公名“王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第二字或写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合1825),象人倾头之形,倾头方向左右无别,此字以前学界基本上是认可罗振玉之说释“夨”,或从叶玉森说释“夭”。1在《说文》所载小篆中,“夨”、“夭”分别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一个头左倾,一个头右倾,而在甲骨文中这种情况都是一个字,正反无别,姚孝遂先生指出:“就金甲文而言,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均为‘夨’字。小篆分化为‘夨’、‘夭’二字。‘夭’字晚出。就小篆而言,其形体来源与夨,而分化作‘夭’。”2“𣅔(昃)”字从的“夨”,甲骨文中多写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合20421)、“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合13312)形,象倾侧的“大”形,是表示人体倾侧之意,即《说文》中的“仄”字,训“侧倾也”,非倾头也;或写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合4415正),从“大”,是为了刻写方便之故;偶或有写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合20957)、“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合29801),看上去很象是从“夨”,可那不过是将中间一笔弯曲表示人身体的倾侧,并非是从倾头的“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倾头”、“倾身”都有“倾”意,故从周金文开始逐渐讹变混淆,到了小篆里就把二者混同为一字,用了前者的字形、字义,用了后者的读音。
至于“夭”字,在甲、金文、小篆纠缠不清的情况下,可参考楚文字,楚文字中是写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帛乙5.23)、“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郭.唐2),是在人的身体中间部位加一弯曲的笔,秦简文字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睡日甲简32背),为了书写方便将中间的弯笔变成了横笔。此字当是象人扎束腰带之形,当即要约之“要”或“约”的本字,“夭”、“要”、“约”古音都是影纽宵部字音同,“要”、“约”音义均同,《广雅·释言》:“要,约也”,古书传注中也多训“要”为“约”。至今北方一些农村在收割小麦时用麦秸拧成索状以捆扎麦捆,称“要子”,大概就是用此义。要子是捆扎在腰部的,即中间的位置,故动物、植物未长成称“夭”,谓中途而死也。可能要约为约束、束缚义,人受要约则屈曲而服,再引申为弯曲义,故《说文》训“屈也”。它不是倾头义,小篆用“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为“夭”恐怕也是借形、义而用,盖人倾头则屈颈,亦有屈义,其本字非“夭”也。所以这个人名用字释《说文》中的小篆“夨”、或“夭”从字形、字义上说是对的或近似的,从读音上说恐怕就不对。

柳诒徵先生把这个字释为“吴”,云:“释者谓即吴字,盖吴之初文本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即大字,象人形,次演而为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次又演而为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3根据柳先生的说法,应该是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把这个字释为“吴”了。
后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中也释为“吴”,并就“王吴”其人作了进一步讨论: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罗释夨,余谓乃《说文》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古文吴字。下第三三三片亦正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王吴者当即粮围(宁按:围当圉之笔误)。《史记·殷本纪》云:‘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索隐》云:‘《系本》作粮圉也。’粮、王、圉、吴各为叠韵字。曹字古作𣍘与粮形近,故譌也。《天问篇》:‘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旧解为太伯、仲雍窜吴之事。案其事叙在舜次,在该、恒等之前,舜即帝俈,则所谓吴者盖指此王吴矣。”4
郭说提出后,学界并没有多少人响应,其中的原因可能一是“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这个字诸家多不认为是“吴”,二是郭说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天问》的此事“叙在舜次,在该、恒等之前”,就断言王吴为粮圉,这个并不可靠,因为《天问》所述历史部分本来就混乱无序,上古三代之事掺杂颠倒,王逸在《叙》里就说它“文义不次”,难以先后论之,故说服力不强。董作宾先生在《五十年来考订殷代世系的检讨》一文中把郭说和其他诸家说一起胪列之后认为“以上各种附会之说,未能令人满意,今皆不取”,5认为郭说不可信。又如象影响较大的陈梦家先生的《殷墟卜辞综述》中仅提到罗振玉释“夨”,陈先生将此字释为“夭”,没提及郭说。6
当然也有学者注意了的,如加拿大学者明义士先生在《甲骨研究》中于“王夨”条下说:
“或释‘吴’。《天问》:‘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7
应是採用了郭说。丁山先生在《新殷本纪》中也把此人名释为“王吴”,认为是阏伯,也就是昭明,8其“王吴”之释可能也是受柳、郭说的影响,但他认为是阏伯、昭明则与郭说不同。
近年出版的韩江苏、江林昌两先生合着的《〈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从郭说将此人名释为“王吴”,认为“郭沫若以为王吴当为曹圉,见于《卜辞通纂》331片考释,可备一说。”9
关于“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这个字的正确认识,大约是在2000年底至2001年初山西省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M114:217出土了“叔夨方鼎”之后,此器为西周晚期的晋国器物,李伯谦先生认为时代可早至西周成王时期,并认为其铭文上的“叔夨”当即“叔虞”,即唐叔虞。10后来李学勤先生在《叔虞方鼎试证》一文中也赞同李伯谦先生的看法,并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证,认为“夨”是“虞”的本字,象一人正立,侧首伺望警备之形,11这算是对“夨”这个字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韩、林两位先生採用郭说,可能是受此影响而然。另外的证据是,“吴”字是从口从夨,曾侯乙墓出土竹简中“吴甲”的“吴”多写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曾43),所从的“夨”已经变为“大”形,而125简的“吴甲”之“吴”写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亦是“大”形,这里很明白就是“夨”字,仍当读为“吴”,或者说“夨”这个字从口与否均当读“吴”。故“夨”当是备其不虞之“虞”的本字,象人倾头顾盼警备之形,“吴”字从其声,二字古读音应该相同,古书里“吴”、“虞”通用的例子很常见。12卜辞中这个人名当释为“王虞”,《天问》里写作“吴”是很正常的;那么,要把他与《世本》、《史记》中的商人先公比附的话,唯一适合的就是粮(曹)圉,因为“吴”作“圉”也很合理,“虞”、“吴”、“圉”三字古音都是疑纽鱼部字,音同而可互相通假。

《世本》作“粮圉”,《史记·殷本纪》作“曹圉”,《汉书·古今人表》作“根圉”,均以为是昌若之子、冥之父,而《礼记·祭法》《正义》引《世本》在曹圉与冥之间多出了“根国”一世,云是“曹圉生根国,根国生冥”,陈梦家先生云:
“《祭法》《正义》所引《世本》,多出根国一世,这是由于注文误入正文。《殷本纪》‘曹圉卒’《索隐》云:‘《世本》作粮圉也’,而《古今人表》和《鲁语上》韦昭注则作‘根圉’。有此诸异文,可推测‘根国’一名致讹之由来:曹圉—[糟圉]—粮圉—[粮圉]—根圉—根国。”13
其中关于从“粮”讹作“根”的过程,陈先生说基本可信,唯“根”字可能本来是作“桹”(见《说文》),与“粮(粮)”音同通用(同来纽阳部),后人传抄而讹作“根”。
但是“曹”字讹作“粮”有点不好解释,郭沫若先生认为“曹字古作𣍘与粮形近,故譌也”,陈梦家先生认为是先由“曹”写作“糟”,又讹作“粮”,但是“曹”与“量”的字形差距较大,实在是难说相近的。在金文中“量”字有时候或写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大师虘簋)、“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克鼎),这种写法是承袭甲骨文的写法而来的,“曹”字或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中山王壶),二字乍看上去构件有点相同,可能是古人认错了字;还有一种可能是,郭店楚简的“早”字写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老乙.1)、“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语四1.2),乃从日枣声,14字形与从日从东的“量”形极近;在金文中用为曹姓之字多作“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鼄友父鬲),从女枣声,《新金文编》与此字形下注:“郭沫若云即邾姓曹之本字也,以枣为声。” 15“早”、“曹”古均从枣声,读音相近,所以笔者怀疑是先由“量”形讹为“早”,又通假作“曹”。
那么“量”又是怎么来的?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因为“王”、“量”叠韵而转,但是“王”匣纽字,“量”是来纽字,二字声纽差距较大,是否能互转还是个问题。笔者认为可能也是字误造成的,“王”、“皇”古常通假,16而“皇”和“量”在古文中的确是形近,容易致讹,所以很可能是先由“王”通假作“皇”,又形讹为“量”,再通假作“粮”、“桹”,形讹为“根”;“量”又形讹为“早”而通假作“曹”。
就上而论,笔者认为郭沫若先生说卜辞中的“王吴”就是曹圉,应该是正确的看法。

《天问》:“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王逸注:
“获,得也。迄,至也。古,谓古公亶父也。言吴国得贤君,至古公亶父之时,而遇太伯,阴让避王季,辞之南岳之下,采药于是,遂止而不还也。期,会也。昔古公有少子,曰王季,而生圣子文王,古公欲立王季,令天命及文王。长子太伯及弟仲雍去而之吴,吴立以为君。谁与期会,而得两男子,两男子,谓太伯、仲雍也。去,一作夫。”
现在知道这其中的“吴”就是因先公王吴(曹圉),则王逸对这四句所言历史故事的解释是不準确的。
其中“去斯”之“去”当是“胠”之假借字,《说文》:“胠,亦(腋)下也”,又曰:“斯,析也”,“胠斯”就是腋下裂开的意思。这几句是说:王吴获得长寿,到了南岳之下,谁想到腋下裂开,生了两个男子。知道其含义,就可以知道关于王吴的故事是一直有流传的:
《太平御览》卷三六一引《玄中记》曰:“丈夫民,殷帝大戊使王英采药于西王母。至此绝粮,不能进,乃食木实,衣以木皮,终身无妻,产子二人,从背胁间出,其父则死,是为丈夫民,去玉门二万里。”
又卷七九〇引《括地图》曰:“殷帝大戊使王孟采药于西王母,至此绝粮,食木实,衣木皮。终身无妻,而生二子,从背间出,是为丈夫民,去玉门二万里。”
《山海经·海外西经》“丈夫国”下郭璞注:“殷帝太戊使王孟採药,从西王母,至此绝粮,不能进,食木实,衣木皮,终身无妻,而生二子,从形中出,其父即死,是为丈夫民。”
《玄中记》、《括地图》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书,《古佚书辑本目录》云:
“唐、宋类书等引《郭氏玄中记》,或但称《玄中记》(清人避讳,或改为《元中记》)。郭氏不详何人,《隋》、《唐志》亦不载其书。罗苹《路史》卷二注以‘狗封氏’一节与郭璞《山海经》注同,谓此书即璞所撰。”17
又说:
“《晋书·裴秀传》载秀《禹贡九州地域图序》云:‘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有汉氏所画《舆地》及《括地》诸杂图’云云。王谟云:‘则此图在晋以前有之,但与本图体例不合,《隋》、《唐志》不载,未知即此图与否。’”18
从这些说法看,此二书的製作时间应该不会晚于晋代。仅就这个故事而言,郭璞已经明确言及,也说明它不会晚于晋代;可注意的是王逸注里说到“辞之南岳之下,采药于是,遂止而不还也”,他也提到了“採药”的之事,很可能王逸也看过这个故事,而且他看到的本子大概就是作“王吴”,才用了其中的故事来解释这句,他是把“王吴”理解成了称王于吴国的意思,故把太伯、仲雍的故事移植过来这么说,说明这个故事东汉时期就有;再进一步,它和《天问》的记载相合,显然这至少是一个从战国时代就有的传说。

把此故事和《天问》对看,可以看出一些古传的痕迹:
一是这些记载里面把王英或王孟的故事归在殷帝太戊的时代,这的确应是与商人有关的传说。但说是殷帝大戊云云当是误传,王英或王孟既然如王亥、王恆等称王,当是商王的身份,太戊何得而使之?这个“大戊”或“太戊”可能是误记,也可能是王英(孟)的父名之讹误,可惜现在不能知道为谁了。
二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本来可能就是作“王吴”,王逸见到的本子当如是,说已见上。后来传本的“王英”、“王孟”均当是“王吴”的音转或讹误,“吴”、“英”古音疑影旁纽双声、鱼阳对转叠韵;“孟”当是“盂”之形讹,“吴”、“盂”疑匣旁纽双声、同鱼部叠韵,“盂”、“英”匣影旁纽双声、鱼阳对转叠韵,都是音相近的字。他的“王”字没有发生讹变。
三是“吴获迄古”应当就是《括地图》、《玄中记》所说王吴(盂、英)“采药于西王母”之事,神话中西王母是掌管不死之药的,所以也就是求获得长生不死的意思。“迄”古训“竟”,“古”疑当读为《诗·载芟》“胡考之宁”的“胡”,《毛传》:“寿也。”“迄胡”也就是《逸周书·謚法》中“弥年寿考曰胡”之“弥年寿考”的意思,所以“吴获迄古(胡)”就是说王吴得以长寿,说明战国时代的传说中,王吴是一个很有名的长寿之人,类似《天问》里提到的另一位长寿者“彭铿(彭祖)”。“南岳是止”当是说在王吴时期他带领商人去了南岳,这当是商人的一次迁徙。
四是这里所说的“南岳”绝非今天湖南衡阳的南岳衡山,而应该是黄河流域的某座山,看看王吴之孙王亥时代还在河国和有易国之间游牧(见《山海经》、《天问》),说明商人并没有走出黄河流域,仍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活动,19只是这个“南岳”的具体位置已经不好考察了。
五是“去(胠)斯得两男子”就是“产子二人,从背胁间出”的意思,这毋需多解释。这个故事大概被楚人複製过去,于是清华简《楚居》中就有了妣
甲骨文-王宁:卜辞“王吴”相关问题补述溃胁而生楚之先人丽季的故事。20汉代以后人也据此创造了不少诞生神话,如修己“胸坼而生禹”(《御览》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纪》)、简狄“胸剖而生契”(《宋书·符瑞志》)之类。这里恐怕也当是指王吴的妻子剖腹而生子,并非如神话里说的是王吴自己生子。其所生的二子,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季。那么也可以知道,《括地图》、《玄中记》记载的故事,显然是战国时代就有的,当是比较古老的传说,并非是汉代人的创作。
这都足以说明,商先公王吴的故事并没有澌灭,在先秦两汉时代一直是有故事流传的;也说明至少在屈原的时代,世上还流传着比较準确的殷商世系和相关故事传说,其中的人名还可与卜辞相印证;后来辗转流传,出现了大量的文字讹误,到了《世本》的时候错得已经非常厉害,有些先公的名字已经没法再和卜辞对应了。这可能是流传系统不同造成的:
《世本》、《史记》把王吴辗转讹误成了“粮圉”或“曹圉”,这是一个流传系统,既有形讹也有通假,另外还把“季”变为“冥”、把“亥”变为“振”,与卜辞记载产生了较大差距,若无《山海经》、《天问》等书作对照,今人根本无法覆案。
《天问》、《括地图》、《玄中记》当是另一个流传系统,记载的讹误较小,王吴或变为王孟(盂)、王英只是读音的转变。只是由于误字和通假的关係,人们已经很难把他和商先公联繫起来了。

从卜辞看,王吴时期商人已经称“王”,大概这是商人称王之始,虽然契也被称为“玄王”(《诗·长发》),可卜辞中不见,应该是商末或周代宋人重修祀典所追尊。
王吴之孙王亥、王恆也称“王”,其子季却不称王,目前见到的卜辞中祭祀季的例子(仅见于一、二期卜辞,二期以后不见祭祀季之卜辞),没有一例称“王季”的,21明义士先生说:“季又称‘王季’,即《史记》‘冥’”,22恐怕是误记,先秦典籍中的确有“王季”之名,是指周王季历,并非是商人先公季。也就是说季没有称王,而他的父亲和两个儿子在卜辞中均称王,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原因不明。
根据这些传说略作推测,其中的可能是:商人在王吴时曾迁于南岳(嵩山),王吴在这里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季,从名字上看他可能是少子。王吴应该活了很大的岁数,是古传中有名的长寿者,所以才有传说他成仙。他死后,是长子即位为王,季则不与,所以不称王。两子各有一支族人,后来季这一支又从南岳迁出,其兄的一支则留在了南岳,就是《山海经》、《括地图》、《玄中记》中所说的“丈夫国”、“丈夫民”,疑“丈”即“商”之音转,“商夫”犹言商人,后人为了便于识记而谐音为“丈夫”。
季这一支到了其子亥、恒时又相继称王,应该也是分成了王亥和王恆两个支族,他们靠游牧为生。王亥被有易所杀后,王恆即位,他带着自己的族人和牲畜(相当于商人的财产),抛弃了王亥一族前往一个叫“班禄”的地方一去不回,即《天问》所言“恆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的故事。王逸对此二句的注释是:
“营,得也。班,遍也。言汤往田猎,不但驱驰往来也,还辄以所获得禽兽,遍施禄惠于百姓也。”
这样的解释显然不符合文意。“营”当是经营义;“班”疑是山名,“禄”为“鹿”或“麓”的假借字,“班鹿”当和“涿鹿”(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见威王》作“蜀禄”)一样是地名,“班鹿(麓)”谓班山之麓。《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纪年》曰:
“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征蓝夷,再征班方。”
“班方”疑即王恆在班鹿所建之方国名,它是商人的分支但并不服商人统治,故河亶甲时曾征伐它。
王亥这一族在其子上甲的带领下灭了有易复仇,并延续下来,势力逐渐壮大,就是后来灭夏得天下的商人。所以,王吴→季→王亥→上甲……这一系就成为商人的直系先公,这几世都可以和卜辞相印证,当属可信。
王吴之前的契→昭明→相土→昌若四世可能有问题,其中“昭明”一世虽然见于《荀子·成相》,而据蔡哲茂先生研究并非人名,《世本》是误解了《成相》之语而误以“昭明”为契子而加入的。23《诗•商颂•长髮》里说了玄王之事后接着就是说相土,《左传•襄公九年》里说“阏伯居商丘”之后也接着说“相土因之”,据郭沫若先生研究阏伯就是契,24董作宾先生也认为“既然阏伯是高辛氏子,高辛又是帝喾,则在《殷本纪》中阏伯实相当于契”,25说明契(玄王、阏伯)之后就是相土,期间确实没有昭明这一世,相土可能是契之子。“昌若”不见《世本》之外的先秦典籍。只有契(玄王、阏伯)、相土见于《诗》、《左传》、《尚书》等书。《天问》中所述先商的历史,有“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嘉)?”是里面有玄鸟生商的故事,可能与契相关,但没提到契之名。此后所述最早的就是王吴的故事,见于其他典籍的相土也没提及。这四世中除了相土可能是卜辞中的祭祀对象“土”之外,26余者至今无法与卜辞关联,所以目前能知道的卜辞中能连续起来的商代先公世系,当是从王吴开始。
董作宾先生曾说:“以形、音、义释字固可,以所释之字辗转相介以比附上甲以上之先公,则殊不可据。”27就王吴、季、王亥、王恆三代四王的情况看,似乎并非完全如此,但王吴以上的先公研究恐怕确是这种情况。



1 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217页引。姚孝遂先生在按语中主张释“夨”(219页)。《新甲骨文编》(刘钊、洪飏、张俊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释“夭”(577-578页);后在增订本(刘钊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又释“夨”(604页)。
2 《甲骨文字诂林》第一册,318页按语。
3 柳诒徵:《说吴》,《史学与地学》第二期,1927年。
4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349-350页。按:该书完成于1933年1月,并于该年在日本印行。
5 董作宾:《五十年来考订殷代世系的检讨》,《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十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03页。
6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344-345页。
7 [加拿大]明义士:《甲骨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六十七页。按:该书于1933年4月印行。
8 丁山:《新殷本纪》,《史董》第1册,教育部第五服务团研究部1940年。78页注六。
9 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4页。
10 李伯谦:《叔夨方鼎铭文考释》,《文物》2001年第8期。
11 李学勤《叔虞方鼎试证》,《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4年。117-119页。
12 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853页【吴与虞】条。
13 《殷墟卜辞综述》,337页。
14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119页注[一]。
15 董莲池:《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1674页。
16 《古字通假会典》,274页【王与皇】条。
17 孙启治、陈建华:《古佚书辑本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257页。
18 《古佚书辑本目录》185页。
19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为有易“当在大河之北,或易水左右”(《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421页。)河国当是在黄河边上的国家,且距有易不远,均当在黄河下游地区。
20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181页。
21 参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529-530页。
22 《甲骨研究》,六十七页。
23 蔡哲茂:《“契生昭明”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9/26.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23
24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277页。又见《卜辞通纂》,355-356页。
25 董作宾:《五十年来考订殷代世系的检讨》,《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十册,303页。
26 参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06页。
27 董作宾:《殷商帝王本纪》,《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十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