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坡汉简《岁》篇劄记五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家坡汉简《岁》篇劄记五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孔家坡汉简《岁》篇劄记五则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一、“纪”
简文:
于是名东方而树之木,谓之青。名南方而树之火(简458)……金,谓之白。名北方而树之水,谓之黑。名中央而树之土,谓之黄。于是纪谓(简459)而定四乡,和阴阳,雌雄乃通。(简460)
“纪胃”,王贵元先生释为“纠谓”,义为“正名定位”[1]。陈炫玮先生通过列举汉简文字中“己”和“丩”写法的差异,指出王说有误,认为仍当释为“纪”字[2],但他未对“纪”的含义做出解释。
《说文》:“纪,丝别也”。段玉裁注:“别丝也。别丝各本作丝别……纪者,别理丝缕。今依以正。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爲纪。衆丝皆得其首,是爲统。统与纪义互相足也。……《礼器》曰:‘衆之纪也。纪散而衆乱’。注曰:纪者,丝缕之数有纪也。此纪之本义也。”《老子》:“能知古史,是谓道纪”。注: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3]
此处“纪”当用其本义,“谓”可解释为被命名。天地初开,最首要的就是确定四极方位,如同别理丝缕,确定下来四方的名称、配之以物,便可进一步认识世界。与此类似的是《尚书·洪範》记有“五纪”:“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数。”孔颖达疏:“凡此五者,皆所以纪天时,故谓之五纪也”。“五纪”是“纪天时”,而孔简中的“纪”则是“纪四方”。
二、“吾”、“子”
简文:
春徼戌也,是谓吾且生,子毋敢杀,尽春三月解于戌。
夏徼于丑也,是(简465)谓吾且长,子毋敢藏,尽夏三月乃解于丑。
秋徼辰也,是谓吾且杀,子毋敢生,尽秋三月乃(简466)解于戌。
冬徼未也,是谓吾且藏,子毋敢长,尽冬三月乃解于未。(简467)
从这几句来看,“吾”和“子”形成了对应关係,这种句式在古书中常见:《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庄子·内篇·逍遥游》: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可见“吾”在此处仍为代词,那么它指代又是什么呢?
“岁”篇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讲“岁”的形成、讲五行及五行配物,第二段讲“五时”、“四时”、“四时结”等,第三段讲十二月的时令和气候。[4]
简末自题作“岁”,刘国胜师指出:“岁”是一个带有终止意味的形态标誌。它有气、阴阳、四时、五行、八方等一些要素,似乎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宇宙所持有的框架。[5]这样看来“岁”和“道”似乎有一些共通之处。
道是过程,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也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者万物之奥”,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複归其根,归根曰静,覆命曰常”。作为过程和规律的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和文中第一部份所讲宇宙结构的建立与命名,物质的相生相剋循环往复有着本质上的相同。道还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从简文“于是令日当月,令月当岁,各十二时”和文中着重讲的四时、十二月令等内容看,“岁”与“道”似乎存在着差别,即:岁是道的一种,道可以囊括万物,而岁着重于对一年中的万物变化的控制,这也许和岁星运行有关,是由于岁星运行而产生的影响四季的道。
文中的“吾”似乎是一种既有物质性又具有规律性的难以名状的东西,说它具有物质性是因为它可以作为“生、长、杀、藏”的主体;说它具有规律性是因为四时物候的变化、宜忌似乎都是在它的操控之下。这和上文所论述的道的性质很相似,而且它的循环和“道”的週期运动也很相似:道“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再次,“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应具有主体性。能够和万物对话,发号施令的主体应该为“先天地生”的道。
综上,我认为“吾”即是“道”,即“岁”。
对于文中的“子”,也许是泛指万物。
《荀子·王霸》:“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杨琼注:“谁子,犹谁人也。”[6]这种用法出现在和“吾”搭配的句式中,如:
夏徼于丑也,是(简465)谓吾且长,子毋敢藏,尽夏三月乃解于丑。(简466)
五月治虫于辰巳,是谓(简472)吾已长矣,子毋敢徼。必星,小雨小虫,大雨大虫。(简473)
三、“徼”、“解”
简文:
春以徼秋,夏以徼冬,秋以徼春,冬(简464)以徼夏,是谓四时。
春徼戌也,是谓吾且生,子毋敢杀,尽春三月解于戌。
夏徼于丑也,是(简465)谓吾且长,子毋敢藏,尽夏三月乃解于丑。
秋徼辰也,是谓吾且杀,子毋敢生,尽秋三月乃(简466)解于戌。
冬徼未也,是谓吾且藏,子毋敢长,尽冬三月乃解于未。(简467)
刘乐贤先生认为这里的“徼”和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出现的“四敫”以及《星历考原》和《协纪辨方书》中的“四击”相同[7],他运用五行相克原理来解释“四敫”:春三月于五行属木,庚辛五行属金,木、金相克;夏三月五行属火,壬癸属水,火、水相克;秋三月五行属金,甲乙属木,金、木相克;冬三月五行属水,丙丁属火,水、火相克,所以,四废日者,谓四季各月的五行与其日的天干所属五行相克。”[8]刘乐贤先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但是他并未解释“敫”的含义。“徼”在《岁》篇中不仅出现在和四季搭配的地方,也用在其他语境里,如:
五月治虫于辰巳,是谓(简472)吾已长矣,子毋敢徼。
六月止云雾于未,是谓吾已长矣,子毋敢(简473)徼。大雨大徼,小雨小徼。(简474)
所以,它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含义,我们不妨抛开“四敫”的束缚,思考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春生、夏长、秋杀、冬藏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在日廷图中表示出来的话,就是任意相对的两项可以互为始终:比如把春生作为循环起点的话,和它相对的秋杀便是终点,这从意思上很容易理解:比如一株植物的生命始于生,终于杀。同样,如果把夏长看为起点的话,冬藏便是这个循环的终点,同样的例子:从植物生长成熟开始计算的话,收割后的储藏便是终点。对于位置上相对称的两项而言,中间所夹着的只是过渡阶段,例如“夏长”是“春生”到“秋杀”的过渡。文中“春徼戌也,是谓吾且生,子毋敢杀,尽春三月解于戌。”“戌”和“杀”都是和秋相适应而和“春”在循环过程中处于对立状态,因此便可理解为何春时“子毋敢杀”。
另外,戌是属于秋的最后一个地支,即从春开始计算的话,戌便是一个完整循环的终结。所以不妨设想“徼”在此的意思为“终极,归终”,此义也见于《汉语大字典》[9]。《尹文子·大道上》:“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列子·天瑞》:“死也者,德之徼也。”注:“德者,得也。徼者,归也。言各得其所归”[10]。《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慾,以观其徼。”王弼注:“徼,归终也”[11]。
而且,从日廷图[12]上看,春之末月即三月与秋戌相连正好构成一条日廷图的平分线,越过这条线继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就会进入夏和冬的对立状态了。因此,“春徼戌也,是谓吾且生,子毋敢杀,尽春三月解于戌”中“解”可理解为“开,开放”之义。《文子·上德》:“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后汉书·任李万邳刘耿列传》:“任、邳识几,严城解扉。”李贤注:“解,犹开也。”《潜书·贞隐》:“天地之气,不能有解而无闭;日月之形,不能有盈而无亏。”此句意为“春天归终于秋戌,又发端于斯,这时候万物生长,不可以杀戮毁坏它们,发端于戌的春在三月结束。”
作为检验,把“徼”理解为“终极,归终”放入刘乐贤先生运用的五行相克理论和上述简文的文意中都可以讲得通:
对于前者,“克”意为“约束,制服”[13],相互约束、制服便是互为对立,和相互终结的内在含义一样。是因为“终结”所以为“废”,也许这便和刘乐贤先生所指出的传世文献中“四废日”的原理有关。
对于后者,可以理解为:“五月要治理发端于三月的虫害,五穀草木已经在生长,不可以使生长停止”,“六月云雾止,五穀草木在生长,不可以使生长停止,下大雨就会对它们造成大的破坏(即五穀坏死),下小雨会对它们造成小的破坏”。
四、“执”
简文:
三月止寒气于戌,是(简470)谓吾已成矣,子敬毋杀。必温,寒,名曰执,蚤(早)寒蚤(早)执,莫(暮)寒莫(暮)执,终日寒三执。(简471)
此处“执”可通“蛰”,意为昆虫蛰伏。《墨子·经说下》:“所春也,其执固不可指也。”高亨注:“执,借为蛰”[14]。《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观》:“正名脩刑,执虫不出。”[15]
此句可理解为:早晨温度低的话,虫类早晨就蛰伏不出;晚上温度低的话,虫类晚上就蛰伏不出;全天气温都低的话,虫类就全天蛰伏不出。这种解释在下文“五月治虫于辰巳”中也可得到佐证:“治虫于辰”说明虫是从辰,即三月出现的。[16]“三月必温”,按正常情况是虫子出来的时候,只有在遇到反常的寒冷气候时,才出现上述继续蛰伏的情况。
五、关于简475—476的断句
简文:
九月为计于卯,蚤(早)风以于草木,温以(简475)清,五官受令其风,忘有大事,计不成。(简476)
刘乐贤断为:九月为计于卯,蚤(早)风以于草木,温以清,五官受令,其风,忘有大事,计不成。[17]陈斯鹏断为:九月为计于卯,蚤(早)风以于草木,温以清,五官受令,其风忘(妄),有大事,计不成。[18]
陈斯鹏先生认为“早风以于草木”意为“早风施用于草木”,“温以清显然是来形容风的,风温而清自然是好气象”。
联繫上下文和实际物候考虑,我认为此句可读为:
九月为计于卯,蚤(早)风以于草木温以(简475)清,五官受令,其风忘(妄),有大事,计不成。(简476)
此处“于”和上文中一样,义为“自”、“从”,“温以清”的“以”作介词“把”、“拿”讲[19],“清”有“寒冷”之义,“戌”在日廷图中处于西北方,这个时候也正是西北风初起时,“忘”从陈斯鹏先生说法读为“妄”,风妄即风乱[20]。此句意为“早晨的风(或初到的西北风)使草木从“温”到“清”,即从有生命到凋零。
对于“五官受令”,陈斯鹏先生认为是“风温而清”这种好气象导致的积极结果,但并未解释其具体含义。[21]由于此篇带有浓重阴阳色彩,所以此处的五官很可能指的是“五行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莀,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颜注引应劭曰:“颛顼氏代少昊者也,不能纪远,始以职事命官也。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22]五官掌握四季阴阳调和。此句意为“清晨的风(或初到的西北风)使草木凋零,这是五官按照命令在调节物候,如果狂风大作,则会有大事,计不成”。
(编者按:[1]王贵元:《读孔家坡札记》,简帛网2006年10月8日。
[2]陈炫玮:《孔家坡汉简日书研究》第254页,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年。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4页。
[4]刘乐贤:《孔家坡汉简<日书>“岁”篇初探》,简帛网2006年5月28日。
[5]刘国胜:《楚地出土数术文献与古宇宙结构理论》,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
[6]《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7页。
[7]参看刘乐贤:《战国秦汉简帛丛考》,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8]刘乐贤:《睡虎地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9]见《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846页。
[10]杨伯峻:《新编诸子集成.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页。
[11]朱谦之:《新编诸子集成.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页。
[12]参看刘国胜:《楚地出土数术文献与古宇宙结构理论》,简帛网2005年11月2日。
[13]《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14]吴毓江:《新编诸子集成.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32页。
[15]《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8页。
[16]据其他月份的文例判断,“巳”大概是笔误赘字。
[17]刘乐贤:《孔家坡汉简<日书>“岁”篇初探,简帛网2006年5月28日。
[18]陈斯鹏:《孔家坡汉简补释》,《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第74页。
[19]《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页。
[20]陈斯鹏:《孔家坡汉简补释》,《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第74页。
[21]参看陈斯鹏:《孔家坡汉简补释》,《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第74页。
[22]《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21、723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26.html
以上是关于孔家坡汉简《岁》篇劄记五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