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文达公笔记摘要》之因果故事

3、孝子寻亲

宝坻王泗和,余姻家也。尝示余《书艾孝子事》一篇,曰:

艾子诚,宁河之艾邻村人。父文仲,以木工自给。偶与人斗,击之踣。误以为死,惧而逃。虽其妻莫知所往,第仿佛传闻似出山海关尔。是时妻方娠,越两月,始生子诚。文仲不知己有子,子诚幼鞠于母,亦不知有父也。迨稍有知,乃问母父所在。母泣语以故,子诚自是惘惘如有失。恒絮问其父之年齿状貌,及先世之名字,姻娅之姓氏里居。亦莫测其意,姑一一告之。比长,或欲妻以女。子诚固辞曰:“乌有其父流离,而其子安处室家者?”始知其有志于寻父,徒以孀母在堂,不欲远离耳。然文仲久无音耗,子诚又生未出里闾,天地茫茫,何从踪迹?皆未信其果能往。子诚亦未尝议及斯事,惟力作以养母。

越二十年,母以疾卒。营葬毕,遂治装裹粮赴辽东。有沮以存亡难定者,子诚泫然曰:“苟相遇,生则共返,殁则负骨归。苟不相遇,宁老死道路间,不生还矣。”众挥涕而送之。

子诚出关后,念父避罪亡命,必潜踪于僻地。凡深山穷谷,险阻幽隐之处,无不物色。久而资斧既竭,行乞以糊口。凡二十载,终无悔心。

一日,于马家城山中遇老父,哀其穷饿,呼与语,询得其故,为之感泣。引至家,款以酒食。俄有梓人携具入,计其年与父相等。子诚心动,谛审其貌,与母所说略相似。因牵裾泣涕,具述其父出亡年月,且缕述家世及戚党,冀其或是。是人且骇且悲,似欲相认,而自疑在家未有子。子诚具陈始末,乃噭然相持哭。盖文仲辗转逃避,乃至是地。已阅四十余年,又变姓名为王友义,故寻访无迹,至是始偶相遇也。

老父感其孝,为谋归计。而文仲流落久,多逋负,滞不能行。子诚乃踉跄奔还,质田宅,贷亲党,得百金再往,竟奉以归。归七年,以寿终。

子诚得父之后,始娶妻。今有四子,皆勤俭能治生。昔文安王原寻亲万里之外,子孙至今为望族。子诚事与相似,天殆将昌其家乎?子诚佃种余田,所居距余别业仅二里。余重其为人,因就问其详而书其大略如右,俾学士大夫,知陇亩间有是人也。时癸丑重阳后二日。

案:子诚求父多年,无心忽遇,与宋朱寿昌寻母事同,皆若有神助,非人力所能为。然精诚之至,哀感幽明,虽谓之人力亦可也。历史网(www.moulishi.com)

【译文】

宝坻县的王泗和是我家的亲戚。他曾拿一篇《书艾孝子事》的文章给我看,内容说的是:

艾子诚,宁河艾邻村人。他的父亲名文仲,以做木工养家糊口。有一次艾文仲偶然与人争斗,失手把对方打昏在地,文仲误以为打死人命,便畏罪潜逃,就连他的妻子也不知他的去向。后来听到一些传闻,仿佛说他已出了山海关。

艾文仲出走之前,他妻已有身孕,过了两个月,便生下艾子诚。艾文仲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儿子。子诚从小都是由母亲抚养的,也不知道还有个父亲。

等到子诚稍稍长大懂事,便问母亲:“爸爸哪儿去了?”他母亲哭泣着把丈夫出走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从此,子诚终日惘惘然若有所失。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母亲和亲朋邻里询问父亲的年龄、相貌、特征,以及祖辈人的姓名,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乡里住址等等。人们见他年岁少,猜不出他打听这些的真实用意,姑且一一告诉他。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子诚长大成人,长辈们便张罗着要为他娶亲。子诚一再辞谢说:“哪有父亲流离失所,做儿子的却成家立业,安居家室的?”人们才知道他立志寻父。只为老母在堂,暂时不能脱身远离。然而艾文仲一去绝无音讯,子诚自幼不出乡里,天苍苍,地茫茫,到哪儿去找?人们只信他有这份心意,未必能去寻找。而子诚也从未透露他要去寻父,只是努力地经营,尽量多挣些钱来赡养老母。

一晃过了二十年,子诚的母亲因病去世。子诚为母亲办妥丧事之后,便整装备粮,准备奔赴辽东一带,去寻找父亲。好心的人劝他说:“子诚呀,你父离家已二、三十年了,至今存亡难定,你到哪儿去找?还是算了吧!”子诚听了,噙着眼泪说:“我此行决心已定,万一寻得父亲,则父子俩一块儿回来拜见乡亲。万一父亲客死他乡,也得背回他的尸骨。若是寻不着他,宁可老死路边,也决不独身回来见大家。”众乡亲无奈,只得与他挥泪送别。

子诚出关之后,思忖父亲是因逃避命案而出走的,不大可能留连于繁华街市,必是隐匿在荒郊山野。所以,凡深山幽谷,穷乡僻壤,乃至险阻幽隐的地方,都一一探寻过,但仍踪影全无。时间一长,他身上有限的钱财也花尽了。他就靠着乞讨过日子,继续寻父。这样到处奔波了二十年,仍没有找到父亲,但他的决心却没有动摇。

一日,他行至马家城山中,遇见一位老者,老人家怜他穷困饥寒,主动上前和他说话,问明了原委之后,也感动得潸然泪下。便把他带到家里,备酒食款待他。这时,有位木匠背着工具走进来,看他那年龄,估计与其父差不多。子诚的心忽然一动,再端详那木匠的长相,竟和母亲平日给他描绘父亲的形象相似。不由得拉住木匠的衣袖,哭诉父亲出走的原因、年月,并诉说祖上的渊源,及几门亲朋好友的旧事,希冀木匠或者就是自己的父亲。

那木匠听了现出惊愕、悲凄的神情。想要相认,又怀疑自己离家出走时并没有儿子。子诚猜透了他的心思,就把他从出生到为母亲养老送终的经历述说一过。那木匠号啕失声,于是父子相认,抱头痛哭。

原来,艾文仲不断辗转逃避,才来到这马家城山,已有四十多年了。他又改名换姓为王友义,所以寻访无迹。直至此时才偶然相遇。那位老人被子诚的孝心所感动,积极为他们父子还乡想方设法。但艾文仲在外飘泊日久,负债尤多,一时滞留,不得脱身。子诚又匆匆忙忙奔回家乡,变卖了部分家产,又向亲友借贷了一部分钱,凑足百两银子,返回马家城,还清了父亲的债务,父子这才同归乡里。七年后,艾文仲寿终正寝。

子诚迎父还乡之后,才娶妻成家。如今他已经有了四个儿子,个个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生活得满不错。明朝时文安县有个王原,曾寻亲于万里之外,他的子孙后代繁衍兴盛,至今称为望族。子诚的故事与王原的事迹相类似,想来上天同样会使艾家繁荣昌盛的。

王泗和说:“艾子诚是我的佃户,他所住的村庄,离我的别墅仅仅二里地。我很器重他,因问明他千里寻亲的经过详情,梗概地写在这里,以供读书人以及士大夫们参阅,让人们知道乡里田陇之间,也有这样品德高尚、至贤至孝的人。”时年乾隆癸丑(1793)九月十一日记叙。

按:子诚千里寻父,偶然相遇,父子团圆。这故事的情节,又和《宋史》所载朱寿昌寻母的故事相类似。似乎皆有神助,非人力所能为。只因精诚之至,故能感天地、动鬼神,说是人力所为也合乎情理。

民族简史 姓氏起源 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