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绰号故事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常书鸿,满族,1904年生于杭州,著名画家,我国第一代敦煌学家,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

常书鸿1927年赴法国学习油画,后侨居法国,在法国时,他已是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举办过个人画展,有五幅油画作品被法国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常书鸿开始对西方艺术很崇拜,可一次偶然的发现,使他改变了这种观点。那是1935年,他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一个书摊上看到六本《敦煌石窟图录》画册,他被画册中精美的佛教艺术壁画吸引住了。这是一些无以伦比的中西文化结合的艺术佳作。如此辉煌的古代绘画艺术他还从没有见过,而这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就在自己的祖国,他以前却不知道。这使他感到震撼,也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回祖国研究敦煌。

于是,常书鸿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放弃了在国外成名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祖国,去了敦煌。他去敦煌前,梁思成送了他“破釜沉舟”四个字。来到敦煌时,正赶上张大千要离开敦煌。张大千曾百感交集地对他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无期徒刑啊!”临行前,他送给常书鸿一卷纸,说待他走后再打开。这是一张指示图,画的是如何顺着小溪,在一片小树林隐秘的草丛中找到蘑菇。敦煌的艰辛,超出了常书鸿的想象。这里的水是咸的,熬出的粥也是咸的。这里缺少蔬菜,常年吃的只有咸韭菜,这里缺乏燃料,生一次火,就要蒸够半个月吃的馒头。新蒸出的馒头,必须立即放到烈日下暴晒干透才能保存。宿舍和办公室是破庙和马棚改造成的。交通工具是牛车,后来有了一匹马,还是县政府破了一起贩毒案,从犯人那里得到的。面对如此的艰辛,常书鸿义无返顾地坚持了下来,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奉献了四十年,将自己的青春、才华都献给了敦煌艺术。为此,他付出了巨大代价,他的妻子因忍受不了荒漠的孤独困苦离他而去。两个年幼的子女常年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荒漠里,以致女儿19岁时,还不会花钱买东西。

常书鸿对敦煌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敦煌的几十年里,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佛教领袖赵朴初赞赏他是“敦煌守护神”。此荣誉他当之无愧,人们也喜欢这样称呼他。

常书鸿的敦煌艺术画展曾赴许多国家展出,受到高度评价。尤其在日本,日本人对常书鸿的艺术才华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极为崇敬,他们尊称常书鸿是中国的“人间国宝”。

常书鸿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敦煌。1982年他被调任为国家文物局顾问,举家迁往北京,但他还想着敦煌。在89岁时,还写了一幅“魂系敦煌”的书法,挂在室中。他的寓室中还挂有一幅他临摹的敦煌飞天壁画,上面有上百名他的朋友和学生的签名,他时时看着它,就像回到了敦煌,他还在自己屋子的窗前挂了一串铃铛,听到微风吹过铃铛发出的响声,他格外高兴。这是因为,他在敦煌时,有一座叫“九层楼”的建筑,檐角上都挂有铃铎,时时摇曳作响,常书鸿听了几十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如今听不到了,所以,他想了这个办法。晚年时,他患了老年失忆症,但有人来拜访他时,他却不忘敦煌,总要说:“为什么要我住在这个屋子里?为什么把我弄到北京?为什么不让我回敦煌?我要回敦煌,我还要住我那个土房子。”

1994年,常书鸿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按照他的遗愿,其骨灰埋葬在了莫高窟。生前,他是敦煌守护神,去世后,仍要去敦煌做守护神。亲人们将他的部分骨灰和衣冠埋葬在了他生前居住和办公的莫高窟皇庆寺中的两棵大梨树下,这两棵梨树是他刚到莫高窟时种下的。如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树龄。常书鸿的夫人李承仙说:“常老当年是静静地来,今天也是静静地去。他的这部分骨灰和衣冠,将深埋在这两棵梨树下,不立墓碑,不留标记。只要能陪伴莫高窟,他的灵魂就会永远得到安宁的。”

卷轴历史(www.80065.cn)

二十四史 中國歷史里程碑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