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用人之道有什么特点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作为汉朝开国皇帝,他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他独有的人格魅力。在众多人格魅力中,为其赢得一臂之力,并力挽狂澜颓势的莫过于他的用人之道。那么刘邦用人之道到怎样?

刘邦与张良

刘邦与张良剧照

不懂知人善任的人,不是好领导。刘邦善于揣摩他人性格,这为他日后能选贤举能奠定了基础。他能精准洞穿部下的能力,扬长避短。把他们的才能为自己所用,为缔造刘氏帝国开疆拓土。他让韩信带兵灭秦,张良出谋划策,萧何坐镇后方,精妙的配合得以一举灭秦,可见他用人造诣不一般。

刘邦用人之道里,有一条叫不拘一格降人才。他麾下士卒的来历,可以说鱼龙混杂,什么样的出生都有。张良是落魄贵族,韩信是无业游民,樊哙是鲁莽屠夫,萧何是贫苦县吏。若主子是项羽,他定不会用正眼瞧他们一眼。而刘邦赏识且厚爱这些人,委以重任。而历史也证明,刘邦正是用这一手混搭组合杂牌乘风破浪,开辟了霸业。

刘邦的第三个用人之道是不计前嫌。要知道他麾下的很多将士曾辅佐项羽。也许是项王性格暴怒,多疑好杀等原因,一众人被迫投奔刘邦。韩信就曾效力于项羽,在郁郁不得志中投奔刘邦,刘邦不计前嫌款待了他并委以重任。韩信方能战必胜,攻必克。

刘邦的用人字典里还有一词叫对事不对人。当他夺得了天下,要封赏部下时。他不仅赏赐了韩信、彭越、张良等人,还封赏了结怨多年的雍齿,因为他的立功表现。可见刘邦用人更执着是非对错,而不是儿女情仇。

这四个就是刘邦用人之道。区区四个词中蕴含的领导艺术,值得后人反复推敲。

刘邦登基

刘邦从公元209年开始起兵,成为了沛县的起义首领,人称沛公,并逐渐向相邻的郡县进攻。后来刘邦投靠了项梁,跟他一起拥立楚怀王。项梁战死后,刘邦在西征中攻占了关中,秦子婴带着传国玉玺投降了刘邦,秦朝就灭亡了。

《鸿门宴》刘邦登基剧照

《鸿门宴》刘邦登基剧照

鸿门宴中,刘邦在张良的谋划和项庄的帮助下逃脱了项庄的刺杀,之后被封为汉王。管辖巴蜀和汉中地区。楚汉之争中,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楚军,除掉了项羽势力,项羽本人也自杀了。

公元前202年,刘邦对韩信、彭越进行了封王,这二人就跟其他诸侯王一起请求刘邦称帝。他假装自然是推脱了一番,在韩信等人的夸赞和恭维下,同意了称帝的建议。于是,刘邦在定陶汜水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登基成为皇帝,称为汉高帝,以汉为国号。刘邦登基后,封吕雉为皇后,其子刘盈为皇太子。国都从最初的栎阳先后改为洛阳、长安。

刘邦登基时已经不年轻了,晚年的他开始猜忌身边的人,尤其是为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异姓王,以谋逆等罪名废杀了韩信、英布等王,让刘氏子孙取代了他们的封国。他还有意要除掉萧何、樊哙,并立下了“白马之盟”,以示取缔异性王的决心。

关于刘邦登基,网上有流传着刘邦登基诏书,但是不知道从何而来,史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其实对于刘邦而言,诏书并不重要,因为他是开国皇帝,本身就是推翻前朝得来的天下,即使有诏书的存在,也是伪造的。现在则多认为刘邦登基诏书是个脑筋急转弯,谜底是宣汉。

刘邦身世

刘邦于公元前256年出生在楚国沛县,平民出身,原名刘季,在兄弟中排行老三,“邦”是他当上皇帝后才改的名。父母分别名为刘太公、刘媪,都不是正经的名字,只是下层人的俗称,相当于大爷、大娘的意思。刘邦的身世在史书上多有变化,有好几个版本,有些甚至还带有神话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