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北宋欧阳修的作品赏析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这句词引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的《踏莎行》,主要意思就是表达行人们离开家后的离愁。

欧阳修《踏莎行》图片

欧阳修《踏莎行》图片

但是整首词可以分为两段来看,前五句是上半段,主要说的是行人在路上对家乡的思念,作者想要表现出的是游人们离开家乡之后,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回家,所以游人们产生的愁绪:居住的馆舍门前原本盛开着的梅花已经开始凋落了,溪桥旁边的柳树也开始长出新的枝芽了,小草的芳香伴随着温暖的春风,不断吹向着正在骑马扬鞭逐渐远走的人们。离开时就一直有的思愁随着离开家门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没有尽头了,就像那一直在不断流淌的春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后面五句是后半段,这几句是游人们想象出的自己离开家后,家里人想念自己时的愁苦:家里的人们因为自己的远走非常伤心,眼眶里的泪水不断流到脸上,和原本擦到脸上的粉妆混在了一起,不要总是登上高楼倚在栏杆上朝远方看。面前走过那一片平坦的草地之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山脉,而早就已经离开家的行人们却还在那绵绵不断的山脉外面,登的再高也是看不见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很详细的描述出了双方各自的心情,一方虽然远离家门,但内心深处一直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另一方虽然在家,但是对于远走的行人们无时无刻不挂念着,也在内心深处期盼着他们的回归,虽然他们是在两个地方,却有着一样的心情,离愁。

欧阳修的作品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其中最令人受欢迎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雕塑

欧阳修雕塑

《醉翁亭记》是在被贬职后创作的,当时的范仲淹是朝中的臣子,有着一官半职,但是不料,事事险恶,范仲淹就当时的大官革职处置,欧阳修很不满意这种处置方式,就写奏折想为好友范仲淹等人辩解,但是官官相护,欧阳修不但没有解决这件事情,反而害的自己也被降职,被贬到别处当了个知府。欧阳修也因此因祸得福,生活在那个地方,用心用力的去坐着自己理所应当的事情,当地被他治理的很好。于是写下来《醉翁亭记》,他是那种是以百姓之乐而乐的人,是一个难得的好清官。

《醉翁亭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写的特别的好,整篇散文描绘的环境,看起来美不胜收,而且每一句都写的特别的优美,满满的充斥着别具一格的清丽脱俗的格调,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这类的文学作品中确实是少得可怜的。文章虽然美的让人陶醉,可是却表现了欧阳修当时复杂的心情。欧阳修把为官的政治上的失意,前程求功之路内心抑郁的心情以及对于社会的苦闷的等等感觉全部寄托在了那美好的环境中,消淡在和百姓们一起快乐的心情中。通过诗句而描绘的风光旖旎的环境中,也体现出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就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豁达形象。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文豪,生性喜欢喝酒,因此自号醉翁。他的表字是永叔,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文章登北宋文坛巅峰。他为人正直,学生众多,其中不乏王安石这种文坛政坛都非常了得的人。鉴于他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图片

欧阳修图片

历史上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不少,其中还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比较多,也比较出名。有故事说他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