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平

吴承恩生平

吴承恩,中国明代著名的小说家,著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吴承恩从小就聪明机智,博览群书,特别是喜欢神话故事,这也为吴承恩后来完成《西游记》埋下了基础。其实吴承恩也参加科举,只是屡屡遭受挫折,由于宦途困顿,吴承恩晚年的时候就一门心思的写书,决定不再入仕。那么吴承恩生平究竟是怎样的呢?

吴承恩

吴承恩画像

吴承恩,1500年生于江苏淮安,其父亲希望吴承恩可以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因此给他取名叫“承恩”。1551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后来还是被迫辞官。因为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得吴承恩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现实的黑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这些经历让吴承恩促使了写志怪小说,想要用志怪小说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吴承恩不仅喜欢阅读野史,志怪小说,还擅长绘画、书法等,可以算得上是多才多艺,一直到吴承恩六十岁的时候,出任长兴县丞,但是官场上的旁门左道又岂能入得了吴承恩的眼,吴承恩与长官的所思所想所做皆不和,于是拂袖而去,专心写书。

从三十岁开始,吴承恩搜求很多奇闻怪事,有了创作的打算,五十岁左右,吴承恩已经写下了十几回章节的《西游记》,后来中途断了几年,但在吴承恩晚年辞官后,一直继续写作,终于使得《西游记》问世。1582年,吴承恩离开人世,终年八十二岁。

吴承恩的作品

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文学家,他一生创作颇丰,但由于家境清贫,且他唯一的儿子早丧,膝下再无其他子女,导致他的作品多数都遗失了。

《吴承恩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承恩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承恩曾写下了《二郎搜山图歌》这首著名的诗篇,讽刺痛斥当时随明世宗南巡承天府的文武大臣大捞民众的钱财,使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之事。

在吴承恩编著《西游记》时,除了自幼看各类志怪小说和神话故事打下的文学基础,他还游览名山大川,以此积累更多的感性素材,最终完成了这本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的故事与人物都写得生动有趣,含义深刻,逐渐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出去,驰名世界。

《射阳先生存稿》是吴承恩的一本诗文集。其诗歌的内容占了绝大多数,主要是吟咏歌颂各类的山川景物以及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怀,也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除了上述这些作品之外,吴承恩还曾参考唐代小说《酉阳杂俎》、《玄怪录》等书而写下了一本短篇志怪小说合集——《禹鼎志》,但后来因为生活动荡不安而散失了,仅存一篇原序。还有一本《花草新编》,是吴承恩编辑过的一本词集,同样也失传了。

因此,吴承恩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但是保存下来被世人所知的却并不多。他散失的文稿可能是现今存稿的十倍、百倍,甚至更多,这不得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吴承恩图片

吴承恩的一生虽然经历坎坷、境遇拮据、生活困顿,但他历时7年完成的著作《西游记》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然而这位明代杰出的小说家留存于世的肖像图却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后来世人为了纪念他,在荧幕上创造出的各种生动鲜活的作品形象以及人物形象。

从现在流传最广的一幅吴承恩古代画像图来看,他的形象是头戴帽子,两边的眉毛稍稍上挑,眼睛微睁,鼻梁不高,嘴唇紧闭,下巴长有一撮胡子。他的面容不若一般的人物像那样给人以严肃拘谨之感,反倒是神态平静,眼神温和,透出一股睿智以及淡然。再结合他的经历,仿佛能让人透过画像看到他平凡却又伟大一生。他在生活和官场上可以说是失败的,经历的生活困顿和科举腐败都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从而不得不对现实生活充满失望。可他在小说上的成就无疑又是巨大的,《西游记》的诞生对当时乃至后世小说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